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中黑白两种形式语言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从黑白形式语言的传统观念入手,结合当代黑白工笔人画作品,以探寻黑白形式语言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黑白形式语言的两种分割形式、三种组织方法和两种衔接方式,以求更好地掌握黑白形式语言。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黑白形式语言
  一、传统黑白形式语言的概述
  纵观世界美术史,没有哪国的画家能像中国画家这样钻研黑白形式语言的了,也正是由这种黑白形式语言构成的绘画样式使得中国绘画与其他绘画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基本构架和基石。其中不免受到中国画特殊绘画材料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体系与黑白绘画形式语言之间高度契合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黑”“白”常常用来表达“阴”“阳”,而老子解释万物间的内在规律便是基于阴阳之道,这样的文化基调赋予了黑白两种色彩超越其视觉本身的哲学含义。所以对中国人来说,黑白形式语言不单单是视觉上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需要透过黑白语言形式表象,体会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中国现存最早的战国时期帛画大都是以黑色或单色为主的绘画,先秦也有尚黑的传统,唐代时期的“白画”亦是黑白元素的构成,宋代以水墨单色为主构成的人物画作品如《采薇图》《五马图》《槐荫消夏图》等不胜枚举,元代盛行墨竹墨梅画,明清时期的水墨大写意画都承载了黑白语言的形式。“水”与“墨”的冲撞与融合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黑白语言形式,前人也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黑白语言形式构成方式:知白守黑、墨分五色、计白当黑。工笔画进入当代,为了满足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绘画语言发展的多样性,丰富人物画的表现内容,推动人物画多元化发展,纯粹运用黑白两种语言形式的工笔画作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涌现了一大批运用黑白语言进行创作的画作,反映了黑白这种语言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运用它,本文总结了黑白形式语言的两种分割形式、三种组织方法和两种衔接方式等一般规律。
  二、黑白分割的两种形式
  黑白分割是黑白构成的基本形式,是在画面中安排具体黑白点、线、形,一般为图形对底的分割,任何黑白形式语言的运用都是建立在黑白分割之上的。谢赫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中也包含了画面黑白分割的道理。在中国画中,黑白分割的形态一般由点、线、形元素有机组成,比较容易构成画面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相对地,画面中点、线、形的元素越少,形式越单纯,对黑白分割的要求也越高,比较难以把握,但是运用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八大便是在这方面的佼佼者,能运用极简的黑白形式语言营造出清幽深远的意境,耐人寻味。
  总体上,黑白分割可概括为黑分割白与白分割黑。上述提到的作品大都是黑分割白的样式,这也是我们会经常用到的,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白分割黑的构成,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非洲在路上》,就是典型的白对黑的分割。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在白分割黑中,最强的黑白元素通常对画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黑白分割形式虽然旨在总结画面视觉规律,但在具体画面中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内涵。黑分割白表明作品中往往是“白”元素大于“黑”元素,这使得作品带有白色形的特点——清亮、空灵、轻盈、广阔,因此作品中很容易流露出轻巧、愉快、自由的气息,利于表现富有意境的场景。相反地,白分割黑带有黑色形的特点——深沉、实在、压抑,作品情感倾向于神秘、幽深、忧郁。同时,“黑”“白”元素作为相对的概念,既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因此在画面中常常会出现与之相比较具有不确定性的“灰”的概念,与“黑”相比它有“白”的属性,与“白”相比它有“黑”的属性。因此,我们就不可忽视在黑白分割上“灰”的影响,灰色形在画面中占有优势时,常常带有不偏不倚的平和、温柔、细腻之感,反映在观者情感上具有优美、抒情、温和的倾向。如孙娟娟的作品《对话》,基本是运用了弱对比的黑白形式語言关系,用这种微差感的“灰”色块营造了一种迷幻而温柔的氛围。黑白分割作为黑白构成的框架,通常决定了画面的主要基调,在此框架之上我们仍然需要组织黑白元素的具体方法。
  三、黑白组织的三种方法
  黑白组织方法,即为黑、白、灰在画面中的布置形式。通俗来说,就是画面构成,中国画所说章法布局。一幅中国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其作品黑白灰的布局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本文中,只把由黑、白、灰元素构成的绘画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其影响之显著就显得不言而喻了。我们在分析具体画面时会发现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黑、白、灰组织形式,我们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这些绘画作品风格迥异的艺术风貌正是通过组织黑、白、灰的布局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很难具体说明,但我们在大体上仍然可以分析总结出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聚拢式、分散式、阶梯式。
  聚拢式的黑白组织形式是在黑、白、灰的安排上疏密分明,聚散有别,具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组织形式通常需要对画面中的空白形有较强的把控力,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中的组成部分。黑灰处精心结撰,空白处的布置也要措置得宜,既要对比强烈又要和谐统一,做到黑灰形和空白形在画面上的相互呼应,不可孤立存在,毫无联系。清邓石如所言“计白当黑”“肆力在实处,而索趣在虚处”,虽是指书法艺术美的创造法则,但旨在肯定画面中空白形的重要性,因此同样适用于绘画。值得注意的是,聚拢式的黑白组织形式较另外两种形式更加注重空白形的呈现。这便引申出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留白或空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除了强调笔墨的重要性,留白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概念,中国画家善于把画面中的空白空间以最为质朴无声的方式转换为最深刻、最富有东方哲学精神的绘画形式。清戴熙所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便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这样的组织形式经常被使用,如唐秀玲、林宜耕的作品《角儿》。
  分散式的黑白组织形式是一种较为“平均”的处理黑、白、灰关系的方法。如纸上掷豆,豆子零散分布于画面内,虽布满全幅但互相保持了一定距离,看似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实则暗藏玄机。分散式的黑白组织形式处理得当会使得画面具有自由、娴雅的气息,不过一旦处理不周就会落入平均主义的陷阱,从而缺少艺术性的表达。所以一般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各黑灰形在大小、形态、动势、深浅、主次上都有不同的组织安排,在“平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丰富各个黑灰形的对比关系。卢沉的作品《清明》基本上就是一个分散式组织黑白元素的典范,行人车辆散置于画面中,相互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使得空白形能自由地贯穿其中,实则画家对这些黑灰形的考量极其周密。为了安排这些黑灰形,画家基本上摈弃了透视的影响因素,所以会出现人大于车、后大于前的现象,同时相邻的形与形之间始终依附主要“势”的变化,使其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潜在的联系。所以,在我们运用分散式组织黑白元素时,一定要在未落笔前就安排好画面整体的布势,做到了然于胸。李成在《山水诀》中有言:“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这虽是对山水画法的总结,却也适用于绝大多数绘画形式。由此我们了解到分散绝不意味着平而散之,它也是有主次、轻重、揖让关系的,只有灵活合理地运用才能产生艺术性的节奏与力量,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阶梯式的黑白组织形式指有规律地排列黑、白、灰的次序,一般来说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的特征,各黑白形之间层层递进,互相紧密地排列,不过在大小、形状、深浅、距离、角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以泰将黑、白、灰的排列顺序大体上分为五种类型:黑—白—灰、黑—灰—白、白—黑—灰、黑—白—黑、白—黑—白。同时,它们之间又可以灵活组合。稍加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其规律就是各黑白形间相邻不相同、相隔不影响。基本上一切由黑白元素组成的绘画作品,黑、白、灰的布局都可以被这五种类型涵盖,路璨的作品《莫高窟》中黑、白、灰的分布就明显呈现出阶梯式分布的特征,不过也穿插了其他的组织形式以丰富画面。所以阶梯式的黑白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不会单独出现,但在丰富黑灰形的语言时,却经常被用到。同时,黑白元素在组织安排下必然会相互接触,因此便引申出黑白衔接的概念。
  四、黑白衔接的两种形态
  黑白衔接即黑白形相互接触时所形成的共享空间,它以点、线、块面不确定的形式出现,具有两种主要的衔接形态:实衔接和虚衔接,李以泰称其为黑白突变和黑白渐变。实衔接是黑、白、灰间连接存在清晰的边界线,是一种并置的关系,不会存在过渡的面。一般黑白对比强烈的作品多运用实衔接来产生黑白节奏,因而黑白节奏也以黑白突变为基本框架,离开了黑白实衔接,就形不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和黑白节奏。同时,实衔接由于清晰的边界,反映在视觉心理上是坚定、明确、牢固的,如作品《非洲在路上》《青春日记之灼灼其华》。相反地,虚衔接的形态是在黑、白、灰衔接部分存在过渡的空间,一般这个空间由多个层次的灰色块来形成,如由黑过渡到白,有深灰、中灰、浅灰三个层次。这样的衔接方式由于在视觉上会形成黑、白、灰间的缓冲感,因此会增加画面柔和优美的质感,适合表现抒情式的作品,如路璨《莫高窟》。需要指出的是,在黑白虚衔接中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衔接过程中具有明显清晰的过渡层,另一种是过渡层几乎不可察觉,类似工笔画中分染的技法。虚衔接的形态极大丰富了黑白对比的藝术表现力,打破了黑白实衔接的简单模式。综上,基本上所有的黑白衔接都可以被这两种形式概括。
  五、结论
  一件优秀的黑白绘画作品的丰富性不只局限于以上所述,它们通常拥有更加复杂的构成、更多变的语言形式,需要画家自己去切身体会。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黑白形式语言不管是在色彩为主还是在非色彩为主的绘画样式中,都扮演着潜在支撑画面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系统去研究的。艺术贵乎创作自由,本无须拘泥于一法,但仅仅依靠天性来绘画,实在是极少天才的途径。研究绘画的一般形式规律,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画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笔者坚信艺术的价值始终是创作主体内在激情和主观感受的表达,方法只是抒发情感的工具,只有心手相应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如果情感与方法不能统一,它只会成为束缚情感的枷锁。
其他文献
亲子阅读,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学习者,有六大策略。  一、树立榜样  阅读的最好榜样是父母,让孩子爱上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家长拿起书来阅读。家长要经常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阅读,让孩子看到家长读书,给孩子
期刊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学术合作与发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需要,应该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和保障措施。只有加强供需衔接、资源投入和组织保障,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才能让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在高校培养人才中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要在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学识、广阔的社会视野、浓烈的家国情怀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这个有效途径,从话语的议题设置、话语的内容生成、话语的表达方式、话语的情感融入这四个向度入手,提升话语的吸引力、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构建有理论深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吴昌硕与王梦白之间有师生之谊,而且二人的确有合作的作品存世。但在关于两人关系的叙述中,有着“门生”“指导”“受知”“从游”等多种说法。通过对一则新发现的史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悉,虽然吴昌硕对王梦白有过指导,但他并没有将王梦白收为门生,二者的关系应在师友之间。  关键词:吴昌硕;王梦白;师承;称谓  近年来,被称为“艺坛遗珠”的民国画家王梦白(1888—1934)为越来越多的人所
摘 要:在文献回顾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威斯康星思想”的概念、其社会服务形式与教育的关系以及评价“威斯康星思想”的教育宗旨进行了若干思考,以期消除对“威斯康星思想”的误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育人本质。  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社会服务;教育  “威斯康星思想”自从19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其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对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与陈志精相识在20世纪70年代,从1972年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了.志精是很内秀的一个人.从艺术上讲,他是个很好的版画家.他当年创作的很多版画,我认为在当时安徽的版画界是很优秀的作品,很突出.他又画了中国画,也洋洋大观.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很多的山水,包括秋浦河的山水. 他的一张大画上,一条船的结构,他都研究得很深.我就感觉到,他做学问很精到.我看了以后,深受启发.我说我以后画船不能老用写意的办法,拖两笔就完了,要研究它那个结构,要画到那个纸上.徽州,我们有很多可以表现的东西,我们徽州到处都是诗嘛!志精表
一、理想信念与风格塑造 宋新涛先生是20世纪青岛画坛举足轻重的写意花鸟画家.他把传统写意画的典雅、清逸等品质同新时期的革命精神相融合,把坦荡磊落和开拓奉献的品质与清健中正的画风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丰富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内涵.回顾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宋新涛先生不仅是一个文人画家,还是为青岛的美术事业添砖加瓦的教育家、活动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仅仅属于地域的艺术史,在20世纪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首先明确了“新”素养、“新”结构和“新”方法等新工科内涵,以及ESP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价值、学科素养和工具理性的定位。在校本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ESP课程体系构建思路:通过模块搭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通过阶梯循序课程体系实现其与核心素养的统一;通过评估方式和主体的更替实现其与多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字幕作为模态之一,在共同构建视频语篇的整体意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音乐短剧Tough Love曼特尼夫人选段为语料,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的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出发,探究多模态话语对音乐短剧字幕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能为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一、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与高中教学现况之间的矛盾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