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筷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你知道吗?筷子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符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筷子的文化博大精深。
筷子谜 据《魏书》记载,有这样一则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脏不入己。”谜语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形象逼真,诙谐有趣。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描述筷子的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他们第一尝。”“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进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
筷子诗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咏箸》中写道:“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却为筷子唱了一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歌。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去来忙。”诗歌用拟人化的笔调歌颂了筷子乐于先尝苦,再让他人享用,毫不吝惜劳累的品德。
筷子画 甘肃敦煌437窟唐代《宴飲图》壁画,绘有男女九人围在一张长桌前准备进食的场面,每人面前都摆着匕和箸,可见这两样食具都是正式宴饮场合不可缺少的。
筷子联 有一咏筷联曰:“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此联把筷子小巧玲珑的特点表现得恰如其分。在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里,令人注目地挂着一幅对联:“一笼藏日月,双筷起炎黄。”此联对仗工整,气魄宏大且涵义贴切,与室内林林总总的藏品互为阐发,堪称佳作。
筷子德 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德。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环,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筷子节 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筷子,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日本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之一。
筷子卜 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在筷子的占卜系统中,“请筷子神”最为简单,所以在民间极为流行:用三四只筷子,蘸湿,使并立于水碗中或灶上。立箸过程中,口中不停地念叨不同神灵的名字,筷子立定时所念叨的神,就是“值班神”,要礼敬之,祈求其庇护。实际上,这种箸占无异于筷子游戏,不必当真。
筷子习俗 我国民间使用筷子有不少习俗。如新娘出嫁时,嫁妆里要放一双筷子,以讨“快生贵子”之吉兆,同时还有不少禁忌,如忌敲筷、忌插筷、忌挥筷、忌叉筷(交叉)、忌舞筷、忌掷筷、忌咬筷、忌窥筷、忌掉筷等等。
筷子说明书 美国的唐人街上,有筷子出售,包装上有筷子如何使用的说明书,因为这说明书写得太“专业”了——大有普及“中国特色”的味道,现在把说明书摘引如下:“使用筷子说明:正确手持筷子(示意图)筷子的上部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部的筷子于是就稳定固定了,用筷子夹取食物,只需上部已经控制住筷子的手指用力,来运动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两根筷子的下部端头,由于上部用力此时合并起来,筷子并拢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食物。尽量用筷子尖夹取,必要时可以将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入嘴之前食物漏落。”
筷子健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向全世界推荐中国传统的两件与饮食和健康有关的生活用品,一个是生铁锅,“铁分子摄入利于人类造血”,还有一个就是筷子,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
筷子热潮 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刊出一幅大照片,显示在国宴中英国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阳报》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夹龙眼”为题,风趣地报道了女王出席国宴的盛况。当电视台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镜头时,英国观众兴趣之高涨,前所少见。一时间,外国人掀起了一股学用筷子的热潮。
筷子博物馆 在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上有一座不起眼的“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他的主人是82岁的老收藏家蓝翔先生。在他的收藏馆里收藏着古今中外2 000多双筷箸,包括金筷、银筷、象牙筷、玳瑁筷、珊瑚筷等各色筷子。另有筷笼100多个,筷枕、筷盒300多种,其中不乏珍品。如“清代暗钮银箸”“鲨鱼皮叉双套筷”“蒙族刀筷”等等,流光溢彩,难以详述。蓝先生收藏的筷笼以瓷、陶、竹制品为多。他收藏的大量筷子与筷笼,无不洋溢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
筷子谜 据《魏书》记载,有这样一则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脏不入己。”谜语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形象逼真,诙谐有趣。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描述筷子的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他们第一尝。”“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进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
筷子诗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咏箸》中写道:“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却为筷子唱了一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歌。诗云:“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去来忙。”诗歌用拟人化的笔调歌颂了筷子乐于先尝苦,再让他人享用,毫不吝惜劳累的品德。
筷子画 甘肃敦煌437窟唐代《宴飲图》壁画,绘有男女九人围在一张长桌前准备进食的场面,每人面前都摆着匕和箸,可见这两样食具都是正式宴饮场合不可缺少的。
筷子联 有一咏筷联曰:“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此联把筷子小巧玲珑的特点表现得恰如其分。在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里,令人注目地挂着一幅对联:“一笼藏日月,双筷起炎黄。”此联对仗工整,气魄宏大且涵义贴切,与室内林林总总的藏品互为阐发,堪称佳作。
筷子德 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德。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环,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筷子节 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筷子,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日本规定每年8月4日为“筷子节”。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之一。
筷子卜 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在筷子的占卜系统中,“请筷子神”最为简单,所以在民间极为流行:用三四只筷子,蘸湿,使并立于水碗中或灶上。立箸过程中,口中不停地念叨不同神灵的名字,筷子立定时所念叨的神,就是“值班神”,要礼敬之,祈求其庇护。实际上,这种箸占无异于筷子游戏,不必当真。
筷子习俗 我国民间使用筷子有不少习俗。如新娘出嫁时,嫁妆里要放一双筷子,以讨“快生贵子”之吉兆,同时还有不少禁忌,如忌敲筷、忌插筷、忌挥筷、忌叉筷(交叉)、忌舞筷、忌掷筷、忌咬筷、忌窥筷、忌掉筷等等。
筷子说明书 美国的唐人街上,有筷子出售,包装上有筷子如何使用的说明书,因为这说明书写得太“专业”了——大有普及“中国特色”的味道,现在把说明书摘引如下:“使用筷子说明:正确手持筷子(示意图)筷子的上部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部的筷子于是就稳定固定了,用筷子夹取食物,只需上部已经控制住筷子的手指用力,来运动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两根筷子的下部端头,由于上部用力此时合并起来,筷子并拢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食物。尽量用筷子尖夹取,必要时可以将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入嘴之前食物漏落。”
筷子健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向全世界推荐中国传统的两件与饮食和健康有关的生活用品,一个是生铁锅,“铁分子摄入利于人类造血”,还有一个就是筷子,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
筷子热潮 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刊出一幅大照片,显示在国宴中英国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阳报》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夹龙眼”为题,风趣地报道了女王出席国宴的盛况。当电视台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镜头时,英国观众兴趣之高涨,前所少见。一时间,外国人掀起了一股学用筷子的热潮。
筷子博物馆 在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上有一座不起眼的“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他的主人是82岁的老收藏家蓝翔先生。在他的收藏馆里收藏着古今中外2 000多双筷箸,包括金筷、银筷、象牙筷、玳瑁筷、珊瑚筷等各色筷子。另有筷笼100多个,筷枕、筷盒300多种,其中不乏珍品。如“清代暗钮银箸”“鲨鱼皮叉双套筷”“蒙族刀筷”等等,流光溢彩,难以详述。蓝先生收藏的筷笼以瓷、陶、竹制品为多。他收藏的大量筷子与筷笼,无不洋溢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