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讲述初三化学酸碱盐的知识时,结合课堂中一次做失败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师生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深化解决了几个未知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酸碱指示剂 碳酸氢钠 探究实验
初三的化学课本在介绍常见的盐时,举了碳酸氢钠的例子,由于刚学酸碱指示剂没多久,所以也想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一下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于是我设计了将酚酞试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的实验,预计无色酚酞会变红。
来到实验室,从一个所剩药品不多的广口瓶中取了一些碳酸氢钠,加水配成了溶液,滴加无色酚酞后,溶液出现了淡淡的红色,和预想的结果吻合,于是重新取了一瓶新购买的碳酸氢钠放入药品篮中,准备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用。
当介绍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后,我让学生猜测它溶液的酸碱性,学生中猜测酸性、碱性、中性的都有,这时我胸有成竹的拿出仪器和药品,想通过实验揭开谜底,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当把酚酞滴入碳酸氢钠溶液时,预想中的红色没有出现,难道是使用的试管没有洗净?于是我又取了一根试管重新做实验,结果溶液依然无色……为了避免学生得出碳酸氢钠溶液不显碱性的结论,我强调,实际上碳酸氢钠溶液是碱性的,只是碱性比较弱,大家课后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它没有使酚酞变红,下节课揭晓真相。
走出教室,有几个学生跟了出来,他们迫不及待的說出了心里的想法,有的认为是酚酞变质了,有的认为是配制溶液的水因为溶解了二氧化碳有了酸性,将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中和了……学生们的思路很开阔,我肯定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也邀请他们和我一起去实验室进行探究。
我把之前取过药品的广口瓶拿出,告诉他们之前用这个瓶子里的药品做实验,滴加酚酞溶液能变红,说明酚酞是没有变质的,为什么这里的药品能使酚酞变红,而新买的药品反而不能了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讨论起来。那个认为是二氧化碳影响了溶液碱性的学生,将配制溶液的水加热煮沸,冷却后再配制碳酸氢钠的溶液,滴入酚酞后还是没有变色,他沮丧的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也参与到讨论大军中去。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我知道了原因在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太弱,酚酞溶液的变色pH值在8~10之间,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无法达到酚酞变色的最小pH值,所以,不能用酚酞证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我将结论告诉学生,此时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为何之前久放的药品能使酚酞变红?联系到药品存放了较久的时间,碳酸氢钠受热能变成碳酸钠,而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的特点,学生们提出了猜想:之前那瓶碳酸氢钠变质了!这个猜想也与我的猜想不谋而合,于是我建议他们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如果真的变质,也看看到底变质了多少。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又和我讨论了一阵子,然后将广口瓶中所剩不多的样品取出,称量质量后进行加热,利用加热前后样品质量的变化,通过计算证实了确实有部分碳酸氢钠已经变质,最后求出了变质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一次失败的演示实验却能换来这么多的收获,我感到非常惊喜,这同时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对于实验,任何的大意疏忽都可能使结论由真理变成谬论,即使是胸有成竹的实验,也应该多次重复,关注包括仪器、试剂、操作在内的每个细节,而且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等。
在反思的同时,我深刻意识到:学生们对于动手做实验非常热爱,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作为教师,应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维护他们的这份热爱不随时间的迁移而褪色,然而,怎样将这份热爱转化成一种学习化学、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推动力?这是值得所有化学教师深究的事情。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课堂内外遇到的疑难问题刨根问底,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新课改明显加重了实验探究的比重,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开放,对教师而言,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但这种转变利用好了,由此带来的影响应该是积极而深远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酸碱指示剂 碳酸氢钠 探究实验
初三的化学课本在介绍常见的盐时,举了碳酸氢钠的例子,由于刚学酸碱指示剂没多久,所以也想借助酸碱指示剂证明一下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于是我设计了将酚酞试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的实验,预计无色酚酞会变红。
来到实验室,从一个所剩药品不多的广口瓶中取了一些碳酸氢钠,加水配成了溶液,滴加无色酚酞后,溶液出现了淡淡的红色,和预想的结果吻合,于是重新取了一瓶新购买的碳酸氢钠放入药品篮中,准备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用。
当介绍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后,我让学生猜测它溶液的酸碱性,学生中猜测酸性、碱性、中性的都有,这时我胸有成竹的拿出仪器和药品,想通过实验揭开谜底,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当把酚酞滴入碳酸氢钠溶液时,预想中的红色没有出现,难道是使用的试管没有洗净?于是我又取了一根试管重新做实验,结果溶液依然无色……为了避免学生得出碳酸氢钠溶液不显碱性的结论,我强调,实际上碳酸氢钠溶液是碱性的,只是碱性比较弱,大家课后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它没有使酚酞变红,下节课揭晓真相。
走出教室,有几个学生跟了出来,他们迫不及待的說出了心里的想法,有的认为是酚酞变质了,有的认为是配制溶液的水因为溶解了二氧化碳有了酸性,将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中和了……学生们的思路很开阔,我肯定了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也邀请他们和我一起去实验室进行探究。
我把之前取过药品的广口瓶拿出,告诉他们之前用这个瓶子里的药品做实验,滴加酚酞溶液能变红,说明酚酞是没有变质的,为什么这里的药品能使酚酞变红,而新买的药品反而不能了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讨论起来。那个认为是二氧化碳影响了溶液碱性的学生,将配制溶液的水加热煮沸,冷却后再配制碳酸氢钠的溶液,滴入酚酞后还是没有变色,他沮丧的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也参与到讨论大军中去。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我知道了原因在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太弱,酚酞溶液的变色pH值在8~10之间,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值无法达到酚酞变色的最小pH值,所以,不能用酚酞证明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我将结论告诉学生,此时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为何之前久放的药品能使酚酞变红?联系到药品存放了较久的时间,碳酸氢钠受热能变成碳酸钠,而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的特点,学生们提出了猜想:之前那瓶碳酸氢钠变质了!这个猜想也与我的猜想不谋而合,于是我建议他们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如果真的变质,也看看到底变质了多少。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又和我讨论了一阵子,然后将广口瓶中所剩不多的样品取出,称量质量后进行加热,利用加热前后样品质量的变化,通过计算证实了确实有部分碳酸氢钠已经变质,最后求出了变质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一次失败的演示实验却能换来这么多的收获,我感到非常惊喜,这同时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对于实验,任何的大意疏忽都可能使结论由真理变成谬论,即使是胸有成竹的实验,也应该多次重复,关注包括仪器、试剂、操作在内的每个细节,而且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等。
在反思的同时,我深刻意识到:学生们对于动手做实验非常热爱,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作为教师,应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维护他们的这份热爱不随时间的迁移而褪色,然而,怎样将这份热爱转化成一种学习化学、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推动力?这是值得所有化学教师深究的事情。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课堂内外遇到的疑难问题刨根问底,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新课改明显加重了实验探究的比重,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开放,对教师而言,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但这种转变利用好了,由此带来的影响应该是积极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