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奏响和谐的乐章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针对音乐课堂的和谐构建问题,着重从三方面进行论述:(1)融洽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2)生动教学情境,发展和谐课堂;(3)积极表现音乐——创造和谐音乐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堂 和谐构建 教学情境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以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音乐学科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先天优势。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营造“和谐”的音乐课堂,需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认同,主动的参与,自由的环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情感贯穿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音乐,理解音乐。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敢争辩、敢求异,激发他们创造求新的动机和欲望。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要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应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老师也不能误解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个问题让学生无准备思考、无秩序讨论,或无组织地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自己则站在一边不参与、不引导,使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繁荣”,而非“和谐有序”。
  
  二、生动教学情境,发展和谐课堂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生动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沉醉、动情,甚至流泪,他们听得投入,唱得有情,说得深情。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信心得以激发,激情得以点燃,课堂的“和谐度”得以提高。
  1.运用媒体创境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之中学好音乐。例如,在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一课教学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美丽景色,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视听结合欣赏,看看地图、说说祖国、唱唱歌曲,感受祖国的山河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此,在体验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祖国的伟大,激发爱国情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2.开展合作学习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每个人的特长、能力是不同的,在音乐教学中把每个人的能力合为一体,组成学习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时共同解决问题,这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能使學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愉悦。例如,教学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时,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进行预习欣赏,记下自己在欣赏过程中还不能完会理解的地方。课堂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通过这种合作化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者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欣赏中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实践表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生生、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洋溢着浓郁的和谐气氛。
  3.深化文本挖掘
  音乐的美是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结构等各个要素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在音乐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中美的要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谐之美。例如,教学钢琴变奏曲《少女的祈祷》时,教者充分抓住变奏曲的特点,通过聆听,让学生辨别主题在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区、音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而感受变奏曲的独特魅力。以主题后的“四个变奏”来说,第一变奏右手加有许多装饰音,十分华丽,伴奏部分则比较规矩;第二变奏音区发生了变化,左手移至中音区演奏;第三变奏和第一变奏相似,只在某音型上有变化;第四变奏加入了三连音,感情比较激动,最后用一个主和弦的长音结束全曲。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对文本的深化挖掘,学生感受到了“变化”音乐之中的和谐之美。
  
  三、积极表现音乐——创造和谐音乐课堂
  
  音乐是表现性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本身,是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者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美的音乐表现,必然引起具有表演者和欣赏者双重角色的学生的愉悦,从而在参与音乐表现过程中自然创造和谐之美。例如,欣赏完《水中倒影》后,可让学生将听后的印象作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作业中,有的学生用图画来表现,有的学生用舞蹈展示,有的学生用诗歌来表达等等,每个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此,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升华了对作品的理解,发挥了自身的潜能。
  总之,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谐课堂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在和谐的基础上能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把和谐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追求,注重师与生,教与学两者的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奏响融洽和谐的教育乐章。
  
  参考文献:
  [1]刘彩虹.谈音乐教学的师生合作艺术[J].辽宁高职学报,2002,(04).
  [2]肖吉亚.主动、自主、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2.
  [3]陈辉.渗透课改理念 构建和谐课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2).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科建设是一个有规律的科学过程,是高校工作的龙头,也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它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我国的民族院校应突出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以创新的精神,深化改革,使之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学科建设 思考    学科建设是一个有规律的科学过程,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因此,我们只有在了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特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才能与时俱进,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特性 新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愈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在了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
阐释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现实合理性,梳理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有利于揭橥我国物权法实施的重大意义,矫正对于物权法颁布实施的认识误区。
为什么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变黯淡了?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现在竟提不出问题了……   今天的少年儿童,离得最近的是学习和教育,但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有创新性并令学生愉快和自信的教育究竟离他们有多远?     不能只有成功一个尺度     追求成功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把成功看成人生的全部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   追求成功本无可厚非,但是要把成功看成人生
期刊
[摘要]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事关教育事业之发展,事关民族振之大业,本文从办学理念、师资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教学质量 管理制度 办学理念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创新为上,改革为强,保守即弱,固陋难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要在各种困难和压力之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确保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社会交给的培养一批批创新人才的
目的:了解中耳损伤状况,为修复中耳结构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病人用外径1.9mm的内窥镜经外伤穿孔的鼓膜观察中耳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在内窥镜下用耳科显微器械对26例损伤鼓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