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注定只负责失败的部分”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诗人中,在艺术手法上探索勤奋,成效又显著的,肖水当之无愧。关于这一点,从他出版的几本诗集,即可看出端倪:
  2012年出版的《失物认领》和《中文课》,在长诗的把控上,肖水展示出自己最初的成果,其中《恐龙特急克塞号》《往世书》《失物认领》等长诗,在感情的真挚和技法的自然混融两个方面,都做得极为成功。
  2014年出版的《艾草:新绝句诗集》,在形式探索和情感浓度上,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放弃了长篇书写,采用四行一首的绝句体。虽然在这种形式的试验之路上,前辈诗人吴兴华、70后诗人王敖,都做过有效的探索,但肖水的优势在于,他不只在形式上回应古典诗词传统,还通过自己异乎寻常的坚守,把这一技法提高到了诗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诗歌在长度和形制上的失控;更主要的是,他在自己的新绝句体中,用古典的山水氛围,融化现代社会中的激烈情绪,让烦琐庸俗的人生在山水净化之下得到美的提升。比如,《风景》这首诗,在一个失意的爱情故事中,穿插着栀子花和月亮的身影,从而让爱情在景物的浸润下,显示出一种克制之美,含蓄之美。
  而2016年出版的《渤海故事集:小说诗诗集》,再来一次大转身。这部诗集,看似仍然是新绝句体,但是,在这种熟悉的形式背后,肖水有意识地淡化修辞,并借用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酝酿一种戏剧化的情境。比如《手工联社》:
  门外竟是十几年未见的她。她说终于打听到地址,顺便来看看。
  母亲不在,请她进屋,不肯,只是反复探头往里面看。她说弄得那么漂亮,
  不要弄脏了。几天后在新闻里,我再次看到那双在大理石门槛上磨蹭的布鞋。
  洪水已冲过了堤坝,她忽然停住,说要返回家里取一下晚饭要用的高压锅。
  2016—9—4
  在这首诗中,肖水展示出极高的语言控制力和小说结构能力,比如,一个“竟”字,表达出人世匆忙中,“我”与“她”相逢时的复杂情感;“终于”这个词,显示出“她”在岁月变换中,对童年情感的念念不忘;“母亲不在”和“请她进屋”之间,又包含了太多让人扼腕的故事;“不肯”进屋和“反复探头往里面看”,更是让人心疼这个依然淳朴重情的姑娘。然后,诗歌来了一个大转折:“她”在躲避洪水的时候意外身亡,而触发“她”死亡的,是在我们看来本无必要冒险回家“取一下”的“高压锅”。读到这里,生活的辛酸和这个姑娘的淳朴,让人难以平静。另外,“我”和“她”是何种关系,为何有今日的分别,为何我们的地位无形中发生了变化,以及阶层的差异,贫困导致的不必要的悲剧,等等,都隐含其中,引我们反思。
  在20世纪40年代,批评家袁可嘉就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理论设想,但真正实现这一设想的诗歌,很少。翻看当代诗歌,我觉得,最成功的莫过于海子的长诗《太阳·弑》。不过,这部长诗的成功来自海子借力打力的巧劲——海子转借了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的故事,并且利用戏剧的形式和长诗的篇幅。肖水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在绝句体这个弹丸之地,构筑故事,制造戏剧化冲突。这是一条陡峭之路,面临着失败的危险。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他敢为人先的魄力。
  读他的这些小说诗,让我想起两个情境:
  一是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在短短的篇幅中,张爱玲展示出爱情、亲情、人性中的残忍和不忍。但我要说的是,她往往在小说最惊心动魄的地方,突然会出现“月亮”,在对“月亮”的景色描写中,稀释小说的强度,放缓小说的节奏。也正是这种有意的抑制,让小说在看似冷静之中,展示出情感的内爆力。
  肖水也如此。在他的小说诗中,他一改《在病房》等诗中的情感浓度,利用景物描写,稀释复杂激烈的情感。比如《侍郎坦》:
  船离开主航道。两岸现出峭壁,浓重的雾气不断压在
  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上。他脱下帽子,扔在锈迹斑斑的船头。
  水边都是新竹,悠长的绿影,仿佛很快就能斜荡到对岸去。
  他捧着骨灰盒,无心于前方的摩崖石刻,也不想在水中停下来。
  2016—9—2
  这首诗写“他捧着骨灰盒”回乡的经历,但肖水却用大量笔墨写沿途景物。这种写法,一方面避免了浓烈情绪的泛滥,也暗示出“他”努力在景物转化中,试图转移、克制内心悲痛的心理过程;同时,景物之美与失亲之痛的对比,更显出诗人内心的痛楚。
  然而,与张爱玲“异曲”之处在于,肖水不是用小说形式,而是用短短的四行小诗,达到“同工”之妙。也正是在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上,肖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诗的另一种可能。
  他的小说诗还让我想起古代山水画。古代山水画常在静穆淡远的山水氤氲中,包含着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人生况味,因此,山水画对他们而言,有疗养的功能——在与山水的静默相对之中,达到内心净化和释缓。
  肖水或许在无意中领悟到了这点。看他的小说诗,每一首都是一幅静态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雾气,有花鸟虫鱼,有人物情境。但浸润在这些景物和人事背后的,是他在人世生活中感受到的失望、愧疚、痛苦、感动、温情、迷茫等情绪。我们完全可以透过他诗歌中一鳞半爪的小说元素,去想象这幅山水画背后复杂的人生况味。比如《春垂》:
  天色未暗。远远地,青海湖像一片将要被风翻转的桃叶。
  他揿动打火机的声音,起初听得很清,但很快就需要在不断变小,
  混合于草丛中的事物中,去紧张地去分辨它。第二天才知道他已经
  结婚。她看见他在骑在马背,被人牵着,冲上岸的水藻如一层厚厚的窗帘。
  2016—5—8
  这首诗写“她”对“他”的暗恋,以及知道“他已经结婚”之后的失望。肖水对“她”暗恋过程中的心理把握,主要通过“她”侧耳细听“他揿动打火机的声音”来暗示;而且这种关注和被关注的朦胧情愫,被放置在“天色未暗”“青海湖”在晚风中轻轻荡漾的气氛中,借以增强这种微妙的情感。当“她”知道“他”已结婚后,再观察“他”骑马的时候,肖水用“冲上岸的水藻如一层厚厚的窗帘”来暗示两人之间的不可能。可以想到,這层“厚厚的窗帘”一样的水藻,包含着这个女子淡淡的忧伤和失望。   不论肖水这种借景抒情、景中含情的手法,是否从古代山水画中得到启示,起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现代汉诗的百年历程中,已经有一些诗人,能真正用自己的创作成果,与传统文化取得呼应。
  当然,肖水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单就这本诗集来说,这种四行一首的短诗,虽然在走钢丝中展现出了绝壁上的美景,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他在格局上的狭小。也就是说,试图通过一幅幅山水小画来展示更复杂、更具动态的人生体验,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渤海故事集》显示出主题上的重复和结构上的雷同。以“南岭故事集”中的十首短诗来看,除《侍郎坦》《阳山关》《湘粤古道》三首写亲情之外,其余七首短诗,都或明或暗,写爱情,写偷情,写情爱的伤感记忆。再从结构上来看,《阳山关》和《湘粤古道》这两首写亲情的短诗,分别以“那次祖母病重,我千里迢迢赶回去”,“八岁那年清明,父亲独自回老家扫墓”开头,点出时间,点出人物和事件,然后在景色和风俗之中展开情感,最后在景色的渲染之中结束全诗,让亲情融化到景色之中。这种写法,如果在同样的主题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在短诗中反复出现,很容易陷入自我复制的窠臼中。尽管肖水在这种写法下,写出不少优秀诗作,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述问题。
  当然,任何探索都有自身的风险和问题,何况,作为80后出生的诗人,肖水还未到不惑之年,他的诗歌的高峰还远未到来(虽然就现在来看,他的成绩已足够斐然,但我还是坚信,他的高峰远没有到来,也一定会到来)。我做这样的判断,一方面基于肖水诗歌中展示出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基于他闪现出的诗人品质——在这个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能甘心以诗歌为伴侣,并在诗歌创新之路上,因诗歌而时时充满焦虑的80后诗人,很少很少;同时,在这条路上,他舍弃很多常人的快乐,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和诗歌有关的事情上。这些,都足以让我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在我看来,肖水诗歌的另一个问题是,他诗歌的境界还是小了点。再拿张爱玲来比较: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展示出人性最残忍的相互伤害,也在极致的残忍背后,显示出作者在苍茫荒凉之中的大悲悯,大情怀,大宽容。肖水在许多诗歌中,特别是在他的绝句体诗歌中,很少展示生命的大境界,或因人性而来的大情怀。因此,在他的小说诗中,我很少读出震撼,读出的,只是小时代里的小情绪。
  當然,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在历史古迹中的徘徊,在我看来,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K一样,他们都试图在一个没有痛苦、没有深度的时代里,主动去寻找思想的深度,去接近人类文明的源头,去和历史对话,和内心的洪荒对话。只是,从现在来看,肖水和K一样,还没找到进入城堡的路径。
  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出端倪。在《渤海故事集》这部诗集中,有不少带有历史内涵的诗歌题目,比如“崇善寺”“骆氏宗祠”“涌泉门”等,但与之相应的内容,却很难展示出历史的深度。这种题目的历史性和内容的非历史性之间的错位,或许正表明他在形而上追寻中的受挫。
  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错位中,体会到他的真诚和渴望,以及他对文学的虔敬。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觉得,肖水的探索是弥足珍贵的,即使他因之出现一百次不成功的探索,我也坚信,时间、经历和执着,迟早会给他带来回报。我希望的,只是他能稍微放缓创作的脚步,多听听内心的呼声。
  另外我想说的是,有些东西不是个人能解决的,比如,形而上价值体系的寻找或者建构。包括肖水在内的80后这一代人,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在市场经济起飞中成长,在新世纪经济腾飞中走向社会。他们的外部环境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历练的机会,他们也很难在这样温和的环境中思考形而上的问题,除非在偶然的不幸中,才会突入存在的处境,追问存在的意义。
  也正是在这种温和的环境中,肖水诗歌中的境界的狭隘,才反衬出一代人的局限。当然,也因为突如其来的个人的不幸遭遇,让肖水抓住契机,写下《往世书》《失物认领》《微光》等一批让人震撼、让一代人深有共鸣的诗作。
  或许,这些偶然触及生命深渊的作品,能给他以后的创作多一些启示吧。
  最后,我想以他的诗句结束本篇:
  我病了,
  我是上帝派来的使者,现在要回去了。
  ……
  ……
  我的国家在沙漠中。
  我本来是要去寻找一头母驴的,但遇到了上帝,
  他说他已经选择了我,但会补偿给我一个不小的王国。(《往世书》)
  没有事物会主动拾起地上的软刀
  唯有爱可以使自我免于最先死去
  或者歧义之中还有更多光亮,而
  我的一生注定只负责失败的部分(《微光》)
其他文献
“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在发表于1979年的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优雅,淡泊,像一幅淡墨的山水画”的女作家钟雨对女儿说道。一时间,随着小说的广受争议,“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也传遍文坛,成为作者张洁本人重要的自我形象,成为那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称谓特指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登上中国社会舞台的知识分子。“痛苦的理想主义者”这一形象究竟呼应着一个怎样
期刊
自文学写作从大文化体系中独立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来,虽然集创作家与批评家为一身者已成传统,创作与批评常常是各有追求,自行其是的。创作家瞧不起批评家,认为批评家不过是从事创作失败了的家伙,或是文学大厦砖缝中的“寄生草”。而近代西方受了不中听批评的作家,更是恶言相加:有人说批评家是补锅的,弄出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有人说批评家是一只叮人的公蜂;有人说批评家是一只糟蹋葡萄园的驴……而大多数的批
期刊
编者按:2016年4月4-9日,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前主席、诗人、文学理论家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教授受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诗人、文学理论家李森教授之邀莅临云南大学,与云南大学文学院师生畅谈诗歌创作与当今世界文学的状况。其间,埃斯普马克教授与李森教授于4月6日上午,双方就诗学、诗歌创作,以及理论研究、小说文体的创作,在语言上的同构关系上进行了深度讨论。
期刊
《夏济安日记》(1946.1.1—9.29)扉页的反面录着19世纪末两位诗人的诗句,其中一首是Lionel Johnson的《黑天使》:  Do what thou wilt,thou shalt not so,  Dark Angle!Triumph over me:  Lonely unto the Lone I go;  Divine,to the divinity①  (不让自己屈服于黑天
期刊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地点:桂林榕湖饭店·会议中心  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 《南方文坛》杂志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人员:本刊年度奖评委与获奖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六届客座研究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文学院相关学科师生以及媒体等  主持:张燕玲 黄伟林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师友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第八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本届论题是“新时代与文学的总体性视野”
期刊
在近来的学术研究中,英雄模式的国家历史叙事的重要意义以及抗日战争在此中的关键地位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多门分支学科。邓腾克(Kirk A. Denton)在研究中国博物馆中的战争表现时注意到:“1949年后,在试图建立强大统一国家想象时,政治宣传和党史学强调了战争的史诗性胜利。”②这导致对革命叙事的描绘强调阶级斗争、英雄主义以及与之伴随着的牺牲者。邓腾克借用詹姆斯·爱德华·扬(James Edw
期刊
涉深水者得蛟龙  閻 纲  陕西地面出作家,特别是小说家,能在沙土地里捏出油来,互相摽着劲儿干。没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就没有柳青的《创业史》;没有柳青,就没有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等一批俊才脱颖而出,其中最年轻的就是白描。白描涉猎各种文艺样式,包括电视剧等,而以长篇《苍凉青春》和知青题材的报告文学蜚声文坛,成名很早。  白描敢于弄潮,浪遏飞舟,三十二岁竞岗《延河》主编,1993年深圳全国首次文稿拍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去年新创办的《中国文学批评》季刊,是一份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刊物。也许还应该加上“高定价”,薄薄一本竟定价一百元。但这是学术含金量高的刊物,贵一点读者也能接受。该刊我每期必读,2016年出版的第二期刊出的《夏志清文学史观质疑》这组文章,有助于国内学界破除对夏志清的迷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读后获益匪浅。打头文章袁良骏先生的《夏志清的历史评价》(以下简称“头条文章”),写得大
期刊
1  这五个人,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五个笔画不同的姓名,五个象征的符号,五个通向不同世界的语言的炼金术士,在某些时候,也是呓语和白日梦的收集者,要将他们的诗歌——在我们这个时代既是通灵宝玉同时也可能是污秽不堪的顽石——集合为一本书。一本书因为承载了这象征的世界而变得莫测起来,《五人诗选》作为一个实体指向的是无比开阔的虚空,而虚空,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最大的意义。  五人中的陈先发
期刊
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一套关于先锋小说起源、衰落的知识通过学院知识生产、教育、传播,已经被我们所熟稔。在这套知识里,先锋小说的起源动力来自对“现实主义”的反拨和突破。在这种历史叙述里,一个作为“对立面”的“现实主义”成为先锋小说发生的内在动力。先锋小说的发生被看成是对挣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所象征的政治紧身衣的产物,成为取代“现实主义”的一个方向性的文学方案。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具有覆盖性影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