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时而,温婉朦胧的女子倩影广舒长袖,尽诉脉脉柔情;时而,励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兵戈操练,吼出阵阵虎啸;时而,文弱纤瘦的书生挥笔泼墨,对窗吟诗作对……时光透过薄薄的幕布,这些栩栩如生的角色带人穿越了千年,走入到一幕幕的悲欢离合,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戏剧表演艺术——皮影戏。
千年传承藏历史
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曾经留存在很多人记忆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下,逢年过节、礼神祭祀或婚丧嫁娶等意义重大的日子,如果请剧团来唱大戏,不但需要搭戏台、搬道具、设布景,而且还要伺候一班人马,费时费力不说,花钱也多,而请皮影戏则要轻松简单得多。
那时,皮影戏在农村流传甚广,皮影戏班也远比剧团数量众多。他们往往是家传手艺,兄弟几人或一家数口,在农闲时节挑起装有皮影和简单乐器的扁担,走村串舍,靠卖艺挣钱补贴家用。皮影戏无须舞台,用幕布围起一个帐子,里面吊起一盏电灯,锣鼓响起,戏便唱了起来。演员人数很少,只需留宿一夜,管顿饱饭,次日再给几块钱或几升粮食,就能打发。
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雕刻、唱腔、音乐、戏曲等艺术于一身的技艺。利用灯光、皮偶、影窗呈现出若隐若现、柔里带刚的影子进行动作表演,民间艺人在幕后操纵着皮影人物,再伴以音乐和歌唱方式演出,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
皮影戏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从汉朝开始:汉武帝刘彻有一名爱妃突然病故,刘彻悲痛不已。一日,有一位道士称他能令武帝再见爱妃,刘彻惊喜万分。于是,道士就在宫院里拉起一道布帘,只见布帘后烛火亮起,那妃子袅娜的身影在帘后徐徐舞动,刘彻顿时泪如雨下,赋诗道:“似邪非邪,姗姗起来。”意思是说,你那般神秘,为何过了这么久才与我相会。
不过据专家考据认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应是印度,印度教僧侣传教时,为了让信徒易于了解经典和增加听众的趣味性,做了一些人像、图案来解说,后来佛教东传时也一并传入中国。
而历史上关于皮影戏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宋代,宋人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此外,宋代《续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书都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
一方帷幕掩绝活
皮影戏是一个集体表演项目,一般需要五六个人。有人敲鼓,有人拉二胡,有人唱,有人表演,大家在一起讲究默契。
皮影戏表演时,操纵演员一般两人,称为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演,熟谙剧本及操作,下手配合上手表演、传递道具。中场和后场的人,不但要操作各种乐器,还要负责配合主演者发出 “咦、啊、咳、哎”等音,呼应和助声势,在演出过程中,一边演奏,一边用帮腔、拖音、答话等配合主演者,并即兴担任临时角色,真正是“手忙脚忙忙不停,口唱心唱唱不完”。表演者手脚口并用,加以乐队烘托,热闹异常。
皮影戏表演以武打见长,以粗犷取胜,很多皮影戏最精彩的就是打斗戏。台上皮影下马上马娴熟自如,翻腾跳跃,令人眼花缭乱,震天呼喝,双方搏斗时手起刀落、刀起头落更是干净利索,人物栩栩如生好像活了一般。
游走在广大村镇的皮影戏,经简化后全部由一人操作,所需道具一根扁担挑在肩上,更被称为“一担挑”艺术。旧时的看客们以菜油、米面作为答谢,演戏从白天持续到深夜,热闹非凡。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同样,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传承发展再兴盛
社会生活的进化常常是以传统文明与艺术的退化为筹码的。传统的皮影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业者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以更精湛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会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说不尽的千古闻,唱不完的离合调,三尺生绢的戏台,悲怆古朴的唱腔……皮影艺术好像一瓮醇香朴实的老酒,历经沧桑,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众人的欣赏。它注定不会成为绝响,反而会经过岁月的沉淀焕发出更加明丽的华光。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千年传承藏历史
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曾经留存在很多人记忆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下,逢年过节、礼神祭祀或婚丧嫁娶等意义重大的日子,如果请剧团来唱大戏,不但需要搭戏台、搬道具、设布景,而且还要伺候一班人马,费时费力不说,花钱也多,而请皮影戏则要轻松简单得多。
那时,皮影戏在农村流传甚广,皮影戏班也远比剧团数量众多。他们往往是家传手艺,兄弟几人或一家数口,在农闲时节挑起装有皮影和简单乐器的扁担,走村串舍,靠卖艺挣钱补贴家用。皮影戏无须舞台,用幕布围起一个帐子,里面吊起一盏电灯,锣鼓响起,戏便唱了起来。演员人数很少,只需留宿一夜,管顿饱饭,次日再给几块钱或几升粮食,就能打发。
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雕刻、唱腔、音乐、戏曲等艺术于一身的技艺。利用灯光、皮偶、影窗呈现出若隐若现、柔里带刚的影子进行动作表演,民间艺人在幕后操纵着皮影人物,再伴以音乐和歌唱方式演出,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
皮影戏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从汉朝开始:汉武帝刘彻有一名爱妃突然病故,刘彻悲痛不已。一日,有一位道士称他能令武帝再见爱妃,刘彻惊喜万分。于是,道士就在宫院里拉起一道布帘,只见布帘后烛火亮起,那妃子袅娜的身影在帘后徐徐舞动,刘彻顿时泪如雨下,赋诗道:“似邪非邪,姗姗起来。”意思是说,你那般神秘,为何过了这么久才与我相会。
不过据专家考据认为,皮影戏的发源地应是印度,印度教僧侣传教时,为了让信徒易于了解经典和增加听众的趣味性,做了一些人像、图案来解说,后来佛教东传时也一并传入中国。
而历史上关于皮影戏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宋代,宋人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此外,宋代《续明道杂志》《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书都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
一方帷幕掩绝活
皮影戏是一个集体表演项目,一般需要五六个人。有人敲鼓,有人拉二胡,有人唱,有人表演,大家在一起讲究默契。
皮影戏表演时,操纵演员一般两人,称为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演,熟谙剧本及操作,下手配合上手表演、传递道具。中场和后场的人,不但要操作各种乐器,还要负责配合主演者发出 “咦、啊、咳、哎”等音,呼应和助声势,在演出过程中,一边演奏,一边用帮腔、拖音、答话等配合主演者,并即兴担任临时角色,真正是“手忙脚忙忙不停,口唱心唱唱不完”。表演者手脚口并用,加以乐队烘托,热闹异常。
皮影戏表演以武打见长,以粗犷取胜,很多皮影戏最精彩的就是打斗戏。台上皮影下马上马娴熟自如,翻腾跳跃,令人眼花缭乱,震天呼喝,双方搏斗时手起刀落、刀起头落更是干净利索,人物栩栩如生好像活了一般。
游走在广大村镇的皮影戏,经简化后全部由一人操作,所需道具一根扁担挑在肩上,更被称为“一担挑”艺术。旧时的看客们以菜油、米面作为答谢,演戏从白天持续到深夜,热闹非凡。
皮影戏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同样,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传承发展再兴盛
社会生活的进化常常是以传统文明与艺术的退化为筹码的。传统的皮影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业者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以更精湛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会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说不尽的千古闻,唱不完的离合调,三尺生绢的戏台,悲怆古朴的唱腔……皮影艺术好像一瓮醇香朴实的老酒,历经沧桑,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众人的欣赏。它注定不会成为绝响,反而会经过岁月的沉淀焕发出更加明丽的华光。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