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部经济失衡是中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外部矛盾。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中国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巨大,贸易摩擦增多,西方国家增强了贸易保护以便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外部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失业加剧。为解决面临的困境,中国需要从对外经济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经济失衡;经济发展;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21-04
外部经济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外部矛盾。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便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国际贸易的好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下,不仅成功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迅速加大,这体现在对国际市场许多资源、能源的依赖以及对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上。这些直接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外部经济严重失衡,也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困难的加剧。面对外部经济失衡,中国需要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更好更快地发展本国经济。
一、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前外部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性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对外输出债务负担的势头凶猛;另一方面,中国等东亚国家对美国持有大规模的贸易盈余,或者说是贸易逆差,外汇储备激增。
作为经济失衡的一方,美国的经常性项目逆差不断加大,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贸易逆差的数额都比较小。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贸易逆差开始扩大。1981年,美国贸易逆差为279亿美元,1984年为1 000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8 691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大,不意味着出口贸易的减少;相反,其商品和服务出口在2006年增加了12.8%,达到创记录的14 378万亿美元;进口增加了10.4%,达到了同样创纪录的22 014万亿美元。分析其贸易结构发现,美国在2006年的贸易逆差中,商品贸易逆差为8 361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则出现顺差,服务贸易盈余为725亿美元。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中,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第一来源国,因而中国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沉重压力。
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相对应,亚洲区域特别是东亚各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统计,2006年亚洲的外汇储备之和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中国是储备大量美元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特别快。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量已超过2006年全年的增长数。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96年底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底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底达到8 189亿美元,2006年10月达到10 000亿美元,2007年6月底超过1.3万亿美元。2008年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1.68万亿美元。
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对美贸易顺差占有最大的比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美国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当年贸易顺差额是62.7亿美元。此后开始攀升。2000年中美贸易顺差接近300亿美元,到2006年创记录地达到1 442.6亿美元,而美国方面的统计数字为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 325.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贸易出口过度集中和依赖美国,同时表明美国对华进出口的差额过大,从中美贸易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衡现象。
当前外部经济失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先后进行了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借助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尽情地发挥了后发优势,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增长的来源。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以中国为主要代表。二是国际分工及产业转移的结果。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以来,美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大批的加工工业转移到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的加工工业,成为新兴的加工工业基地。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后,利用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和土地、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世界资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场所,于是,大批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基地,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进入21世纪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改变了直接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模式,变为向中国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和装配后再出口到美国,它们向中国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出成品后由中国提供给美国市场,与中国共同分享对美出口的利益。近年来,这一发展趋势从日用品、家电产品领域向机电产品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因而迅速扩展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国家销往美国的出口商品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因此,中美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亚洲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
二、外部经济失衡产生的影响
1.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经济失衡必然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失衡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由于德国、日本经济的兴起,形成了美、德、日三国鼎立的局面。现在的经济失衡,不仅导致了世界经济多元化,同时,也使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和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增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多种经济实体共存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改变美国的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强了其霸主地位。因为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大大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欧元问世后,虽然一度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但是,欧元很难从根本上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和作用。日元也无法与美元抗衡。因为一国的货币在国际中的地位是以本国的经济作依托的。美元在国家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来自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很多国家仍然把美元作为自己的储备货币,作为国际结算的手段。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不变,美国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的货币提供给其他国家,并换回实实在在的资源。而且,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因而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由于国内市场不发达,不得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流回美国,维持了美国的经济运行。
2.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导致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产品,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招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致抵制,他们甚至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劳工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种行为在世界贸易中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90年代后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以前的保护主义有所不同,以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保护,保护的重点是本国的市场和产品,对象是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是削弱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经济失衡;经济发展;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21-04
外部经济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外部矛盾。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便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国际贸易的好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导下,不仅成功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迅速加大,这体现在对国际市场许多资源、能源的依赖以及对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上。这些直接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外部经济严重失衡,也导致了中国出口产品困难的加剧。面对外部经济失衡,中国需要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更好更快地发展本国经济。
一、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当前外部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性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对外输出债务负担的势头凶猛;另一方面,中国等东亚国家对美国持有大规模的贸易盈余,或者说是贸易逆差,外汇储备激增。
作为经济失衡的一方,美国的经常性项目逆差不断加大,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贸易逆差的数额都比较小。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贸易逆差开始扩大。1981年,美国贸易逆差为279亿美元,1984年为1 000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8 691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大,不意味着出口贸易的减少;相反,其商品和服务出口在2006年增加了12.8%,达到创记录的14 378万亿美元;进口增加了10.4%,达到了同样创纪录的22 014万亿美元。分析其贸易结构发现,美国在2006年的贸易逆差中,商品贸易逆差为8 361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则出现顺差,服务贸易盈余为725亿美元。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中,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第一来源国,因而中国受到了来自美国的沉重压力。
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相对应,亚洲区域特别是东亚各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盈余,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统计,2006年亚洲的外汇储备之和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中国是储备大量美元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特别快。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量已超过2006年全年的增长数。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96年底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底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底达到8 189亿美元,2006年10月达到10 000亿美元,2007年6月底超过1.3万亿美元。2008年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1.68万亿美元。
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对美贸易顺差占有最大的比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美国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当年贸易顺差额是62.7亿美元。此后开始攀升。2000年中美贸易顺差接近300亿美元,到2006年创记录地达到1 442.6亿美元,而美国方面的统计数字为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 325.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贸易出口过度集中和依赖美国,同时表明美国对华进出口的差额过大,从中美贸易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衡现象。
当前外部经济失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先后进行了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借助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尽情地发挥了后发优势,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增长的来源。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其中以中国为主要代表。二是国际分工及产业转移的结果。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以来,美国等科技发达的国家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大批的加工工业转移到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的加工工业,成为新兴的加工工业基地。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后,利用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和土地、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世界资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场所,于是,大批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基地,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进入21世纪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改变了直接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模式,变为向中国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加工和装配后再出口到美国,它们向中国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出成品后由中国提供给美国市场,与中国共同分享对美出口的利益。近年来,这一发展趋势从日用品、家电产品领域向机电产品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因而迅速扩展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国家销往美国的出口商品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因此,中美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亚洲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
二、外部经济失衡产生的影响
1.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经济失衡必然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失衡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由于德国、日本经济的兴起,形成了美、德、日三国鼎立的局面。现在的经济失衡,不仅导致了世界经济多元化,同时,也使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和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增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多种经济实体共存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改变美国的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强了其霸主地位。因为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大大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欧元问世后,虽然一度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但是,欧元很难从根本上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和作用。日元也无法与美元抗衡。因为一国的货币在国际中的地位是以本国的经济作依托的。美元在国家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来自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很多国家仍然把美元作为自己的储备货币,作为国际结算的手段。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不变,美国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的货币提供给其他国家,并换回实实在在的资源。而且,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因而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由于国内市场不发达,不得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流回美国,维持了美国的经济运行。
2.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导致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产品,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招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致抵制,他们甚至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和劳工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种行为在世界贸易中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90年代后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以前的保护主义有所不同,以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行贸易保护,保护的重点是本国的市场和产品,对象是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是削弱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