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能源短缺和环保的要求推动了纯电动汽车(EV)、混合电动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及动力电池的发展。未来10年~20年将是HEV、EV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开发又将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对电动车、动力电池的市场和技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情况。
关键词 动力电池;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早在1835年和1873年,美国的汤姆斯和英国的戴维逊就发明了蓄电池电动车,但随着德国人戴姆斯的汽油内燃机汽车在1885年问世,在产业化道路上,充电时间长、行程短、比能量低、价格高等因素迫使电动车退出了历史舞台。
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全球机械、能源、交通等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但燃油汽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尾气排放也给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目前大气污染成分的63%来自燃油汽车,已到了必须加以严格控制和治理的程度。另一方面,从21世纪70年代开始,原油已取代煤,在能源消耗中占据首位。“截止1994年1月1日,全球探明石油储量为9999.1亿桶(约合1428.4亿t),若按1993年平均日耗6680桶计算,那么在46年内(即到2043年)将把全球石油用完”。环保和能源短缺的要求带动了电动汽车(EV)及动力电池的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积极开展了EV的研究试制工作,以期尽早解决环境与噪声污染及能源危机问题。北京市在2008年以前实现蓝天绿地计划,将零排放和超低排放的电动汽车作为北京奥运的形象工程之一。据统计,我国国内已有近200家公司、企业从事小型电动车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国家已把电动车作为高科技项目,列入了“863”计划,优先给予扶持[1] 。
新一代电动车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其关键技术是可靠的动力驱动系统、电机及控制技术、电池技术、整车优化设计与匹配的系统集成技术。目前电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价格、续驶里程、动力性能等方面,而这些问题都与电池技术密切相关,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的研究开发将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 电动车产业化可能性分析
城市车辆技术档次与环保性能指标不断提高,为电动汽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电动汽车是零排放汽车,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其噪声也比燃油汽车低。表1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在环境方面的有关指标比较。
同燃油汽车相比,一方面电动汽车以其无污染、低噪声在交通方面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对有限且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它可以尽量利用夜间多余电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风力、水力、太阳能、核能等其它形式的电力资源,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美国11个州与7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尼桑和丰田等)签定协议,要求1998年至少有2%的新汽车/卡车为零排放,到2003年有10%为零排放。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销量到2001年将达到29万辆。受国情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开发的电动车以电动汽车为主,同时包含一部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我国在电动车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但迄今仍未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随着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电动客车的产业化将成为必然。我国石油供给线长,加之石油输出国地区政局动荡和战火不断,使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成为当务之急[2] 。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动汽车的社会化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21世纪将是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世纪。
2、 电动车分类及其对电源的要求[3]
电动汽车是指全部或部分由电机驱动的汽车,目前主要指纯电动汽车(EV,Electric Vehicle)、混合电动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三种类型。
EV由蓄电池供电,电动机驱动汽车前进,行使时可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是本世纪城市首选的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GM公司推出EV-1、S-1,法国1995年建成世界第一条电动轿车专用生产线,日本各地使用着数十种约7400台各式纯电动汽车,美洲商业化的纯电动汽车已达到6000辆,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有试运行的电动公交车。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基本成熟,但由于动力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小,一次充电行程短、造价高等致命缺憾,大范围的市场化受到一定制约。
HEV的动力系统包括内燃机和电池组,兼备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车优点。按内燃机与电动机的连接方法又可分为并联式、串联式和混联式。它将内燃机、电动机与一定容量的储能器件(二次电池或超级电容器)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组合,电动机可补充提供车辆起步、加速时所需转矩,又可以存储吸收内燃机富余功率和车辆制动能量,从而可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丰田Prius、本田Insight、福特Prodigy、通用Precept等混合动力车已开始小批量投放市场,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日本国内拥有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已超过7万辆,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210万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接近6万辆。业内普遍认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界的一场革命,随着汽车电气42V标准的制订,为内燃机车辆的轻度混合动力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日本三洋公司预测世界HEV的市场需求见表2。
FCEV的氢和氧不经热机过程,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际效率已达60%~80%,是普通内燃机热效率的数倍。基于氢源的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使电动汽车脱离了传统的以充电方式补充能源的模式,而采用加注“燃料”的方式补充能源,使电动汽车使用范围不受充电设施的限制。日本丰田和美国通用公司、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国际燃料电池公司、德国BMW公司与西门子公司、雷诺汽车公司与意大利De Nora公司等一些大公司,纷纷组成强大的跨国联盟,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不能提供车辆起步、加速所需瞬时大功率,且无法吸收车辆制动能量,因此需与其他储能元件一起组成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源。
与EV相比,HEV在价格、行驶距离、汽车改型等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已成为各个国家近期优先发展的重点。在大规模生产和投放市场后,配合相应优惠政策,可与内燃驱动的汽车竞争。据美国能源部调查,HEV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估计到2020年HEV将有可能占世界汽车总数的50%。未来10年~20年将是HEV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及相关材料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电动车动力源的特点及技术现状[3~4]
从目前国外电动车发展水平看,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电池不理想,其主要性能指标是比能量、比功率和寿命。目前正在使用和开发的动力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
铅酸电池:它价格便宜、材料来源丰富、比功率高、技术和制造工艺较成熟,被各国各种电动车普遍采用。福特公司的混合电动车用铅酸电池比功率已达到2kW/kg~4kW/kg,比能量60 Wh/kg。我国有中船重工712所、武汉银泰等公司正在研制高比能量的铅酸电池。
镍镉电池:应用广泛程度仅低于铅酸电池。其比能量可达55Wh/kg,比功率超过200W/kg,可快速充电,循环使用寿命长(2000次),为铅酸电池的2倍以上;但其价格较高且存在重金属镉污染问题。由法国产的雪铁龙贝灵格电动车采用该型蓄电池。
镍氢电池:它的比能量可达75Wh/kg~80Wh/kg,比功率达160W/kg~230W/kg,循环使用寿命超过600次,随着镍氢电池技术的发展,其比能量可超过80Wh/kg,循环使用寿命可超过2000次,远景价格可降至150美元/kWh。镍氢电池作为混合动力车的动力源有巨大潜力:丰田公司的RAV4L EV,采用新型高能镍氢电池,最高时速达125km/h,续驶里程215km;本田公司的“HONDA EV”,最高时速达130km/h以上。我国稀土资源丰富,有发展镍氢电池的独特条件。
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锂类蓄电池的比能量高(120Wh/kg~150Wh/kg),较高比功率(250W/kg~350W/kg),寿命长(500次~1000次循环)。能量密度已达到铅酸电池的3倍~4倍、镍氢电池的2倍,比能量高,理论上可达570Wh/kg。日产Hypenmini电动车采用该型蓄电池,其最高时速达100km/h,行驶里程为130km。武汉力兴、深圳比亚迪、韩国LG和日本三洋的代理商等积极开拓锂离子蓄电池在电动车领域的市场。影响锂离子蓄电池在电动车上商业化使用的关键是安全性和价格,若能满足可与铅酸电池媲美,可在部分电动车上商业化使用(见表3)。
锂聚合物蓄电池是一种“固态”电池,电极和聚合物非常薄,可包装成任何形状,既可卷起装在圆柱体中,也可一块块平整地堆积起来,特别是其价格,可望低于镍氢电池,是目前最被看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源。我国研制电动车用锂聚合物蓄电池的单位较少,如苏州吴江全友能源科技公司和上海南都瑞宝已分别研制出25Ah和15Ah的锂聚合物蓄电池。
空气电池:锌空气电池属于半燃料电池范畴,潜在比能量200Wh/kg。其具有原材料丰富、价格不高、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电动车用电池的有利竞争者。但比功率小、不能输出大电流,所以在电动汽车实际运用中常与其它蓄电池共同使用。由于不是充电,而是添加燃料“锌”,所以废液处理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铝空气电池的发展引人注目,其主要优势是废液处理方法简单,成本低。继以色列EFL公司之后,我国博信公司、通锐新能源等也参与电动车用锌空气电池的开发工作。
燃料电池:与目前的热力发动机相比较,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于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因而具有很高的能源转换率,是普通内燃机的2倍~3倍。与普通电池相比,燃料电池不需要充电,燃料注入方式与内燃机汽车类似,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它没有复杂的运动结构,生成物主要是水,因此运行平稳且无污染。制造成本高是燃料电池商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约为30美元/kW,是高性能内燃机的制造成本的6倍,比功率仅为常规内燃机的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燃料电池前景不可估量。
其它动力电池:美国福特公司的Mnivan电动汽车使用了钠硫蓄电池;德国AEG约格罗电池公司开发出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Na-NiCl电池(ZEBRA)。
表4是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会(USABC - the 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由美国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联合发起成立)针对动力电池制定的技术性能指标。能够满足中期目标中大部分指标的电池,只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目前国外有人认为,改进型铅酸电池(主要指双极性、亚双极性水平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是发展方向。改进型铅酸电池是目前最可能使用的电池,锂聚合物电池性能价格有望达到USABC的指标,是未来可以实现的好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和长循环寿命,是电动车源有力竞争者。镍氢电池性能达不到USABC远期要求,电池均匀性较差限制实际使用寿命,价格也因原料成本高而难以下降,但随着技术日趋成熟,预计在锂类电池技术成熟前有一定市场机会。
据专家预测,2003年-2005年,HEV的市场将真正开始增长,预计2005年HEV市场需求二次电池为38万支,到2010年,将增加到200.5万支。其中,镍氢电池由2002年的8.9万支增加到2003年9.7万支。
4 、动力电池材料的发展情况
虽然质子燃料电池早在1990年就达到电动汽车使用标准,但至今尚未商业化,其主要原因是必须使用催化剂铂。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铂用量已从4mg/cm2下降到1mg/cm2,再下降到0.1mg/cm2,乃至0.08mg/cm2。即使如此,每辆车平均仍然要占用Pt约8g,目前汽车已达到5亿辆~6亿辆,而全世界Pt拥有量仅几十t,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即使质子燃料电池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也难以完全解决电动汽车的驱动问题。NiMH电池最早被用于HEV研究,锂离子电池则常用改性的LiNiO2或LiMn2O4。前者的优势在于其已经系列化、耐过充、安全性好,缺点是合金易粉末化和腐蚀;后者的优点是高容量、高充放效率,缺点是循环、高温储存时能量损失。与NiMH相比,锂离子电池有长期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NiMH用于HEV的价格目前为1美元/Wh,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宽的放电深度。锂离子电池存在的技术挑战是:低温下的功率、高温储存性和循环性能、安全性问题;存在的成本挑战是:比Ni/MH贵1倍、需降低电极表面积和电池组装成本。
下面重点介绍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情况。
4.1、 Ni/MH电池
镍氢电池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改善放电特性、增加循环寿命。而这一切能否最终得以实现,主要依靠材料的进步。
正极材料方面,高密度球形Ni(OH)2因能提高电极材料的填充量和放电容量,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已在镍氢电池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善球形Ni(OH)2的形状、化学组成、粒度分布、结构缺陷和表面活性等,可有效提高其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通过掺杂Co可形成Ni1-xCox(OH)2固溶体,可提高反应的可逆性,改善传质和导电性,提高析氧电位,降低电池内压,提高材料利用率。Co和Zn共掺杂得到的Ni1-x-yCoxZny(OH)2固溶体可使放电电压平台提高。
负极材料方面,主要有AB5型混合稀土系合金、AB2型Laves相合金、AB型钛镍系合金、A2B型Mg-Ni系合金和矾基固溶体型合金等。其中,AB5型混合稀土系合金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被广泛研究并投入使用。对该类材料的进一步改进集中在合金成分优化(包括对A侧La、Ce、Pr、Nd等和B侧Co、Mn、Al、Cu、Fe等多元合金的替代)、结构优化及热碱浸渍表面改性等。为降低AB5型合金的成本,廉价的混合稀土Mm(含57%Ce、20%La、15%Nd、5.5%Pr和微量的Fe、O、C、N、Y和Ca)被用来替代单一的稀土La和Nd;日本研制的MmNi3.55Co0.75Mn0.4Al0.3合金比容量294mAh/g,Mm(NiCoAlMn)4.76合金比容量330mAh/g,具有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和储存性能好等特点。为了克服负极AB5型合金材料的比容量低问题,Mg-Ni系合金和矾基合金分别被开发,理论容量高达1000mAh/g以上,但容量衰减的问题又暴露出来,需进一步完善。
4.2、 锂离子电池
4.2.1、 负极材料
1990年Sony公司首次将碳取代金属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碳纤维、石油焦、无序碳和有机裂解碳等性能优良的碳材料,在应用中表现出可逆性好、容量大、放电平台低等特征。对不同碳材料而言,石墨化程度低和动力学性能优良的碳材料循环性能良好,以硬碳作负极循环1000次仍能保持88%初始容量。中间相碳微珠(MCMB)和轴向取向的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可以大电流充放电,满足电动车的需要。
合金负极可以克服锂负极高活性带来的枝晶生长、安全性差和循环性能差等缺点,但在循环过程中易经历较大体积变化,电极材料逐渐粉化失效。为解决此类问题,许多多元合金体系被报道,例如Sn0.88Sb、SnAg、Cu6Su5、Li2CuSn、Li2CuSb、Si0.64Sn0.36C等,可逆容量可以达到400mAh/g以上。
4.2.2、正极材料
动力车市场所需电源不是简单的尺寸放大,正极材料方面钴酸锂不适用,因为它存在大电池的热失控风险和成本高等问题。锰酸锂具有低成本、环保、充电态安全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碳做负极时的Mn溶解问题突出。镍钴酸锂容量比钴酸锂有所提高,但制造成本高、过充存在安全性问题。磷酸盐体系可降低成本、具有高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优势,但能量密度低、电子导电性差、制备工艺复杂,有待进一步改进。新的层状相Li[MnxNiyCoz]O2,Mn4+提供稳定的母体,能解决循环和储存性能问题;Ni2+提供电子还原核,充电时氧化成为Ni4+;比容量超过LiCoO2;热稳定性超过LiCoO2和LiNiO2;充电态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简化了电源管理系统;原料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在空气环境下高温合成。太平洋锂业公司推荐的最佳层状结构为Li[LixM1-x]O2,M=[Mn1/2Ni1/2]5/6Co1/6,x=0.05,得到单相材料(PLL),多余的锂进入过渡金属层。1C半电池放电,3.8V放电平台约为50%。充电态阴极材料在1M LiPF6/EC/DEC中,钴酸锂充到4.2V,在230℃和240℃出现两个放热峰;PLL充到4.3V,在320℃才出现放热峰;PLL充到4.4V,在310℃出现放热峰;说明该新材料稳定性好。掺杂锰酸锂与钛酸锂负极材料配对,电池稳定性、安全性、循环寿命、功率等显著提高[5] 。
掺杂材料LiNi0.8Co0.2O2容量可达170mAh/g~180mAh/g;Li(MnNiCo)O2容量可达175mAh/g,平台85%。层状LiMO2体系容量受0.5Li/M限制、欠锂态结构不稳定、Co4+和Ni4+为高氧化态、Li(Mn1/3Ni1/3Co1/3)O2有发展前途;尖晶石LiMn2O4容量受0.5Li/Mn限制、四面体位结构稳定、稳定的三维尖晶石骨架、高电位时存在Mn溶解问题;橄榄石型LiFePO4容量受1Li/Fe限制、优良的稳定性、电子电导和Li4+电导性差、振实密度低。几种材料各有优缺点。尖晶石LiMn2O4用ZrO2包覆,在50℃下的放电容量及其容量衰减明显优于纯相。
相比之下,由于具备低成本、环境友好、高比容量(160mAh/g)、安全性(在电解液中高稳定性)等显著特点,橄榄石型LiFePO4的改性研究非常引人注目。该材料于1996年首次被 Goodenough等制备并报道。为改善其导电性能,1999年Ravet用碳涂层,2001年Nazar等用碳原料合成,2002年Scrosati用金属涂层,2003年Chiang运用Nb、Ti掺杂对其进行改性。Xoliox公司则开发出了纳米LiFePO4电极材料,Li/n-LiFePO4经过100次循环,C/5倍率放电容量保持155mAh/g;5C倍率放电容量保持在118mAh/g[6] 。加拿大Phostech Lithium公司制备出Li/干聚合物电解质/LiFePO4体系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电源,工作温度40℃~50℃,现已建成50t/a LiFePO4正极材料生产线。
表5列出了几种正极材料的理论参数比较,显示出LiFePO4体系在动力电池未来市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2.3 、电解液
在高比能量的锂离子电池体系中,正极均处于高氧化电势区(>3.6V),负极处于强还原电势区(~1V)。因此,要求有机电解液体系有高度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为保证高电导率,有机溶剂应能够溶解足够的导电盐并保证离子的快速迁移能力,并需具备较高介电常数和较小粘度。而要得到综合性能好的电解液,需将不同性能的有机溶剂进行复配,形成混合溶剂。通常把高介电常数、高粘度的PC、EC和低介电常数、低粘度的DMC或DME混合使用。为保证有机电解液的稳定性,通常采用无机锂盐作导电盐,多采用体积较大的氧或氟的复式盐,如LiPF6、LiBF4、LiPF6、LiCF3SO3等。
含卤导电盐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低稳定性(LiPF6,LiBF4)、分解产生路易斯酸(PF5,BF3)、低导电性(LiSO3CF3,LiI,LiBF4)、价格昂贵(LiSO3CF3,Li[N(SO2CF3)2],Li[C(SO2CF3)3])、有毒(LiPF6,LIBF4及其分解物)、废电池回收利用费用高。因此,最近Chemetall公司研发出新的络合硼盐体系,它们具有高阳极电位(>4.2V)、高稳定性(>200℃)、适度的溶解性、高电导性等特点[8]。预计在将来成本降低时,可进军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
5 、结论
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保的要求,使电动车市场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未来10年~20年将是HEV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及相关材料的开发将对其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次电池市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随着电动车研发热潮的来临,镍氢电池将会取代铅酸电池占据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锂离子二次电池在2010年后有可能取代镍氢电池作为主要电动源,但唱主角的正极材料不是钴酸锂,而将是Li[MnxNiyCoz]O2、LiCoxNi1-xO2、LiMn2O4、LiFePO4及其掺杂体系等。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也显示出了各自的优越性,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技术和市场化障碍,未来可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我国应抓紧对这些电池体系进行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立泉. 混合动力车及其电池. 电池,2002(3):98~100
[2] 孙逢春,王震坡,孙立清. 电动汽车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7
[3] 孙力,李娟,肖玉萍.电动汽车动力源的发展现状与我们的选择.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2002:45~50
[4] 郭炳琨,徐徽,王先友,肖立新.锂离子电池.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0~33
[5] Pacific Lithium (NZ) Limited. Large-format Li-ion batteries using novel electrode materials.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 USA
[6] I. Exnar,J. Adams and M. Graetze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nanostructured metal oxides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USA
[7] J. Dahn. Lithium-ion update and comments about microfuel cells. 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 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 Florida,USA
[8] Chemetall. Novel halide-free conducting salts for lithium batteries. 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 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USA
关键词 动力电池;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早在1835年和1873年,美国的汤姆斯和英国的戴维逊就发明了蓄电池电动车,但随着德国人戴姆斯的汽油内燃机汽车在1885年问世,在产业化道路上,充电时间长、行程短、比能量低、价格高等因素迫使电动车退出了历史舞台。
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全球机械、能源、交通等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但燃油汽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尾气排放也给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目前大气污染成分的63%来自燃油汽车,已到了必须加以严格控制和治理的程度。另一方面,从21世纪70年代开始,原油已取代煤,在能源消耗中占据首位。“截止1994年1月1日,全球探明石油储量为9999.1亿桶(约合1428.4亿t),若按1993年平均日耗6680桶计算,那么在46年内(即到2043年)将把全球石油用完”。环保和能源短缺的要求带动了电动汽车(EV)及动力电池的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积极开展了EV的研究试制工作,以期尽早解决环境与噪声污染及能源危机问题。北京市在2008年以前实现蓝天绿地计划,将零排放和超低排放的电动汽车作为北京奥运的形象工程之一。据统计,我国国内已有近200家公司、企业从事小型电动车的开发、生产和应用。国家已把电动车作为高科技项目,列入了“863”计划,优先给予扶持[1] 。
新一代电动车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其关键技术是可靠的动力驱动系统、电机及控制技术、电池技术、整车优化设计与匹配的系统集成技术。目前电动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价格、续驶里程、动力性能等方面,而这些问题都与电池技术密切相关,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的研究开发将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 电动车产业化可能性分析
城市车辆技术档次与环保性能指标不断提高,为电动汽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电动汽车是零排放汽车,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其噪声也比燃油汽车低。表1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在环境方面的有关指标比较。
同燃油汽车相比,一方面电动汽车以其无污染、低噪声在交通方面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对有限且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它可以尽量利用夜间多余电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风力、水力、太阳能、核能等其它形式的电力资源,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美国11个州与7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尼桑和丰田等)签定协议,要求1998年至少有2%的新汽车/卡车为零排放,到2003年有10%为零排放。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销量到2001年将达到29万辆。受国情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开发的电动车以电动汽车为主,同时包含一部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我国在电动车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但迄今仍未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随着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电动客车的产业化将成为必然。我国石油供给线长,加之石油输出国地区政局动荡和战火不断,使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成为当务之急[2] 。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动汽车的社会化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21世纪将是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世纪。
2、 电动车分类及其对电源的要求[3]
电动汽车是指全部或部分由电机驱动的汽车,目前主要指纯电动汽车(EV,Electric Vehicle)、混合电动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三种类型。
EV由蓄电池供电,电动机驱动汽车前进,行使时可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是本世纪城市首选的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GM公司推出EV-1、S-1,法国1995年建成世界第一条电动轿车专用生产线,日本各地使用着数十种约7400台各式纯电动汽车,美洲商业化的纯电动汽车已达到6000辆,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有试运行的电动公交车。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基本成熟,但由于动力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小,一次充电行程短、造价高等致命缺憾,大范围的市场化受到一定制约。
HEV的动力系统包括内燃机和电池组,兼备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车优点。按内燃机与电动机的连接方法又可分为并联式、串联式和混联式。它将内燃机、电动机与一定容量的储能器件(二次电池或超级电容器)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组合,电动机可补充提供车辆起步、加速时所需转矩,又可以存储吸收内燃机富余功率和车辆制动能量,从而可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丰田Prius、本田Insight、福特Prodigy、通用Precept等混合动力车已开始小批量投放市场,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日本国内拥有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已超过7万辆,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210万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接近6万辆。业内普遍认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界的一场革命,随着汽车电气42V标准的制订,为内燃机车辆的轻度混合动力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日本三洋公司预测世界HEV的市场需求见表2。
FCEV的氢和氧不经热机过程,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际效率已达60%~80%,是普通内燃机热效率的数倍。基于氢源的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使电动汽车脱离了传统的以充电方式补充能源的模式,而采用加注“燃料”的方式补充能源,使电动汽车使用范围不受充电设施的限制。日本丰田和美国通用公司、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国际燃料电池公司、德国BMW公司与西门子公司、雷诺汽车公司与意大利De Nora公司等一些大公司,纷纷组成强大的跨国联盟,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不能提供车辆起步、加速所需瞬时大功率,且无法吸收车辆制动能量,因此需与其他储能元件一起组成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源。
与EV相比,HEV在价格、行驶距离、汽车改型等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已成为各个国家近期优先发展的重点。在大规模生产和投放市场后,配合相应优惠政策,可与内燃驱动的汽车竞争。据美国能源部调查,HEV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估计到2020年HEV将有可能占世界汽车总数的50%。未来10年~20年将是HEV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及相关材料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电动车动力源的特点及技术现状[3~4]
从目前国外电动车发展水平看,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电池不理想,其主要性能指标是比能量、比功率和寿命。目前正在使用和开发的动力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
铅酸电池:它价格便宜、材料来源丰富、比功率高、技术和制造工艺较成熟,被各国各种电动车普遍采用。福特公司的混合电动车用铅酸电池比功率已达到2kW/kg~4kW/kg,比能量60 Wh/kg。我国有中船重工712所、武汉银泰等公司正在研制高比能量的铅酸电池。
镍镉电池:应用广泛程度仅低于铅酸电池。其比能量可达55Wh/kg,比功率超过200W/kg,可快速充电,循环使用寿命长(2000次),为铅酸电池的2倍以上;但其价格较高且存在重金属镉污染问题。由法国产的雪铁龙贝灵格电动车采用该型蓄电池。
镍氢电池:它的比能量可达75Wh/kg~80Wh/kg,比功率达160W/kg~230W/kg,循环使用寿命超过600次,随着镍氢电池技术的发展,其比能量可超过80Wh/kg,循环使用寿命可超过2000次,远景价格可降至150美元/kWh。镍氢电池作为混合动力车的动力源有巨大潜力:丰田公司的RAV4L EV,采用新型高能镍氢电池,最高时速达125km/h,续驶里程215km;本田公司的“HONDA EV”,最高时速达130km/h以上。我国稀土资源丰富,有发展镍氢电池的独特条件。
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锂类蓄电池的比能量高(120Wh/kg~150Wh/kg),较高比功率(250W/kg~350W/kg),寿命长(500次~1000次循环)。能量密度已达到铅酸电池的3倍~4倍、镍氢电池的2倍,比能量高,理论上可达570Wh/kg。日产Hypenmini电动车采用该型蓄电池,其最高时速达100km/h,行驶里程为130km。武汉力兴、深圳比亚迪、韩国LG和日本三洋的代理商等积极开拓锂离子蓄电池在电动车领域的市场。影响锂离子蓄电池在电动车上商业化使用的关键是安全性和价格,若能满足可与铅酸电池媲美,可在部分电动车上商业化使用(见表3)。
锂聚合物蓄电池是一种“固态”电池,电极和聚合物非常薄,可包装成任何形状,既可卷起装在圆柱体中,也可一块块平整地堆积起来,特别是其价格,可望低于镍氢电池,是目前最被看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源。我国研制电动车用锂聚合物蓄电池的单位较少,如苏州吴江全友能源科技公司和上海南都瑞宝已分别研制出25Ah和15Ah的锂聚合物蓄电池。
空气电池:锌空气电池属于半燃料电池范畴,潜在比能量200Wh/kg。其具有原材料丰富、价格不高、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电动车用电池的有利竞争者。但比功率小、不能输出大电流,所以在电动汽车实际运用中常与其它蓄电池共同使用。由于不是充电,而是添加燃料“锌”,所以废液处理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铝空气电池的发展引人注目,其主要优势是废液处理方法简单,成本低。继以色列EFL公司之后,我国博信公司、通锐新能源等也参与电动车用锌空气电池的开发工作。
燃料电池:与目前的热力发动机相比较,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于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因而具有很高的能源转换率,是普通内燃机的2倍~3倍。与普通电池相比,燃料电池不需要充电,燃料注入方式与内燃机汽车类似,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它没有复杂的运动结构,生成物主要是水,因此运行平稳且无污染。制造成本高是燃料电池商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约为30美元/kW,是高性能内燃机的制造成本的6倍,比功率仅为常规内燃机的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燃料电池前景不可估量。
其它动力电池:美国福特公司的Mnivan电动汽车使用了钠硫蓄电池;德国AEG约格罗电池公司开发出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Na-NiCl电池(ZEBRA)。
表4是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会(USABC - the 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由美国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联合发起成立)针对动力电池制定的技术性能指标。能够满足中期目标中大部分指标的电池,只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目前国外有人认为,改进型铅酸电池(主要指双极性、亚双极性水平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是发展方向。改进型铅酸电池是目前最可能使用的电池,锂聚合物电池性能价格有望达到USABC的指标,是未来可以实现的好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和长循环寿命,是电动车源有力竞争者。镍氢电池性能达不到USABC远期要求,电池均匀性较差限制实际使用寿命,价格也因原料成本高而难以下降,但随着技术日趋成熟,预计在锂类电池技术成熟前有一定市场机会。
据专家预测,2003年-2005年,HEV的市场将真正开始增长,预计2005年HEV市场需求二次电池为38万支,到2010年,将增加到200.5万支。其中,镍氢电池由2002年的8.9万支增加到2003年9.7万支。
4 、动力电池材料的发展情况
虽然质子燃料电池早在1990年就达到电动汽车使用标准,但至今尚未商业化,其主要原因是必须使用催化剂铂。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铂用量已从4mg/cm2下降到1mg/cm2,再下降到0.1mg/cm2,乃至0.08mg/cm2。即使如此,每辆车平均仍然要占用Pt约8g,目前汽车已达到5亿辆~6亿辆,而全世界Pt拥有量仅几十t,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即使质子燃料电池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也难以完全解决电动汽车的驱动问题。NiMH电池最早被用于HEV研究,锂离子电池则常用改性的LiNiO2或LiMn2O4。前者的优势在于其已经系列化、耐过充、安全性好,缺点是合金易粉末化和腐蚀;后者的优点是高容量、高充放效率,缺点是循环、高温储存时能量损失。与NiMH相比,锂离子电池有长期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NiMH用于HEV的价格目前为1美元/Wh,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宽的放电深度。锂离子电池存在的技术挑战是:低温下的功率、高温储存性和循环性能、安全性问题;存在的成本挑战是:比Ni/MH贵1倍、需降低电极表面积和电池组装成本。
下面重点介绍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最新进展情况。
4.1、 Ni/MH电池
镍氢电池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改善放电特性、增加循环寿命。而这一切能否最终得以实现,主要依靠材料的进步。
正极材料方面,高密度球形Ni(OH)2因能提高电极材料的填充量和放电容量,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已在镍氢电池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善球形Ni(OH)2的形状、化学组成、粒度分布、结构缺陷和表面活性等,可有效提高其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通过掺杂Co可形成Ni1-xCox(OH)2固溶体,可提高反应的可逆性,改善传质和导电性,提高析氧电位,降低电池内压,提高材料利用率。Co和Zn共掺杂得到的Ni1-x-yCoxZny(OH)2固溶体可使放电电压平台提高。
负极材料方面,主要有AB5型混合稀土系合金、AB2型Laves相合金、AB型钛镍系合金、A2B型Mg-Ni系合金和矾基固溶体型合金等。其中,AB5型混合稀土系合金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被广泛研究并投入使用。对该类材料的进一步改进集中在合金成分优化(包括对A侧La、Ce、Pr、Nd等和B侧Co、Mn、Al、Cu、Fe等多元合金的替代)、结构优化及热碱浸渍表面改性等。为降低AB5型合金的成本,廉价的混合稀土Mm(含57%Ce、20%La、15%Nd、5.5%Pr和微量的Fe、O、C、N、Y和Ca)被用来替代单一的稀土La和Nd;日本研制的MmNi3.55Co0.75Mn0.4Al0.3合金比容量294mAh/g,Mm(NiCoAlMn)4.76合金比容量330mAh/g,具有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和储存性能好等特点。为了克服负极AB5型合金材料的比容量低问题,Mg-Ni系合金和矾基合金分别被开发,理论容量高达1000mAh/g以上,但容量衰减的问题又暴露出来,需进一步完善。
4.2、 锂离子电池
4.2.1、 负极材料
1990年Sony公司首次将碳取代金属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碳纤维、石油焦、无序碳和有机裂解碳等性能优良的碳材料,在应用中表现出可逆性好、容量大、放电平台低等特征。对不同碳材料而言,石墨化程度低和动力学性能优良的碳材料循环性能良好,以硬碳作负极循环1000次仍能保持88%初始容量。中间相碳微珠(MCMB)和轴向取向的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可以大电流充放电,满足电动车的需要。
合金负极可以克服锂负极高活性带来的枝晶生长、安全性差和循环性能差等缺点,但在循环过程中易经历较大体积变化,电极材料逐渐粉化失效。为解决此类问题,许多多元合金体系被报道,例如Sn0.88Sb、SnAg、Cu6Su5、Li2CuSn、Li2CuSb、Si0.64Sn0.36C等,可逆容量可以达到400mAh/g以上。
4.2.2、正极材料
动力车市场所需电源不是简单的尺寸放大,正极材料方面钴酸锂不适用,因为它存在大电池的热失控风险和成本高等问题。锰酸锂具有低成本、环保、充电态安全等优点,但其能量密度低、循环性能差、碳做负极时的Mn溶解问题突出。镍钴酸锂容量比钴酸锂有所提高,但制造成本高、过充存在安全性问题。磷酸盐体系可降低成本、具有高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优势,但能量密度低、电子导电性差、制备工艺复杂,有待进一步改进。新的层状相Li[MnxNiyCoz]O2,Mn4+提供稳定的母体,能解决循环和储存性能问题;Ni2+提供电子还原核,充电时氧化成为Ni4+;比容量超过LiCoO2;热稳定性超过LiCoO2和LiNiO2;充电态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简化了电源管理系统;原料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在空气环境下高温合成。太平洋锂业公司推荐的最佳层状结构为Li[LixM1-x]O2,M=[Mn1/2Ni1/2]5/6Co1/6,x=0.05,得到单相材料(PLL),多余的锂进入过渡金属层。1C半电池放电,3.8V放电平台约为50%。充电态阴极材料在1M LiPF6/EC/DEC中,钴酸锂充到4.2V,在230℃和240℃出现两个放热峰;PLL充到4.3V,在320℃才出现放热峰;PLL充到4.4V,在310℃出现放热峰;说明该新材料稳定性好。掺杂锰酸锂与钛酸锂负极材料配对,电池稳定性、安全性、循环寿命、功率等显著提高[5] 。
掺杂材料LiNi0.8Co0.2O2容量可达170mAh/g~180mAh/g;Li(MnNiCo)O2容量可达175mAh/g,平台85%。层状LiMO2体系容量受0.5Li/M限制、欠锂态结构不稳定、Co4+和Ni4+为高氧化态、Li(Mn1/3Ni1/3Co1/3)O2有发展前途;尖晶石LiMn2O4容量受0.5Li/Mn限制、四面体位结构稳定、稳定的三维尖晶石骨架、高电位时存在Mn溶解问题;橄榄石型LiFePO4容量受1Li/Fe限制、优良的稳定性、电子电导和Li4+电导性差、振实密度低。几种材料各有优缺点。尖晶石LiMn2O4用ZrO2包覆,在50℃下的放电容量及其容量衰减明显优于纯相。
相比之下,由于具备低成本、环境友好、高比容量(160mAh/g)、安全性(在电解液中高稳定性)等显著特点,橄榄石型LiFePO4的改性研究非常引人注目。该材料于1996年首次被 Goodenough等制备并报道。为改善其导电性能,1999年Ravet用碳涂层,2001年Nazar等用碳原料合成,2002年Scrosati用金属涂层,2003年Chiang运用Nb、Ti掺杂对其进行改性。Xoliox公司则开发出了纳米LiFePO4电极材料,Li/n-LiFePO4经过100次循环,C/5倍率放电容量保持155mAh/g;5C倍率放电容量保持在118mAh/g[6] 。加拿大Phostech Lithium公司制备出Li/干聚合物电解质/LiFePO4体系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电源,工作温度40℃~50℃,现已建成50t/a LiFePO4正极材料生产线。
表5列出了几种正极材料的理论参数比较,显示出LiFePO4体系在动力电池未来市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2.3 、电解液
在高比能量的锂离子电池体系中,正极均处于高氧化电势区(>3.6V),负极处于强还原电势区(~1V)。因此,要求有机电解液体系有高度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为保证高电导率,有机溶剂应能够溶解足够的导电盐并保证离子的快速迁移能力,并需具备较高介电常数和较小粘度。而要得到综合性能好的电解液,需将不同性能的有机溶剂进行复配,形成混合溶剂。通常把高介电常数、高粘度的PC、EC和低介电常数、低粘度的DMC或DME混合使用。为保证有机电解液的稳定性,通常采用无机锂盐作导电盐,多采用体积较大的氧或氟的复式盐,如LiPF6、LiBF4、LiPF6、LiCF3SO3等。
含卤导电盐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低稳定性(LiPF6,LiBF4)、分解产生路易斯酸(PF5,BF3)、低导电性(LiSO3CF3,LiI,LiBF4)、价格昂贵(LiSO3CF3,Li[N(SO2CF3)2],Li[C(SO2CF3)3])、有毒(LiPF6,LIBF4及其分解物)、废电池回收利用费用高。因此,最近Chemetall公司研发出新的络合硼盐体系,它们具有高阳极电位(>4.2V)、高稳定性(>200℃)、适度的溶解性、高电导性等特点[8]。预计在将来成本降低时,可进军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
5 、结论
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保的要求,使电动车市场成为新的关注热点。未来10年~20年将是HEV高速发展的阶段,而高性能、低成本的电池及相关材料的开发将对其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次电池市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随着电动车研发热潮的来临,镍氢电池将会取代铅酸电池占据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锂离子二次电池在2010年后有可能取代镍氢电池作为主要电动源,但唱主角的正极材料不是钴酸锂,而将是Li[MnxNiyCoz]O2、LiCoxNi1-xO2、LiMn2O4、LiFePO4及其掺杂体系等。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也显示出了各自的优越性,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技术和市场化障碍,未来可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我国应抓紧对这些电池体系进行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立泉. 混合动力车及其电池. 电池,2002(3):98~100
[2] 孙逢春,王震坡,孙立清. 电动汽车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 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7
[3] 孙力,李娟,肖玉萍.电动汽车动力源的发展现状与我们的选择.2002中国电动汽车研究与开发.2002:45~50
[4] 郭炳琨,徐徽,王先友,肖立新.锂离子电池.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0~33
[5] Pacific Lithium (NZ) Limited. Large-format Li-ion batteries using novel electrode materials.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 USA
[6] I. Exnar,J. Adams and M. Graetze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nanostructured metal oxides i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USA
[7] J. Dahn. Lithium-ion update and comments about microfuel cells. 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 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 Florida,USA
[8] Chemetall. Novel halide-free conducting salts for lithium batteries. The 20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 Exhibit on Primary & Secondary Batteries. March 17~20,2003,Fort Lauderdale,Florida,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