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孜孜追求、努力探索。本文从转变教师的角色、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角色转变 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现代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同时,教材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就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摆正位置,实现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新课改下,能否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
第一、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导演”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转变。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当然,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解决了问题,学习了新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转变。
作为引导者,教师上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引导应引而不发,导而不明。引导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和思维的引导,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引导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激励。教师在学生“迷路”时,应引导他们如何辨明方向,当学生攀登知识高峰并产生畏惧心理时,给他们以精神鼓励,激励他们勇于攀登,直至到达光辉的顶点。
第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去寻求真理,去分享他们的情感与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观察、倾听、交流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观察可以调控教学;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师生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师要以亲切的话语、优雅的举止来实现交流。
二、深谙课程标准内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淡薄。
不可否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要靠广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究。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逐步树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要求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三、发挥课堂效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第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口若悬河,津津乐道,那只是一种说教,对学生很难有启发、诱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检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启发、鼓励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创新意识。
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插上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勇于并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积累,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提出和解决教师从未教过的一些问题,找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四、强化新课程新理念,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新课改下变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養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寓情感教育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各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应设法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深奥的原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当然,运用情感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富于激情的讲述,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所以,在陈述充满激情的事件时,为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教师要情绪激昂,慷慨陈词;而在讲述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地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为之动情,撞击出情感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生动,但又以简单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来认识、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真正的意义,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感受,领会知识。否则学生会因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其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更加明显。同时,探究学习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领会各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道理。比如我们可把所教内容设计成小问题,让学生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收集整理材料、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也可以通过板报、小型演讲、辩论和社区调查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①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
②陈旭远主编:《新课程 新理念》
③《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
责编:周蕾
【关键词】角色转变 课程标准 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现代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同时,教材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就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摆正位置,实现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新课改下,能否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
第一、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导演”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转变。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当然,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解决了问题,学习了新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转变。
作为引导者,教师上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引导应引而不发,导而不明。引导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和思维的引导,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引导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激励。教师在学生“迷路”时,应引导他们如何辨明方向,当学生攀登知识高峰并产生畏惧心理时,给他们以精神鼓励,激励他们勇于攀登,直至到达光辉的顶点。
第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去寻求真理,去分享他们的情感与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观察、倾听、交流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观察可以调控教学;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师生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师要以亲切的话语、优雅的举止来实现交流。
二、深谙课程标准内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比较淡薄。
不可否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要靠广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究。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逐步树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要求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三、发挥课堂效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第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口若悬河,津津乐道,那只是一种说教,对学生很难有启发、诱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检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启发、鼓励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创新意识。
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插上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勇于并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积累,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提出和解决教师从未教过的一些问题,找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四、强化新课程新理念,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新课改下变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養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寓情感教育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各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应设法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深奥的原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当然,运用情感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富于激情的讲述,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所以,在陈述充满激情的事件时,为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教师要情绪激昂,慷慨陈词;而在讲述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地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为之动情,撞击出情感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生动,但又以简单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来认识、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真正的意义,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感受,领会知识。否则学生会因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其问题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更加明显。同时,探究学习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领会各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道理。比如我们可把所教内容设计成小问题,让学生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收集整理材料、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也可以通过板报、小型演讲、辩论和社区调查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①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
②陈旭远主编:《新课程 新理念》
③《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