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往事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最初叫“齐政楼”,后来由于每天按时敲鼓报时辰,逐渐就叫鼓楼了,北边那敲钟的建筑也随之被呼为钟楼。鼓楼,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前面是北京城的风水穴后门桥,后面是中轴线的终点钟楼。堪舆学的观点是钟楼主阴,鼓楼主阳,在子午线上势压龙尾。又由于自清末时起,市井中又广为流传着司槌狐仙之说,所以这座古老的建筑一直给人们一种神秘之感。
  1950年8月,鼓楼顶上发生了一种怪异的现象,每当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的时刻,楼脊上就升起一缕轻烟,而且天天如此。更令人不解的是,每曰黄昏均有黑烟飘然而上,但白天则一切如常。一时间,“鼓楼冒烟”之事几乎传遍全城,以致每日黄昏都有很多人由市区各地纷纷前来观此奇景,鼓楼前每天人头攒动。
  有些迷信的人认为是大蟒成精,喷气作祟。当时正值暑夏,傍晚时乘凉的人很多,鼓楼又临近三海,荷花市场中茶棚、酒肆比比皆是。闲人们茶余饭后便以鼓楼冒烟为話题,各发高论。遗老们自负知识广博、阅历极深,知世间之变化,于是生出“阳生木,木生火,阳极而燃,阳极将返的说法”。这些遗老们的话自然不值得一顾,可是鼓楼冒烟却是事实。
  为弄清真相,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可是查后发现并非火情也不是电路问题,显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然,解释自然现象最恰当的部门自然非科学院奠属。于是几经周折,这事反映到当时的昆虫研究所(现动物研究所)。所里当即委派著名昆虫学家时任副所长的朱弘复教授率人调查此事。教授们在黄昏时由近处、远处对鼓楼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走访了周围的环境。最后发现不远处的什刹海正在进行挖掘,形成了很多小水塘和淤泥。看到此处,朱教授对情况已了然于胸,初步认定是蚊虫在什刹海浅水中大量滋生后的成虫“婚飞现象”使然。当即派人于某日黄昏冒险登上鼓楼屋顶,用捕虫网捞下两网“黑烟”,拿下来仔细一看,果然是一种蚊虫——摇蚊。
  摇蚊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此科昆虫虽与库蚊、按蚊及伊蚊等均属于双翅目,但却不吸血,它们的雌雄个体发育成熟后即要成团群飞同时进行交配,这就是所谓的“婚飞”。此种习性,也可见于其他蚊类。鼓楼冒烟则是由于每当黄昏在西下阳光照射时楼顶上的黄色琉璃瓦产生了金光闪闪的反射光,在昆虫趋光习性的作用下成群摇蚊即被吸引到鼓楼顶上飞舞,因而在远处看去则恰似一缕黑烟。
  交配了的雌性摇蚊在受精后即要觅地产卵,淤泥及静止的水潭则是其产卵的理想场所,当时正在挖掘的什刹海恰恰提供了这一环境。当摇蚊卵孵化出幼虫后即在这里发育化蛹,然后羽化成会飞的成虫。于是,越来越多的威虫到鼓楼上空“婚飞”,这就是形成“鼓楼冒烟”的原因。
  为了解释清楚“鼓楼冒烟”的真相以安定人心并普及科学知识,当年还曾在鼓楼前展示了摇蚊标本,并做了科学解释。一场“冒烟”风波渐渐烟消云散,北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和。
其他文献
1944年,上官云珠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姚克颇费心思地给刚出世的女儿起了一个既顺口又响亮的名字姚姚,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让周围朋友羡慕不已。韦然说:“据我一些长辈跟我讲起来,觉得就是我妈妈跟姚克共同生活的那一段时间,觉得我妈妈是心情非常好,境遇也很好。那么她肯定是留下了很多非常美好的记忆,她是真心喜欢姚克,而且有了姐姐。”  1944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上海演艺界开始自发地组织巡演,
期刊
著名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不久前仙逝,享年101岁。很多人知道胡承志的名字,是因为“北京人头盖骨之谜”——胡承志独立制作了一批“北京人”头盖骨石膏模型,1939年,他制作的模型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人类学大会上展示,受到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并被多国博物馆收藏。抗战期间,珍贵的“北京人”头盖骨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胡承志的模型成为绝版,而他本人还是最后一个见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  1949年后
期刊
第六十七辑  [老炮]原来是[老泡儿]  北京话中的行业术语以及江湖隐语,占有一定比重。行业术语,简称“行话”;江湖隐语,也叫“黑话”。通常行话仅限于本行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只有极少数流传到社会上,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土语,如:  叫板、挑大粱、有范儿、压轴儿、跑龙套、毛跟头、行头、下海、带彩儿,等等,这些原先都是京剧行当的行话。  黑话,过去也叫“江湖口儿”,它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原本是“
期刊
我肯定说,我会重返——重返小说。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须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  日前,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用30年写一部长篇,冯骥才告诉记者:我从未离开过文学!  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冯骥才继《神灯前传》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  经过三十年的
期刊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在我耳边响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它是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那不平凡的经历令人起敬、令人难忘……  钢琴成“红娘”  1941年,在重庆的周恩来将一位爱国人士赠给他的德国钢琴,转送给了延安鲁迅文学艺
期刊
1931年,冰心在丁玲主办的《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首散文诗《我劝你》:  只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虽然我晓得只有女人的话,你不爱听。我只想到上帝创造你曾费过一番沉吟。/单看你那副身段,那双眼睛。(只有女人知道那是不容易)还有你那水晶似的剔透的心灵。你莫相信诗人的话语:他洒下满天的花雨,/他对你诉尽他灵魂上的飘零/为你长作了天涯的羁旅。你是女神,他是信徒;你是王后,他是奚奴;他说:妄想是他的罪
期刊
要说杨婶这代人也算是赶上自由恋爱了,可她却没听杨大爷跟她说过爱,就连由衷的夸奖也没有,更别提浪漫了。  杨婶是个很强势的人,一唠叨起杨大爷,就没完没了的。开始,杨大爷还能嬉皮笑脸地哄她,可是后来,就不耐烦了,再见她要张口,就一转身出去找老哥们喝酒了。  其实,杨大爷是个很幽默的人,只是他的幽默在杨婶这儿,就不好使了,杨婶一句话就能给杨大爷噎得没话说。杨大爷和杨婶整天闹别扭,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连
期刊
一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但生活在初唐的诗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也是大不相同。  之前,我为大家介绍的李贺是一位生活在中唐的诗人,李商隐、杜枚都是生活在晚唐的诗人。那从本周开始,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位生活在盛唐的诗人——孟浩然。我想大家在读他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与读李贺、李商隐、杜牧也会有所不同吧。  孟浩然的人生经历,要比我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那些诗人简单多了,他可能是唐代
期刊
说了很多年的林丹,也议了很多年的谌龙,那在他们之外,谁是中国羽毛球真正的男单第三人?当下,距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两年的时间,答案已渐渐清晰明朗了起来:这个人肯定就是石字奇!  石宇奇今年只有22岁,但已不能算是羽坛新秀,迄今为止,他已获得过7次国际羽联举办的公开赛男单冠军,5次世界大赛的团体冠军。特别是今年5月27日,他在曼谷举行的汤姆斯杯羽毛球赛决赛中,在中国队和日本队1比1战平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期刊
摔跤是一项古老的運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娱乐活动,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老北京跤艺的观赏性非常强,不光是摔跤本身,就连跤手的穿着打扮也是很特别的,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十一层布纳成的褡裢。下身穿一条兜裆滚裤,还要扎着腿带子。腰系驼毛中心带,脚蹬刀螂肚的靴子。过去的摔跤分“尖”“腥”两种。所谓“尖”就是跤手们相互真摔,“腥”就是假摔属于表演跤,那摔出来就又脆、又帅、又漂壳,跤手们相互出托,非常的好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