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文章主要对托马斯·哈代诗歌中对话性叙事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诗歌;对话性叙事;应用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英国诗人、作家。他横跨了两个世纪,亲眼目睹了英国那个年代的时事变迁,他的诗歌中大多运用了对话的形式进行诗行的组织和表达,其中包含了叙述者与受述者两个角色,这两者被诗人巧妙的运用,对话构成了对话性叙事的诗歌。而受述者主要是叙述者与诗歌中的人物、事物、自我以及潜在的读者对话。托马斯通过不同的层面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另诗歌的意蕴更深。
一、托马斯·哈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曾经有人这么形容过托马斯·哈代,“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二十世纪著名的诗人”。这是对他双重的肯定。他的创作年龄超过了半个世纪,创作的诗歌有上千首,可谓是硕果累累。涉及的层面非常的广阔并且许多作品中都运用了对话性叙事。通过对话的内容来表现诗歌的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对话离不开角色以及声音,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声音能够表达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叙事方法也能够使诗歌多方位的展现自身所要表达的意境。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总会有一个叙述者和潜在的对话者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比如在诗歌《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中,哈代巧妙的运用了问与答之间的对话特点,表达出的情感也是真挚的,因为露伊莎是哈代年轻时候暗恋的女孩,但是因为胆怯而最终错过了,这是诗人的遗憾,也是诗中这个叙事者的遗憾。可能直到晚年才有这首诗的问世,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藏在心里发酵,这份感情已经不仅仅是遗憾了,更多的还有一种悔恨吧。
二、托马斯·哈代诗歌中对话性叙事的应用
托马斯·哈代的对话性叙事诗歌中主体一般都是处于超越时空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凭空出现的,这样的主体极为适合表达怀旧和缅怀的思想。在《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一诗中,叙事者运用“我”这个诗歌主体和露伊莎对话,跨越了时间回到了几十年前,这包含了追忆和自责双重含义,“不会再像当年”这句诗就表达出了他现如今真实的想法,如果再经历一次肯定不会再错过了,可惜时间再也回不去了。诗歌的第二节中主体“我”就开始与露伊莎进行了时空穿梭,这样的对话性叙事表达方法有着很强的张力,可以任凭实际情况发挥想像。通过穿越阻隔的对话与现实和理想的追忆,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首诗中的叙事时间作者运用的十分恰到好处。因为诗歌刚开始就已经确切的说明写诗的时间是在当下,但是后续的发展却把读者的心拉回到了几十年前,叙述者穿越了时空回到过去那个在小巷相遇的时间,发生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事情,时空转换运用的炉火纯青。
任何的文体中都有一个叙事者和受述者,这个受述者一般是作者虚拟的一个参与者。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就会经常出现这种结构,而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就是要认清谁的力量比较强大,或者说是谁主导了文章的走向。在哈代的诗歌中受述者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叙述者与诗歌中的人物的对话,“我”与露伊莎之间就是这种叙事关系,这样表达的情感是直接的,而这种叙述者与人物的对话也是哈代运用的最多的一种。第二种就是叙述者与诗歌中事物的对话,通常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第三种是叙述者与诗人自我的对话,这样通常在表达哈代内心中对于自我的批判还有对现在和未来的反思。第四种就是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了,但是在哈代的诗歌中通常是潜在的读者,这种对话隐藏在字里行间不会轻易被人发现。
托马斯·哈代诗歌的对话性叙事话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引语型,是由叙述者引出对话。拿《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直接引语表达方式,而另外一种间接引语型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比如《沉思的少女》等等。
三、对话性叙事的应用作用
对话性叙事是哈代诗歌的特点,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要想细致的理解哈代的诗歌也要从对话性叙事引入。从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来,他对于感情的描写是不遗余力的,并且把所有的感情都会倾注到每一句诗歌中,通过对话性叙事方式,这种感情体现的方式就更加明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哈代能够将社会现实真真切切的体现在诗歌中也是一种勇气,对话性叙事正好是他诗歌中言辞真挚的表现,同时也是其情感流露,坦诚表达的一种创作观念,对于后世的诗歌研究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丹.精悍的短篇 一样的精彩——浅析托马斯·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2] 韩文娟.简析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特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
[3] 蒋玲.试析哈代诗歌中的悲观意识及象征手法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9).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诗歌;对话性叙事;应用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英国诗人、作家。他横跨了两个世纪,亲眼目睹了英国那个年代的时事变迁,他的诗歌中大多运用了对话的形式进行诗行的组织和表达,其中包含了叙述者与受述者两个角色,这两者被诗人巧妙的运用,对话构成了对话性叙事的诗歌。而受述者主要是叙述者与诗歌中的人物、事物、自我以及潜在的读者对话。托马斯通过不同的层面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另诗歌的意蕴更深。
一、托马斯·哈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曾经有人这么形容过托马斯·哈代,“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二十世纪著名的诗人”。这是对他双重的肯定。他的创作年龄超过了半个世纪,创作的诗歌有上千首,可谓是硕果累累。涉及的层面非常的广阔并且许多作品中都运用了对话性叙事。通过对话的内容来表现诗歌的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对话离不开角色以及声音,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声音能够表达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叙事方法也能够使诗歌多方位的展现自身所要表达的意境。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总会有一个叙述者和潜在的对话者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比如在诗歌《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中,哈代巧妙的运用了问与答之间的对话特点,表达出的情感也是真挚的,因为露伊莎是哈代年轻时候暗恋的女孩,但是因为胆怯而最终错过了,这是诗人的遗憾,也是诗中这个叙事者的遗憾。可能直到晚年才有这首诗的问世,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藏在心里发酵,这份感情已经不仅仅是遗憾了,更多的还有一种悔恨吧。
二、托马斯·哈代诗歌中对话性叙事的应用
托马斯·哈代的对话性叙事诗歌中主体一般都是处于超越时空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凭空出现的,这样的主体极为适合表达怀旧和缅怀的思想。在《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一诗中,叙事者运用“我”这个诗歌主体和露伊莎对话,跨越了时间回到了几十年前,这包含了追忆和自责双重含义,“不会再像当年”这句诗就表达出了他现如今真实的想法,如果再经历一次肯定不会再错过了,可惜时间再也回不去了。诗歌的第二节中主体“我”就开始与露伊莎进行了时空穿梭,这样的对话性叙事表达方法有着很强的张力,可以任凭实际情况发挥想像。通过穿越阻隔的对话与现实和理想的追忆,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首诗中的叙事时间作者运用的十分恰到好处。因为诗歌刚开始就已经确切的说明写诗的时间是在当下,但是后续的发展却把读者的心拉回到了几十年前,叙述者穿越了时空回到过去那个在小巷相遇的时间,发生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事情,时空转换运用的炉火纯青。
任何的文体中都有一个叙事者和受述者,这个受述者一般是作者虚拟的一个参与者。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就会经常出现这种结构,而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就是要认清谁的力量比较强大,或者说是谁主导了文章的走向。在哈代的诗歌中受述者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叙述者与诗歌中的人物的对话,“我”与露伊莎之间就是这种叙事关系,这样表达的情感是直接的,而这种叙述者与人物的对话也是哈代运用的最多的一种。第二种就是叙述者与诗歌中事物的对话,通常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第三种是叙述者与诗人自我的对话,这样通常在表达哈代内心中对于自我的批判还有对现在和未来的反思。第四种就是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了,但是在哈代的诗歌中通常是潜在的读者,这种对话隐藏在字里行间不会轻易被人发现。
托马斯·哈代诗歌的对话性叙事话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引语型,是由叙述者引出对话。拿《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直接引语表达方式,而另外一种间接引语型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比如《沉思的少女》等等。
三、对话性叙事的应用作用
对话性叙事是哈代诗歌的特点,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要想细致的理解哈代的诗歌也要从对话性叙事引入。从托马斯·哈代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来,他对于感情的描写是不遗余力的,并且把所有的感情都会倾注到每一句诗歌中,通过对话性叙事方式,这种感情体现的方式就更加明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哈代能够将社会现实真真切切的体现在诗歌中也是一种勇气,对话性叙事正好是他诗歌中言辞真挚的表现,同时也是其情感流露,坦诚表达的一种创作观念,对于后世的诗歌研究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丹.精悍的短篇 一样的精彩——浅析托马斯·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2] 韩文娟.简析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特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2).
[3] 蒋玲.试析哈代诗歌中的悲观意识及象征手法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