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给我国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信贷风险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信贷风险高,这些问题日夜困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目前,在我国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大致要占其全部资产业务的60%左右。因此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另外,信贷风险也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贷风险的管理最凸显银行管理水平,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同行中的竞争能力。信贷风险就是债权人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无法偿还贷款的违约行为,商业银行要为这种违约行为买单,是风险的承受者。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贷款的防范,我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
信贷业务人员由于工作疏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档案资料缺失不在少数。有些档案中的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依法收贷造成困难,也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信贷业务的档案保存相当重要,因为很多贷款期限长(可能长达几十年),在这期间银行工作人员必然产生变动,从信贷员到高级管理人员都可能要变动很多次,目前也曾经发生过因工作人员变动而造成信贷业务档案缺失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信贷业务档案的失真、失实,则银行的贷款就面临极大风险。
(二)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鱼龙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严重、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因此而使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另外,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报送不严,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定量分析
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很强。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四)部分商业银行为追求市场份额,盲目扩大信贷范围,增加信贷方式
市场经济的自由度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消费范围,促使各银行间在潜在消费力层的角逐。抢占更多的未来消费群变成了银行的重要目标,宽松的放贷条件成了银行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银行在近些年来都增加了VISA业务,但在其申办限制条件上却并未严格审批,进而导致坏账率上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消费者被负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从根本上看,银行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一)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的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要从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工作抓起,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对员工及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及审查监督。。
(二)必须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
各个部门明确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尽职、问责和免责的标准。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贷款人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挂钩。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个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三)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及严格化
在执行发放贷款计划前明确贷款群,明确自由竞争并非自由放贷,之后再进行贷款审查。贷款审查的标准化是管理信贷风险的传统方法。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贷款人的品德、能力、资本、担保、经营情形进行必要背景调查。详细了解借款人的诚实性以及还贷能力,调查借款人的自有财产,分析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所处的经营环境与行业发展趋势。要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重视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的审查,形成系统的衡量标准。信贷风险管理应该贯穿整个贷款周期,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核、贷后检查监督的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
(四)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信用分析技术
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一定的投资,在建立标准化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分析技术,提高国内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风险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袁平.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王红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5,(3).
[3]钟运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目前,在我国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大致要占其全部资产业务的60%左右。因此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另外,信贷风险也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贷风险的管理最凸显银行管理水平,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同行中的竞争能力。信贷风险就是债权人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无法偿还贷款的违约行为,商业银行要为这种违约行为买单,是风险的承受者。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贷款的防范,我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
信贷业务人员由于工作疏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档案资料缺失不在少数。有些档案中的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依法收贷造成困难,也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信贷业务的档案保存相当重要,因为很多贷款期限长(可能长达几十年),在这期间银行工作人员必然产生变动,从信贷员到高级管理人员都可能要变动很多次,目前也曾经发生过因工作人员变动而造成信贷业务档案缺失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信贷业务档案的失真、失实,则银行的贷款就面临极大风险。
(二)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鱼龙混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严重、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因此而使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另外,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报送不严,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定量分析
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很强。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四)部分商业银行为追求市场份额,盲目扩大信贷范围,增加信贷方式
市场经济的自由度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消费范围,促使各银行间在潜在消费力层的角逐。抢占更多的未来消费群变成了银行的重要目标,宽松的放贷条件成了银行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银行在近些年来都增加了VISA业务,但在其申办限制条件上却并未严格审批,进而导致坏账率上升的同时也使得部分消费者被负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从根本上看,银行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一)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的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要从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工作抓起,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对员工及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及审查监督。。
(二)必须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
各个部门明确细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明确尽职、问责和免责的标准。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贷款人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挂钩。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个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三)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及严格化
在执行发放贷款计划前明确贷款群,明确自由竞争并非自由放贷,之后再进行贷款审查。贷款审查的标准化是管理信贷风险的传统方法。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贷款人的品德、能力、资本、担保、经营情形进行必要背景调查。详细了解借款人的诚实性以及还贷能力,调查借款人的自有财产,分析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所处的经营环境与行业发展趋势。要确保贷款的安全与盈利,重视对借款客户信用状况的审查,形成系统的衡量标准。信贷风险管理应该贯穿整个贷款周期,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核、贷后检查监督的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
(四)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信用分析技术
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一定的投资,在建立标准化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分析技术,提高国内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风险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袁平.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王红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5,(3).
[3]钟运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