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立足于人性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实现”,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这正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发展相吻合,也与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的要求相适应。更为眼下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关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本主义教育观;新课程改革;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悠久,从古罗马的学者西塞罗那里就已经可以窥视出其早期的端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佛吉里奥开创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先河,率先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和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的整体性以及如何促进人的潜能实现方面进行了深刻而有建设性的论述。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
1.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主要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等同于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主张培养具有成长需要与创造能力,在情感、身体、理智、精神方面都能达到和谐一致的整体化的人。正如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道的那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课程设置的人本化,重视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
针对传统的、落后的、僵化的课程模式,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重视学生行为的整体意义,力促个人本性与潜能的挥发实现。因此,“一体化”的课程要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了水面。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生长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主张课程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需要和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当体现出思维、情感、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在教学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促进者”身份的教师观以及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而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的设置,不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及试听教具等,而在“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要求教师开诚布公,以诚相见,让学习者能有安全感和信赖感,并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学习者,站在他们的立场认识其所思所为。
在学生观上,人本主义者一贯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由内在的发展潜力,具有学习的潜能,因而应当“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二、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新课程改革以体现时代要求为其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这些方面均与方面均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放眼寰球,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注重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些也都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题中之意。具体来说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启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课程的开设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课程开设的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有步骤的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负责开设。我们可以借鉴极具人本主义色彩的美国教育协会在《70年代课程》中所描绘的课程体系。把学校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正规的学术课程,高深的学问逻辑和科学知识是我们课程开设的起步点与基础;二是参与集体与人际关系的课程,是以当今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题材展开的;三是自我觉醒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律性的确立,即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
2.有关课程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的最重要的践行者与最关键的因素,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积极制定培训方案,对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说培训过程仅仅是技术性的传授,注重的是一些操作层面的知识运用,加上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使得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和鸿沟。摩西?萨勒逊总结以往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指出,改革的负责人忽略了学校的文化背景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提出,首先要了解理论信息,既包括组织变革理论和知识论,也包括如何把思想理念同现实的背景情况联系起来;其次,了解特定社会制度背景方面的变化。成功的实施改革性课程的人总能够抓住推行新课程环境的特征。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应该有效的发挥其穿针引线的牵动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以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为指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真正把相关的实施工作做好。
3.有关课程的评价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与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新课改中最受瞩目的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亦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档案袋评价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由此对他们做出充分评价。另一个优点是通过制作档案袋的行为,学生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力。此外,档案袋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所有参与者在讨论档案袋的具体内容时会产生个体成就感、进步感。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的强调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实现”,把个体潜能的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的形成简单并列,忽视了个体发展中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巨大作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时代要求,刺激了人们对于教学的个性以及创造性目标实现的重视,在这一点上其优越性也难以遮掩。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宏伟浪潮与伟大实践中逐渐摸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建构一种对话、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人本主义;本主义教育观;新课程改革;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悠久,从古罗马的学者西塞罗那里就已经可以窥视出其早期的端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佛吉里奥开创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先河,率先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和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的整体性以及如何促进人的潜能实现方面进行了深刻而有建设性的论述。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
1.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主要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等同于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主张培养具有成长需要与创造能力,在情感、身体、理智、精神方面都能达到和谐一致的整体化的人。正如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道的那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课程设置的人本化,重视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
针对传统的、落后的、僵化的课程模式,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重视学生行为的整体意义,力促个人本性与潜能的挥发实现。因此,“一体化”的课程要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了水面。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生长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主张课程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需要和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当体现出思维、情感、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在教学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促进者”身份的教师观以及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而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的设置,不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及试听教具等,而在“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要求教师开诚布公,以诚相见,让学习者能有安全感和信赖感,并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学习者,站在他们的立场认识其所思所为。
在学生观上,人本主义者一贯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由内在的发展潜力,具有学习的潜能,因而应当“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二、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新课程改革以体现时代要求为其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这些方面均与方面均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放眼寰球,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注重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些也都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题中之意。具体来说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启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课程的开设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课程开设的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有步骤的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负责开设。我们可以借鉴极具人本主义色彩的美国教育协会在《70年代课程》中所描绘的课程体系。把学校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正规的学术课程,高深的学问逻辑和科学知识是我们课程开设的起步点与基础;二是参与集体与人际关系的课程,是以当今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题材展开的;三是自我觉醒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律性的确立,即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
2.有关课程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的最重要的践行者与最关键的因素,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积极制定培训方案,对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说培训过程仅仅是技术性的传授,注重的是一些操作层面的知识运用,加上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使得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和鸿沟。摩西?萨勒逊总结以往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指出,改革的负责人忽略了学校的文化背景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提出,首先要了解理论信息,既包括组织变革理论和知识论,也包括如何把思想理念同现实的背景情况联系起来;其次,了解特定社会制度背景方面的变化。成功的实施改革性课程的人总能够抓住推行新课程环境的特征。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应该有效的发挥其穿针引线的牵动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以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为指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真正把相关的实施工作做好。
3.有关课程的评价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与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新课改中最受瞩目的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亦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档案袋评价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教师由此对他们做出充分评价。另一个优点是通过制作档案袋的行为,学生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力。此外,档案袋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所有参与者在讨论档案袋的具体内容时会产生个体成就感、进步感。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的强调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实现”,把个体潜能的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的形成简单并列,忽视了个体发展中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巨大作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时代要求,刺激了人们对于教学的个性以及创造性目标实现的重视,在这一点上其优越性也难以遮掩。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宏伟浪潮与伟大实践中逐渐摸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建构一种对话、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