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呼吁生成性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促进有效生成:一是通过精心预设来促进有效生成;二是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生成;三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有效生成;四是运用教学机智促进有效生成。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在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生成。
一、通过精心预设来促进有效生成
崔允漷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所以,精心预设才能避免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和无目标地随波逐流。精心预设就是教者课前要通盘考虑,要在明确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契机。宏观的包括学情分析、教材使用、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材料准备等;微观的包括开课导入、课堂提问、环节过渡、结课照应、媒体运用、板书设计等。教师在考虑“预设”和“生成”时,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有些知识是不需要在课堂中探究并生成的。教师的预设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在单位时间里得到了最佳的发展,看教与学投入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之比高不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因此,精心预设要“三备”,即“备人、备形、备神”。
(一)以《鸦片战争》(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为例
如《鸦片战争》(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这节课是高一年级历史的第一节课,很多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时的感性认识阶段。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在本节课中没有明确的表述,要分析失败原因及教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都是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但学生往往讨论不起来,也得不出这个结论,最后还是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学生才恍然大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有效的生成,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生成。
(二)四种途径促进有效生成
笔者考虑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一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比战前中英双方的发展状况,围绕主客观原因进行思考、讨论;二是展示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兵力的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何中国还是失败了?三是让学生回顾古代汉唐盛世时的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史实,启发学生思考:古代中国强大时为何没有大规模向外扩张?四是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思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讨论,终于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的疑问,并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继续加以引导,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结论。由于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生成性发展。
二、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历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化抽象为直观,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最终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能力,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以《天朝田亩制度》(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为例
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掌握和应用。如,学生错误地认为“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带有社会主义空想性”;对于“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论述也很难理解;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却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学生也不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学习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1.如果你是当时太平天国里的一个农民,你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态度如何?2.假如《天朝田亩制度》在你的家乡实施,你会怎样去做?3.作为一个农民,当时你想过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种新颖的提问方式一下了把同学们吸引住了,他们积极地探索《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有的同学说:“作为农民,我受尽地主压迫剥削,要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土地,因此我会支持《天朝田亩制度》。”有的同学说:“我家以前有些土地,但被地主霸占了,我们没有势力跟地主对抗,现在太平天国政权给我们做主,我们一定把土地要回来。”有的同学说:“作为一个农民,我辛勤地劳动,在土地上创造财富,但我的劳动成果却大部分都要上交给国家。我认为土地属于我个人私有,我的劳动成果也应归我所得,怎能上交给国家呢?那我这样辛勤劳作是为了什么?如何改变贫困的生活?”
同学们的看法是从他们原有的认知出发得出的一些感性认识,但也表明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了,不像以前那样不知从何下手。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终于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这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跟空想社会主义不一样,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学说,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农民所追求的是那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的觉悟还没有达到“绝对平均劳动成果”的程度,因此,《天朝田亩制度》虽然调动了他们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却无法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中学历史教材虽然几经改革,但“旧、繁、难、偏”的老毛病依然存在,教材更新得再快,也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灵活、能动地拓宽和补充,使课程发展跟踪前沿,与时俱进地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这样一来,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所以,新课堂要尊重教师对教材能动地创造、灵活地运用,在维护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补充和创新,只要相关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但生成不是随意将教学过程旁逸斜出,而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因此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应注意筛选和科学的评判,避免被动的生成、虚假的生成甚至负效的生成。
(一)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为例,整合资源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比如在讲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时,很多学生不明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既然资本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吗?我们不正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吗?”
面对这样一个突发性的生成问题,笔者灵机一动,引导学生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些问题。首先,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入手,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不允许中国改变社会性质,走上独立的强国之道。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里,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三,结合语文课本里的《阿Q正传》进行分析。阿Q是当时中国农村典型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困苦,向往革命,但找不到真正革命的出路,最终被投机革命的封建旧势力送上了断头台。阿Q的命运说明了辛亥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也不理解辛亥革命,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没能唤起民众参加革命,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分析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教学契机促进有效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大量的必须处理的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都是不能提前规划与预计的,也是不能回避与压制的。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教学契机,那么教学生成就不可能。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行为,都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智慧,因为只有教学智慧才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
(一)以《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为例,改变教学策略促进有效生成
比如笔者在讲到宋朝的“积贫积弱” (《中国古代史》——人教版)这个问题时,按课本的表述——分析“积贫积弱”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有一些同学在下面私议:“我看到有些書上说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朝代,怎么说它是‘积贫积弱’呢?”“是啊,我看到有些统计资料说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比隋唐高,城镇化水平甚至比我们今天还高,不见得是‘积贫积弱’吧?”“宋朝统治者不去收复中原是为了跟少数民族政权和平相处,不是‘积贫积弱’的表现。”
面对这一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突发性生成问题,笔者感到有点棘手,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正当犹疑不决时,笔者突然想到了《清明上河图》,灵机一动:何不从《清明上河图》来引导大家认识这个问题呢?于是笔者临时改变教学策略,先让同学们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宋代的经济,然后再讨论“积贫积弱”的问题。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清明上河图》插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幅图反映了东京哪些方面的繁华景象?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清明上河图》说:“我们祖先早已知商品经济了。”他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这幅画反映了北宋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起来了,他们认真观摩《清明上河图》,热烈讨论问题,并对北宋是否“积贫积弱”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同学们讨论完后,老师做了总结:“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探究,了解和认识了北宋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也了解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这幅画就是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首都东京(今开封)繁荣发达的商业。现在的一些学者通过对宋代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北宋 ‘积贫积弱’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些同学了解了这种新的观点,并把它跟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思考,这是很好的。”
“那我们该如何来认识北宋 ‘积贫积弱’的问题呢?”老师的看法是这样的,宋代经济之繁荣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可以说宋代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以后的明、清。据说,国外一个用计量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估算,按购买力而言,宋代的人均GDP达到520美元,是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中最高的。当然这个数字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也不知计算方法与结论是否可靠。不过,衡量各个朝代经济繁荣程度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
在中国经济史上,宋朝是一个划时代的朝代。如果说此前中国只有互通有无,以生活必需品(如盐)为交易物品的地域性商品流通,那么,在宋代就真正出现了商品经济。其标志是交易物品由生活必需品转为奢侈品,出现了为交易而进行生产的农业和手工业,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与商品交易形成,产生了大的商业中心城市。据记载,当年东京有百万人口,它的商业发达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大宋王朝商业繁荣的结果,许多学者正是依据这幅画来推测当年宋代的繁华。既然北宋经济文化发达,但为什么课本里又说它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呢?那是因为“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却没有使民富国强。
“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困难。专家估算,北宋时的财政收入每年在6300万到6800万缗之间,官兵支出达6000万缗,皇家支出约为720缗,再加上皇家祭天地祖先支出、给辽国和西夏的‘赏赐’,赤字相当严重。积弱是行政效率低、军事力量弱。这样,一来不能为商品经济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来财政困难导致增加税收和各种盘剥。这就使得《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无法持续,这幅画完成后不久北宋就灭亡了,东京的繁华成为绝唱。现在的一些学者对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这是百家争鸣的一种表现,这种新的观点在没有得到社会公认之前,我们还是采纳课本里的观点。当然,有的同学坚持这种新的观点也可以,只要你有充足的理由就可以了。现在的历史高考题目很灵活开放,有些题目所涉及的观点跟课文是不一样的,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中要拓展思维,灵活处理新的问题。”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条新路子,它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体会教学的艺术,构建更和谐、更具生命力的课堂,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0):28-33.
[2]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在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生成。
一、通过精心预设来促进有效生成
崔允漷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所以,精心预设才能避免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和无目标地随波逐流。精心预设就是教者课前要通盘考虑,要在明确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契机。宏观的包括学情分析、教材使用、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材料准备等;微观的包括开课导入、课堂提问、环节过渡、结课照应、媒体运用、板书设计等。教师在考虑“预设”和“生成”时,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有些知识是不需要在课堂中探究并生成的。教师的预设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在单位时间里得到了最佳的发展,看教与学投入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之比高不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因此,精心预设要“三备”,即“备人、备形、备神”。
(一)以《鸦片战争》(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为例
如《鸦片战争》(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这节课是高一年级历史的第一节课,很多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时的感性认识阶段。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在本节课中没有明确的表述,要分析失败原因及教训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都是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但学生往往讨论不起来,也得不出这个结论,最后还是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学生才恍然大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有效的生成,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生成。
(二)四种途径促进有效生成
笔者考虑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一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比战前中英双方的发展状况,围绕主客观原因进行思考、讨论;二是展示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兵力的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何中国还是失败了?三是让学生回顾古代汉唐盛世时的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史实,启发学生思考:古代中国强大时为何没有大规模向外扩张?四是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思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讨论,终于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吗?”的疑问,并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继续加以引导,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结论。由于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生成性发展。
二、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历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化抽象为直观,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最终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能力,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以《天朝田亩制度》(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为例
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掌握和应用。如,学生错误地认为“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带有社会主义空想性”;对于“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论述也很难理解;对于“《天朝田亩制度》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却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学生也不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学习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1.如果你是当时太平天国里的一个农民,你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态度如何?2.假如《天朝田亩制度》在你的家乡实施,你会怎样去做?3.作为一个农民,当时你想过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种新颖的提问方式一下了把同学们吸引住了,他们积极地探索《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有的同学说:“作为农民,我受尽地主压迫剥削,要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土地,因此我会支持《天朝田亩制度》。”有的同学说:“我家以前有些土地,但被地主霸占了,我们没有势力跟地主对抗,现在太平天国政权给我们做主,我们一定把土地要回来。”有的同学说:“作为一个农民,我辛勤地劳动,在土地上创造财富,但我的劳动成果却大部分都要上交给国家。我认为土地属于我个人私有,我的劳动成果也应归我所得,怎能上交给国家呢?那我这样辛勤劳作是为了什么?如何改变贫困的生活?”
同学们的看法是从他们原有的认知出发得出的一些感性认识,但也表明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了,不像以前那样不知从何下手。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终于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这不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跟空想社会主义不一样,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学说,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农民所追求的是那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的觉悟还没有达到“绝对平均劳动成果”的程度,因此,《天朝田亩制度》虽然调动了他们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却无法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中学历史教材虽然几经改革,但“旧、繁、难、偏”的老毛病依然存在,教材更新得再快,也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灵活、能动地拓宽和补充,使课程发展跟踪前沿,与时俱进地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这样一来,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所以,新课堂要尊重教师对教材能动地创造、灵活地运用,在维护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补充和创新,只要相关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但生成不是随意将教学过程旁逸斜出,而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因此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应注意筛选和科学的评判,避免被动的生成、虚假的生成甚至负效的生成。
(一)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为例,整合资源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比如在讲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时,很多学生不明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既然资本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吗?我们不正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吗?”
面对这样一个突发性的生成问题,笔者灵机一动,引导学生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些问题。首先,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入手,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不允许中国改变社会性质,走上独立的强国之道。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里,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三,结合语文课本里的《阿Q正传》进行分析。阿Q是当时中国农村典型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困苦,向往革命,但找不到真正革命的出路,最终被投机革命的封建旧势力送上了断头台。阿Q的命运说明了辛亥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也不理解辛亥革命,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没能唤起民众参加革命,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在分析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个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四、运用教学契机促进有效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大量的必须处理的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都是不能提前规划与预计的,也是不能回避与压制的。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教学契机,那么教学生成就不可能。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行为,都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智慧,因为只有教学智慧才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
(一)以《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为例,改变教学策略促进有效生成
比如笔者在讲到宋朝的“积贫积弱” (《中国古代史》——人教版)这个问题时,按课本的表述——分析“积贫积弱”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有一些同学在下面私议:“我看到有些書上说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朝代,怎么说它是‘积贫积弱’呢?”“是啊,我看到有些统计资料说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都比隋唐高,城镇化水平甚至比我们今天还高,不见得是‘积贫积弱’吧?”“宋朝统治者不去收复中原是为了跟少数民族政权和平相处,不是‘积贫积弱’的表现。”
面对这一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突发性生成问题,笔者感到有点棘手,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正当犹疑不决时,笔者突然想到了《清明上河图》,灵机一动:何不从《清明上河图》来引导大家认识这个问题呢?于是笔者临时改变教学策略,先让同学们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宋代的经济,然后再讨论“积贫积弱”的问题。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清明上河图》插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幅图反映了东京哪些方面的繁华景象?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清明上河图》说:“我们祖先早已知商品经济了。”他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这幅画反映了北宋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起来了,他们认真观摩《清明上河图》,热烈讨论问题,并对北宋是否“积贫积弱”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同学们讨论完后,老师做了总结:“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探究,了解和认识了北宋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也了解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这幅画就是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首都东京(今开封)繁荣发达的商业。现在的一些学者通过对宋代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北宋 ‘积贫积弱’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些同学了解了这种新的观点,并把它跟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思考,这是很好的。”
“那我们该如何来认识北宋 ‘积贫积弱’的问题呢?”老师的看法是这样的,宋代经济之繁荣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可以说宋代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以后的明、清。据说,国外一个用计量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估算,按购买力而言,宋代的人均GDP达到520美元,是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中最高的。当然这个数字真实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也不知计算方法与结论是否可靠。不过,衡量各个朝代经济繁荣程度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
在中国经济史上,宋朝是一个划时代的朝代。如果说此前中国只有互通有无,以生活必需品(如盐)为交易物品的地域性商品流通,那么,在宋代就真正出现了商品经济。其标志是交易物品由生活必需品转为奢侈品,出现了为交易而进行生产的农业和手工业,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与商品交易形成,产生了大的商业中心城市。据记载,当年东京有百万人口,它的商业发达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大宋王朝商业繁荣的结果,许多学者正是依据这幅画来推测当年宋代的繁华。既然北宋经济文化发达,但为什么课本里又说它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呢?那是因为“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却没有使民富国强。
“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困难。专家估算,北宋时的财政收入每年在6300万到6800万缗之间,官兵支出达6000万缗,皇家支出约为720缗,再加上皇家祭天地祖先支出、给辽国和西夏的‘赏赐’,赤字相当严重。积弱是行政效率低、军事力量弱。这样,一来不能为商品经济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来财政困难导致增加税收和各种盘剥。这就使得《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无法持续,这幅画完成后不久北宋就灭亡了,东京的繁华成为绝唱。现在的一些学者对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这是百家争鸣的一种表现,这种新的观点在没有得到社会公认之前,我们还是采纳课本里的观点。当然,有的同学坚持这种新的观点也可以,只要你有充足的理由就可以了。现在的历史高考题目很灵活开放,有些题目所涉及的观点跟课文是不一样的,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中要拓展思维,灵活处理新的问题。”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条新路子,它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体会教学的艺术,构建更和谐、更具生命力的课堂,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0):28-33.
[2]张静.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