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科学论断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保持其生机与活力。下面就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我校一直重视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如小发明创造、科普小论文、创新方案设计、科学幻想绘画等。它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 、强化学生四个创新意识
如果说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简单,创新的实践和经验都比较有限,因而他们的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往往较为淡薄。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着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使他们尽快进入科技创新的“角色”。
(一)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学生创新“研究意识”
目前,我校形成的科普宣传格局是:墙壁上有科学家的画像,橱窗内有科技画报,教室里有科技“擂台角”,课表上有科学课,阅览室有30多种科技报刊、音像资料。另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集体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等栏目。这样,有效地消除了科技创新的神秘观,激活了学生科技创新潜思维,使之树立起了“我能创新”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科学老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增强学生创新的“主体意识”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不同,我们一方面抓住科技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老师和科技辅导员。另一方面又注意在开展辅导的全过程中,强化学生主动创新的主体意识,在主体位置上来要求自己,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习惯,并勇于开展创新实践。
(三)通过开发硬件资源,增强学生创新的“发现意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学生比作巧妇,那么,物质条件就是有炊之米,换句话说,有了米,学生才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外。同时注重向社会、家庭等寻求相关资源,并建立稳固的科技活动联系村、联系户、联系点,使学生在科技资源“碰撞”中,成为创新有心人。
二、把握学生科技创新的五个环节
虽然青少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创新技巧存在着差异,需要经过后天地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提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有规律、有方法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准备—— 洞察——体验——参与——实践”五个必要环节。“准备”是指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尽可能打好基础,即能知其然,更能明其所以然,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补“科技快餐”;“洞察”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了解、观察、收集、记录各种现象,以开拓创新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欲望。“体验”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揣摩,亲身感受,现场构思,这样可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使创新作品体现更广泛的社会性;“参与”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构思方案,确定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并实施操作,形成第一手资料,使学生创新的真实性更强;“实践” 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监测、考查、参观、讨论等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使学生享受到艰苦努力后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和创造的能力。
三、处理好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两个关系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包含着相应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范围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因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两方面的关系:
(一)注意把握培养创新骨干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关系
我们要求骨干分子当好小师傅,搞好传、帮、带,每人带协作伙伴不少于5人,以培养其创新合作能力;对全体学生,我们要求“因材施创”,给学生不同的表现时间、表现环境、表现机会,让不同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创新体验。
(二)注意把握创新教育活动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创新教育、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途径是教学,丢掉了教学过程,其他任何形式都是无法弥补的。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这个核心的形成离不开教与学的过程。为此,我校对所有任课教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教学要求:一是文化课教师要能任教一门专业课;另一类是专业课教师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到4个能:能上好一门专业课,能指导一个兴趣小组,能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能撰写一篇2500字以上的教学论文。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用。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由单纯的传递性单项交流式学习转向创造性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问题,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学习才是有作为、有发展、有前途的学习,学生学习才能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
一 、强化学生四个创新意识
如果说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创新能力的灵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简单,创新的实践和经验都比较有限,因而他们的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往往较为淡薄。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着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使他们尽快进入科技创新的“角色”。
(一)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学生创新“研究意识”
目前,我校形成的科普宣传格局是:墙壁上有科学家的画像,橱窗内有科技画报,教室里有科技“擂台角”,课表上有科学课,阅览室有30多种科技报刊、音像资料。另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集体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等栏目。这样,有效地消除了科技创新的神秘观,激活了学生科技创新潜思维,使之树立起了“我能创新”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科学老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增强学生创新的“主体意识”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不同,我们一方面抓住科技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老师和科技辅导员。另一方面又注意在开展辅导的全过程中,强化学生主动创新的主体意识,在主体位置上来要求自己,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习惯,并勇于开展创新实践。
(三)通过开发硬件资源,增强学生创新的“发现意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学生比作巧妇,那么,物质条件就是有炊之米,换句话说,有了米,学生才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外。同时注重向社会、家庭等寻求相关资源,并建立稳固的科技活动联系村、联系户、联系点,使学生在科技资源“碰撞”中,成为创新有心人。
二、把握学生科技创新的五个环节
虽然青少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创新技巧存在着差异,需要经过后天地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提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有规律、有方法的,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准备—— 洞察——体验——参与——实践”五个必要环节。“准备”是指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尽可能打好基础,即能知其然,更能明其所以然,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补“科技快餐”;“洞察”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了解、观察、收集、记录各种现象,以开拓创新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欲望。“体验”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揣摩,亲身感受,现场构思,这样可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使创新作品体现更广泛的社会性;“参与”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构思方案,确定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并实施操作,形成第一手资料,使学生创新的真实性更强;“实践” 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监测、考查、参观、讨论等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使学生享受到艰苦努力后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和创造的能力。
三、处理好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两个关系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包含着相应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范围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因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两方面的关系:
(一)注意把握培养创新骨干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关系
我们要求骨干分子当好小师傅,搞好传、帮、带,每人带协作伙伴不少于5人,以培养其创新合作能力;对全体学生,我们要求“因材施创”,给学生不同的表现时间、表现环境、表现机会,让不同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创新体验。
(二)注意把握创新教育活动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创新教育、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途径是教学,丢掉了教学过程,其他任何形式都是无法弥补的。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这个核心的形成离不开教与学的过程。为此,我校对所有任课教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教学要求:一是文化课教师要能任教一门专业课;另一类是专业课教师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到4个能:能上好一门专业课,能指导一个兴趣小组,能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能撰写一篇2500字以上的教学论文。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用。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由单纯的传递性单项交流式学习转向创造性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问题,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只有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学习才是有作为、有发展、有前途的学习,学生学习才能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