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表面上看,绘画、音乐、表演等是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似乎毫无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了教育的核心,而绘画、音乐、表演等也逐渐走入了语文教师的视野,有了施展的舞台,它们的作用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
1.以画激情,以音乐创情,以表演展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起到了学文育人的目的
让音乐、绘画、表演等走进阅读教学课堂,是多角度拓展学生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比较经典的作品,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内容感人至深,给人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我在讲解本课时,引导学生将文中父亲的形象绘画出来,通过画画的形式将父亲的外貌、动作等展现出来,并且传导到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心。学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沉浸在真挚的父爱之中。
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种悲壮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朗读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那段时,我用《国际歌》为其配乐,《国际歌》的旋律庄严雄伟、气势磅礴,与文章内容和风格相吻合,学生跟着齐读,在书声与乐声的融汇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课文中每个人的感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2.以画释文,以表演展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乐于去画,乐于去听,乐于去表演。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愿意动手去画,去听音乐,去表演,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在扫清语言障碍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画漫画,“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进行了六次变化,让学生画出了整个的变化过程,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表现出了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画完之后,学生们互相对比各自的绘画,指出了与课文内容不符之处,再据此修改漫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紫藤萝瀑布》一文,描写紫藤萝的内容,写得精彩,让人不得不拍手叫好,但紫藤萝距离一般的学生生活稍远一些,光靠优美的文字还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紫藤萝不同的优美画面之后,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增强了对紫藤萝的感知,他们的审美意识也一下子有了质的提高。
3.丰富了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学生都缺乏激情,学生只是呆板、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教师通常是通过文字信息,让学生在头脑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继而形成画面。古代的诗歌节奏感强,多能吟唱。让学生吟唱古诗,使学生领悟诗中的内涵,想象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感情的表达,这是创新能力的又一体现。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我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诗歌中细细朝雨、轻轻扬尘、青青客店、依依杨柳、惜惜相别、悠悠难舍的艺术形象,别有一番让人回肠。我轻声问学生:“难道这不是一幅优美而略带感伤的画卷吗?”接着就有一位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脱口而出:“让我画一画吧!” 我顺水推舟:“同学们都试一试好吗?”学生群情振奋,根据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不管作品的质量高低,我想,在绘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5.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美的学科,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的画卷:
三峡的壮丽美、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小石潭的凄冷美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把自己对人、事、物的喜爱投诸于笔端,绘画出来,投诸于表演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判断学生情感的倾向,从而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高低。 我在教学《惠子相梁》一课时,让学生把文章改写成话剧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认领了惠子、庄子、鹓雏、鸱等角色。在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当中,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文章的价值取向已经内化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让音乐、绘画、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创新,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综合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1.以画激情,以音乐创情,以表演展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起到了学文育人的目的
让音乐、绘画、表演等走进阅读教学课堂,是多角度拓展学生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比较经典的作品,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内容感人至深,给人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我在讲解本课时,引导学生将文中父亲的形象绘画出来,通过画画的形式将父亲的外貌、动作等展现出来,并且传导到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心。学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沉浸在真挚的父爱之中。
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种悲壮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朗读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那段时,我用《国际歌》为其配乐,《国际歌》的旋律庄严雄伟、气势磅礴,与文章内容和风格相吻合,学生跟着齐读,在书声与乐声的融汇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课文中每个人的感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2.以画释文,以表演展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乐于去画,乐于去听,乐于去表演。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愿意动手去画,去听音乐,去表演,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在扫清语言障碍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画漫画,“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进行了六次变化,让学生画出了整个的变化过程,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表现出了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画完之后,学生们互相对比各自的绘画,指出了与课文内容不符之处,再据此修改漫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紫藤萝瀑布》一文,描写紫藤萝的内容,写得精彩,让人不得不拍手叫好,但紫藤萝距离一般的学生生活稍远一些,光靠优美的文字还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紫藤萝不同的优美画面之后,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增强了对紫藤萝的感知,他们的审美意识也一下子有了质的提高。
3.丰富了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学生都缺乏激情,学生只是呆板、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教师通常是通过文字信息,让学生在头脑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继而形成画面。古代的诗歌节奏感强,多能吟唱。让学生吟唱古诗,使学生领悟诗中的内涵,想象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感情的表达,这是创新能力的又一体现。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我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诗歌中细细朝雨、轻轻扬尘、青青客店、依依杨柳、惜惜相别、悠悠难舍的艺术形象,别有一番让人回肠。我轻声问学生:“难道这不是一幅优美而略带感伤的画卷吗?”接着就有一位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脱口而出:“让我画一画吧!” 我顺水推舟:“同学们都试一试好吗?”学生群情振奋,根据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不管作品的质量高低,我想,在绘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5.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美的学科,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的画卷:
三峡的壮丽美、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小石潭的凄冷美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把自己对人、事、物的喜爱投诸于笔端,绘画出来,投诸于表演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判断学生情感的倾向,从而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高低。 我在教学《惠子相梁》一课时,让学生把文章改写成话剧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认领了惠子、庄子、鹓雏、鸱等角色。在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当中,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文章的价值取向已经内化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让音乐、绘画、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创新,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综合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