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家园在哪里?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
天堂是什么?天堂就是人们理想中的家园。
《桃花源记》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旧约全书·创世纪》说: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
出自东方的作品,描述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家园,源于西方的经典,隐喻了富含现实哲理的天堂。家园与天堂之间人们并没有划出一目了然的界线,天堂与家园之间因为人的存在而一脉相连。
然而,当人们倾心竭力依循心中的梦想去营造理想的家园,满怀创造的喜悦投入现代生活温柔的怀抱,享受着文明的成果时,却往往在无形的拘束与压抑中日益激发了对自然的向往。不论是繁杂而热闹的都市街巷,还是朴素而简约的乡村民宅,都无法安抚一颗自由奔放的心,成为渴望自然与自由的人理想的归宿。
如果说,在中国崇尚自然与修身治国的传统文化中生发的山水精神曾蕴育了或躬耕田园或纵情山水的古代文人与西方资本扩张刺激下形成的探险考察热潮,造就了一代或扬帆大海或远走极地的近代探险家,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功利,那么在一批摆脱了衣食的忧患,掌握着现代手段的勇敢者簇拥下形成的户外观念与户外运动,则完全是出自心灵的呼唤。
于是在险峻高耸的雪岭冰峰,逶迤起伏的林海山径,长河落日的大漠戈壁,绿浪如茵的草原,纵深回环的峡谷,蜿蜒曲折的溪流……出现了越来越多身穿冲锋衣、肩背行帐的行者。尽管他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出行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远离尘嚣,放逐于自然山水、纵情于纯朴民间—对原生态的追求似乎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也许他们的初衷只是以个体的大巧之朴,构建自我的快意人生,以摆脱浮尘的心态,顺应大自然赐与的天成。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不仅“户外”本身被雕琢成一种产业,概念放大的“旅游”更被托升为一类经济。在界域无疆,内容无限的互联网上的酷游日志可折射出户外同步科技发展的与时俱进,而现实世界中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变迁,直让人生出沧海桑田的惊叹。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类似的场景:被沈从文的《边城》所惑,按图索骥去寻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却被泼街的游人击碎了梦幻的天真;心怀对“地球之巅”或“冰山之父”的虔敬,去感受体能与心智的双修,却将一腔豪情融化在大本营如万国旗一样散落在不同角落的各式帐篷;待行旅如自家亲人的游牧部落,将毡帐改为定时收费,按人计价的客房;刀箭入库、马放南山的猎人,用圈养的“野味”演绎了两类迥然不同的生活梦想……
一方面是自然与社会的巨大变化所引发的对往昔无比留恋,一方面是身处其境时对商业化的杠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万千慨叹。于是一系列反思式的争辩酿成了一个个热点话题—关键词:原生态。中心论点:是时代的变迁异化了户外的概念,还是户外的发展造成了生存环境的变化?结论语:并不都是户外惹的祸。
天堂是什么?天堂就是人们理想中的家园。
《桃花源记》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旧约全书·创世纪》说: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天不下雨而五谷丰登。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
出自东方的作品,描述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家园,源于西方的经典,隐喻了富含现实哲理的天堂。家园与天堂之间人们并没有划出一目了然的界线,天堂与家园之间因为人的存在而一脉相连。
然而,当人们倾心竭力依循心中的梦想去营造理想的家园,满怀创造的喜悦投入现代生活温柔的怀抱,享受着文明的成果时,却往往在无形的拘束与压抑中日益激发了对自然的向往。不论是繁杂而热闹的都市街巷,还是朴素而简约的乡村民宅,都无法安抚一颗自由奔放的心,成为渴望自然与自由的人理想的归宿。
如果说,在中国崇尚自然与修身治国的传统文化中生发的山水精神曾蕴育了或躬耕田园或纵情山水的古代文人与西方资本扩张刺激下形成的探险考察热潮,造就了一代或扬帆大海或远走极地的近代探险家,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功利,那么在一批摆脱了衣食的忧患,掌握着现代手段的勇敢者簇拥下形成的户外观念与户外运动,则完全是出自心灵的呼唤。
于是在险峻高耸的雪岭冰峰,逶迤起伏的林海山径,长河落日的大漠戈壁,绿浪如茵的草原,纵深回环的峡谷,蜿蜒曲折的溪流……出现了越来越多身穿冲锋衣、肩背行帐的行者。尽管他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出行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远离尘嚣,放逐于自然山水、纵情于纯朴民间—对原生态的追求似乎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也许他们的初衷只是以个体的大巧之朴,构建自我的快意人生,以摆脱浮尘的心态,顺应大自然赐与的天成。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不仅“户外”本身被雕琢成一种产业,概念放大的“旅游”更被托升为一类经济。在界域无疆,内容无限的互联网上的酷游日志可折射出户外同步科技发展的与时俱进,而现实世界中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变迁,直让人生出沧海桑田的惊叹。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类似的场景:被沈从文的《边城》所惑,按图索骥去寻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却被泼街的游人击碎了梦幻的天真;心怀对“地球之巅”或“冰山之父”的虔敬,去感受体能与心智的双修,却将一腔豪情融化在大本营如万国旗一样散落在不同角落的各式帐篷;待行旅如自家亲人的游牧部落,将毡帐改为定时收费,按人计价的客房;刀箭入库、马放南山的猎人,用圈养的“野味”演绎了两类迥然不同的生活梦想……
一方面是自然与社会的巨大变化所引发的对往昔无比留恋,一方面是身处其境时对商业化的杠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万千慨叹。于是一系列反思式的争辩酿成了一个个热点话题—关键词:原生态。中心论点:是时代的变迁异化了户外的概念,还是户外的发展造成了生存环境的变化?结论语:并不都是户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