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互动模式探析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eme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舆论场》节目,发现其中的观众虚拟在场、身份认同进入、焦点共同构建和跨屏情绪分享构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互动仪式链四要素,并分析了节目中互动情境的呈现与产出,为节目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107-03
  随着现代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人们热衷于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的阅看体验,电视媒介的优势不再。另一方面,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取材和评论视角多由自身决定,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这种单纯输出式的评论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逐渐没落。
  2016年3月,全国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开播。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多个平台参与到节目中,还充当了节目的议题设置者与评论员,参与感大为提升。至开播一周年之际,《中国舆论场》收视率为1.06%,市占率3.34%。而2020年《中国舆论场》更是引发收视狂潮,从20200322期起市占率均高于6%,20200531单期市占率甚至达到10.178 7%,而收视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与《焦点访谈》等老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道成为同类节目的排头兵①。
  目前,对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涵盖从节目制作到受众分析的全过程,讨论的节目类型多种多样,既有严肃庄重的《焦点访谈》和《新闻1+1》等主流声音,也有《锵锵三人行》等轻松活泼的评论节目。而有关《中国舆论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节目运作机制和形式创新方面,如王小萌从综艺元素的使用与新闻内容的探索等角度探讨节目的转型实践[1]。陈涵宇基于融媒背景分析《中国舆论场》的主持策略和会话语境[2]。但面向其互动传播的研究较少,如蒋蔚然使用媒介互动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分析了《中国舆论场》的互动传播状况[3]。而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被认为是研究互动模式的理论范式。因此,本文立足于该理论分析融媒背景下的互动仪式链构成要素,并就其中互动情境的构建展开讨论,拓宽了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视野。

1 《中国舆论场》中互动仪式链的四要素


  “互动仪式”的概念最早由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是指一種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此后,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深化并发展了该理论,他基于微观情境视角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互动仪式链由四种主要的要素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身体在场、对局外人设限、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以及能够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4]86。对照柯林斯所述的四种要素,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不仅满足互动仪式链构成的四个条件,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1.1 观众虚拟在场:基于媒介技术的时空际遇
  尽管柯林斯写作《互动仪式链》一书时已经出现了电话、电脑屏幕等远程媒介,但他依然坚信身体的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构成的首要因素,因为非亲身在场使得个体情感不能及时反馈甚至没有反馈,参与感和互动性大为减弱。媒介技术的变革为即时、流畅的远程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依托网络形成的虚拟社区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新场所,身体在场逐渐为观点在场、情绪在场替代。《中国舆论场》借助央视平台创造性地开设“虚拟观众席”,在线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就有机会“亲临”节目现场,成为虚拟观众席的一员。被选中的观众的微信头像会显示在现场大屏,也能够发送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与节目嘉宾进行互动。而在电视和手机屏幕前的是更为庞大的“观众席”。不论是点击微信公众号的“边看边聊”,还是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成千上万的非“亲临”观众也可以参与互动,摒弃了过往打电话、发短信等耗时费力的互动方式,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1.2 身份认同进入:参与节目方式灵活自主
  不同于现实环境明显的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中的《中国舆论场》的群体聚集是身份认同而进入的过程。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的脱域性,人们的聚集摆脱了现实环境的客观限制,可以自由地以个人的兴趣、观念和价值而产生聚集。”[5]在节目中,虽然观看直播与否形成了潜在的边界,符合互动仪式链的界限感,但这条边界并非严格的物理区隔,而是出于群体集聚后形成的场域与其他场域的天然界限,观众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进入或退出节目。而通过央视网的节目回看或是微信公众号的“精彩回放”一栏,网民可以回看之前的任意一期节目,弥补了未观看直播的缺失,并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观看精彩片段,进入节目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与多样。也可以点击公众号“在线互动”栏目观看热门评论或发表个人观点,从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互动层级且对局外人设限。某些话题的优质评论甚至会入选“网友热评”一栏,网民完成了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深度转变。
  1.3 焦点共同构建:基于大数据获取关注热点
  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参与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中,从而知道彼此都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平台自定的选题模式,《中国舆论场》创新地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全媒体平台的新闻热点,平台筛选后在每期节目的开头发布“中国舆论场指数”,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选题民定”。这不仅便于大家迅速获悉一周资讯,还与大多数观众的关注焦点一致,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在节目中,主持人会从每期的舆情榜单里挑选几个话题展开讨论,针对虚拟观众席提出的问题邀请嘉宾解答,并将网民的精选留言投放在大屏上,穿插主持人的引导,形成观众、主持人和嘉宾的共同关注焦点。以20201129期节目为例,在话题“美侦察机被曝现身中国南海、东海”中,网民讨论激烈、意见不一。主持人鲁健汇总网民问题向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问“美国一天三架飞机来干嘛?意图何在?我们如何应对”和“美海军部长称要重建一支舰队应对中国危机,这个问题您怎么看”。而“热词大搜索”板块整合一周内网民点击、评论数高的热点事件,挖掘其新闻价值,由主持人引入并邀请嘉宾进行专业解读,厘清观众的认知误区,传递舆论最强音。   1.4 跨屏情绪分享:基于共同话题的多屏联动
  柯林斯所述的“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基于共同身体在场实现的,因而无法承载大规模、广范围的互动仪式。在融媒环境中,无数在屏幕面前的个体相聚在同一语境分享观点,在分享中进一步激发了彼此的情绪体验,促使参与者更加积极地投入互动仪式。直播过程中,跨屏互动将参与者更好地黏合在一起。具体有两方面表现:一是大小屏的联动;现场的大屏用来播放主线内容和虚拟观众席的问题、评论,背后又连通了无数个小屏观看、分享与交流观点,这改变了过去观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二是电视、手机和电脑多屏联合;选择媒介的自主权放还给每个人促使跨屏、跨域和跨时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例如节目设置的“抢红包”和“点赞”环节,用娱乐性、综艺化的方式调动观众参与互动,单纯依靠传统的电视媒介就很难实现。多屏联动一改往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观看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和参与形式固定的弊端,使得用户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兴趣盎然地参与节目并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

2 《中国舆论场》的互动情境


  网络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在具备了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后,更容易达到柯林斯所言的“集体兴奋”。这种“集体兴奋”虽然依赖每个参与者的互动参与,但集聚的情感能量却不是个体简单叠加的过程,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作用下,每个参与者的声音都有增强或衰弱的趋向,每个人都逐渐融入到互动情境之中。正如柯林斯指出的“互动仪式和互动仪式链理论首先是关于情境的理论”[4]2。因此,反思《中国舆论场》的互动情境给我们提供了探讨节目的另一种角度。
  2.1 互动情境的呈现
  首先,《中国舆论场》依托于大数据平台梳理一周网民关注的舆论热点事件,经平台筛选、重组、整合后呈现在节目上,改变了过去议程设置由媒体自身操控的局面,预设了一个官媒与民众共同讨论全球事务的情境。其次,《中国舆论场》创新地采用多屏联动的方式,使直播不再是主持人全程“自说自话”,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即时现场嘉宾连线释疑,传播模式从过去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面对面”的互动传播。此外,节目中穿插的“摇一摇”和“幸运大转盘”等环节用游戏的方式形成高效、活跃的互动情境。特别是在融媒背景下,也满足了大众对于互动传播的渴求,确是新闻评论节目大胆革新的有益尝试。
  2.2 互动情境的产出
  通过创设一系列的互动情境,《中国舆论场》将节目上有限的节目参与者和屏幕后无数的观众联系起来,在达到“群体兴奋”状态时,互动仪式的结果随之显现。一是群体团结带来的情感认同;节目中,观众、主持人与嘉宾对于同一话题的互动交流并不只是事實的传递,观众往往会提出自己的困惑与意见。嘉宾在主持人的串联后举牌回应,这既帮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也带有嘉宾明显的情感表达,例如“走着瞧”“好自为之”等接地气的话语极容易获得好感,相似的情感在彼此呼应的互动中不断传播浸染,成为群体的共同情感。二是集体兴奋积蓄的情感能量;《中国舆论场》将官方意见与平民意见拉到同一情境中,观众可以在主流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催生兴奋、激动的情绪体验,驱动着下一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互动仪式中。同时,符合主流价值的情感表达也推动官媒继续积极利用同类平台向民众靠拢,舆论引导更为有效。例如在疫情期间,节目不断营造、积蓄“战疫”的情感能量,这种持续输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转化成正面表达的自觉行为。

3 反思与结论


  3.1 不足与问题
  节目通过引入“虚拟观众席”创设了一个即时的互动情境,但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直播过程中,观众席的意见经筛选后以微信对话框的形式在大屏滚动呈现,但滚动速度过快、靠近屏幕左侧播放容易给人目不暇接之感,影响观看体验。再者,尽管该形式贯穿整个新闻事件评论,但常常是十几条消息循环播放,互动数量有限且建设性不足,有流于形式之嫌。第二,在嘉宾回答“虚拟观众席”问题的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往往只有观众、主持人和嘉宾的一次互动,“一问一答”式的设定使得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一笔带过,缺乏互动深度。最后,不论是虚拟观众席的意见还是微信公众号的评论,《中国舆论场》都较少关注观众的反馈。例如现场大屏的观众提问,如果未被主持人选中,在话题结束后就再没有机会出现,而微信公众号的网友热评也少见官方回应,未形成深层次的互动闭环。
  3.2 建议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一是设置个性化互动界面。为了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差异化需求,基于移动媒介设置界面让观众自主决定参与互动强度,包括现场大屏微信对话框的呈现位置、数量、速度等。二是改善话题讨论模式。现今的“一次互动”模式使得评论节目应有的深刻性大为减弱,而精选优质问题、延长讨论时间、提升讨论轮次都是可行的改进之策。三是完善话题反馈机制。不论是节目现场的提问,还是公众号的评论专栏,都应注重与用户保持深层的互动关系,让主持人和编辑对网民意见的回复、评论或点赞常态化。其实,反馈的过程是强化情感认同的绝佳契机。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观众黏性,提升对节目的好感度,还能使观众从反馈中获得新的情感能量,主动投入下一次互动,实现节目运转的良性循环。
  3.3 结论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中国舆论场》的互动模式,发现融媒背景下该节目在具备互动仪式链构成的四要素基础上,也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从实际身体在场向观众虚拟在场的转变表明个体参与仪式的时空藩篱被打破。身份认同进入表明观众的自主权扩大,弱化了互动仪式的高准入壁垒,符合于广泛宽域传播的需求。焦点共同构建和跨屏情绪分享则有明显的融媒特色。依托于大数据平台,网民定题、平台分发、专家解惑三者结合成为可能。而多屏技术的普及破解了传统单一端口播放的局限性,可承载更多的互动形式,情绪分享更频繁。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个性化、多元化、社交化的互动模式将在新闻评论节目中广泛采用,而有关互动传播的研究也将在媒体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App。
  参考文献
  [1]王小萌.《中国舆论场》:新闻评论类节目转型探索的新实践[J].当代电视,2018(8):47-48.
  [2]陈涵宇.《中国舆论场》的主持策略及语境分析[J].青年记者,2017(33):76-77.
  [3]蒋蔚然.《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4]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宁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2.
  [5]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2):120-123.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音乐社交;用户评论;自我表达;文本挖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22-05 1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聚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突破6亿,整体规模已达6.08亿,占网民整体的71.1%①。“音乐社交”泛指音乐服
期刊
关键词 文创粉丝;故宫文创;粉丝文化;粉丝经济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47-04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pdjh2020b0162)。  自2013年故宫文创IP成为现象级“网红”爆款以来,圆明园、敦煌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等纷纷加入文创界,文创新秀层出不穷。从受众需求侧来看,近年来文创受众市场亦不断拓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集体记忆;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01-05  学界最初对于记忆的研究源于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以个体记忆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纳入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并且以集体记忆为研究视角,迅速成为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探讨的新兴课题[ 1 ]。集体记忆(
期刊
关键词 主题创作;文学期刊;融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82-03  主题创作,本是文艺创作的一项“命题作文”,在特定时期承担过积极的政治功能,发挥了正面的宣传与教化效用。近年来,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而进行的主题出版在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和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落实到具体出版实践中,如何将宏大主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典型报道;融媒传播;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64-03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乡市社科联2020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发轫于延安时期的典型报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取得过显著的成效。进入新媒体时代,面对舆论大环境、媒体深度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典型报道虽时有所见,但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日渐式微。新乡广播电视台
期刊
关键词 土味文化;狂欢理论;网络现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88-03 1 狂欢理论与“土嗨神曲”  1.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阐释  狂欢节是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节庆活动。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用与狂欢节相关的概念来探讨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巴赫金在其著作中将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的狂欢节描述为“一种坦率和自由,不承认交往者之间的任何距离,摆
期刊
关键词 后电视时代;真人秀节目;明星群像;《乘风破浪的姐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74-0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20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5G时代AI主导的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20XW003)项目资助。  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出现了内卷。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介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网络传
期刊
关键词 乙女;《恋与制作人》游戏社群;类粉丝行为;受众心理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94-04  乙女向游戏,也称为乙女游戏或女性向游戏,是主要面向女性的恋爱模拟游戏。乙女游戏用户在游戏社群(新浪微博为主)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类粉丝”受众行为特点:一方面,游戏社群中的受众对虚拟角色的讨论与维护等“他”追随行为表现出了极强的沉溺性、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为坚持和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文章以第30届中国新闻獎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为例,从把握时代脉搏、高效辨别信息、树立“受众”意识、坚持守正创新方面探析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路径。  关键词 媒体融合;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笔力;脑力;中国新闻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
期刊
关键词 妈祖信俗: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湄洲妈祖祖庙”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14-03 1 妈祖信俗微信公众号平台概述  2009年“妈祖信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内外信众中影响力显著,妈祖信俗文化的传播意义深长。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