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与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菊花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果能将朗读的技巧和真情朗读融为一体传授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渝东街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菊花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果能将朗读的技巧和真情朗读融为一体传授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渝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