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尘历史剧创作路上的探索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白尘的作品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历史剧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实鲜明的影子。他的创作中流露着浓烈革命精神,其作品语言质朴,结构完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带有强烈的倾向性,他描写的正面人物具有反对压迫、反对强权的特点。本文从三个阶段论述陈白尘在创作路上的探索,每个阶段分别找了相应代表作分析。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历程;陈白尘
  一
  第一阶段,陈白尘写作借古人之口讲自己的话。《汾河湾》、《虞姬》等是他早期的历史剧作品。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不安定,正值“左联”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时期,陈白尘等人组织摩登社,支持并大力推行学校的戏剧活动,戏剧活动被认为有共产党倾向嫌疑,被国民党当反对与压迫。这种情况下使得陈白尘的创作开始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
  《汾河湾》这部独幕剧是陈白尘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剧,《汾河湾》创作主旨上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汾河湾》这部作品体现了陈白尘对黑暗现实与强权的反抗意识。陈白尘在这部剧中努力塑造薛丁山不畏强权努力反抗意识,这部作品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礼教的君权,揭示了当时国民党黑暗的统治。
  《虞姬》这部独幕剧是陈白尘1933年在狱中所创作的,创作这部作品时是陈白尘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转折期,这时陈白尘在作品创作上开始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理念,并体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但这一时期他的剧作,更多地停留在对黑暗现实揭示、暴露上,对于黑暗现实背后的罪恶根源没有进一步展示。
  在《汾河湾》和《虞姬》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历史人物的现代化,剧中语言既直白又坦率有力,使这两部作品充满着豪言壮语的口号。《虞姬》、《汾河湾》两部历史剧对于号召人民觉醒、揭露黑暗现实,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
  第二阶段,陈白尘创作不满于简单化的映射,第二阶段他的历史真实性变弱,历史剧写作的主观随意性增强。这个阶段他的《石达开的末路》是其代表作,作品中完全反应作者心理好恶,是作者自身欲望的发泄。在《石达开的末路》历史剧中,对石达开这个人物的评价与描写上有很强的个人主观随意性,作品历史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剧中对“妇人之仁”的批判揭示,随着韩宝英和石达开两人之间矛盾冲突发展而不断的加强。
  在《石达开的末路》作品的第一幕中,太平军的误解造成戏剧的冲突。石达开想澄清谣言以反清大义,拨开韩宝英心中的迷雾。她便以崇拜和感恩的双重心情做了石达开的义女。到作品第二幕,冲突围绕着“仁义”问题展开并进一步尖锐化。为避免在恶战中大量杀人,翼王石达开不惜放走反动头子曾国荃。在《石达开的末路》中与陈白尘文革中所遭受到的批斗方式如出一辙。因此看出这个时期陈白尘的写作特点主观性强。
  三
  第三阶段,陈白尘创作形成了现实主义史剧观,主张追求历史的真实性。《金田村》的创作在陈白尘的历史剧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金田村》这部历史剧是陈白尘继《太平天国》历史剧后的一部,也是三部曲创作计划中真正完成的一部,是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具有重要意义。
  《金田村》是在创作方法上采用“历史”和“史剧”的对立。陈白尘指出“主观强调”制约了历史剧的真实。他虽然认识到历史真实与史剧真实的差异,但在民族认同上仍未走出主体困境,忽视了民族自身的历史盲点,因而遮蔽了“史”和“剧”之所以发生对立问题,无法把握民族国家变化过程的复杂面目。
  《金田村》肯定了太平天国平天下、反专制的革命正义,肯定了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和几位领袖的功绩。
  《金田村》明显反拨了左翼戏剧的不足,它超越民族认同的阶级叙事。就现代历史剧的创作来说,《金田村》可视为一个崭新的开始,在把握历史真实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上有了突破,他深入到历史里去研究、探讨、追寻,将歪曲的扭直,还原了历史本身面目。”陈白尘在《金田村》创作中更多运用通过对话交流思想,同时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使整个戏剧内容波澜起伏。
  四
  以上分别分析不同时期历史剧,陈白尘的历史剧创作表明,戏剧表现了现实的因素,但却不从属于现实。之所以说《金田村》是里程碑,它的精华在于,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民族的传统与现代似乎找到了接轨的可能,这是陈白尘开启现实主义历史剧创作先河的意义所在。
  通过陈白尘几个阶段总结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剧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从刚开始对历史剧个人主观认识,到对历史、现实、艺术之间游离,到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后形成了个性成熟的史剧观,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统一,从而实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史”、“剧”对立与群己关系的民族认同困境——陈白尘《太平天国·金田村》再评,2015,01.
其他文献
在早前举行的美国CES2004消费电子产品大展上,有一项不太为大家留意的技术展出,那就是用于影音组合上的Dolby ProLogic Ⅱx系统,其标识见图1.名字可能大家都觉得有点似曾相识
摘 要: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有其绵延的过程,它伴随着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其历史逻辑定然与其历史发展规律、状貌不可拆分。本文从对现代诗概念出发结合历史和当下,并提出现代诗歌的发生也与当时报刊杂志的兴盛有关,来阐述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及其历史逻辑。  关键词:现代;历史;打破体式;情感抒发;现代技法;报刊分流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生,有其绵延的过程,它伴随着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摘 要:穆时英被评论家们赋予了两副面孔:“普罗文学”白眉与“新感觉派”圣手。这两个称谓很确切地对穆时英那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两类作品进行了归类——表现流氓无产者的作品和具有“新感觉派”独有特征的作品。  关键词:穆时英;两类作品;都市;人性  一  苏雪林曾经这样评论过穆时英的作品:“他也有两副绝对不同的笔墨;一副写出充满原始粗野精神的《南北极》,一副写出表现现代细腻复杂的感觉的《公墓》和《白金女体
《黑色地图》是北岛后期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般人的人生历程:归乡、记忆、告别。诗人通过“黑色”与“地图”,“泉水和蜜制药丸”与“夜的话语”,“彩虹”与‘
期刊
摘 要:《小团圆》是张爱玲写于197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在新旧文化的交替中,众多人物离散、残缺的生活与命运,而在小说文本中又多处出现了对二美三美的“大团圆”的叙述,但作家却把小说命名为“小团圆”,这不仅是对“大团圆”的嘲讽,也是作家在经历过离散、放逐之后,在彼岸世界与家族在隐秘的心灵世界中的一种“团圆”,而在此意义上的“小团圆”,正是作家想要建构不被大的背景、文化、叙事所淹没的个人叙事话
随着经济模式与社会的转型转型,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文学的转型。本文试图从刘震云小说与市场运作下影视改编之后文学观嬗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学如何发展提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艺术家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其相应的审美意识也一样。而两性审美意识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在我们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有着很明显的表现。在当代众多女作家的小说——审美文本背后,潜藏着当代女性作家独特的审美心理,我们通过对其审美心理建构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当代女性作家审美心理的特征。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审美心理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女性的地位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家庭中还是审美活动中,
摘 要:余秀华的诗歌中写出了现代人特有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人对于世界、自身的一种体认,它是瞬息万变的,是游移不定的,是拒斥稳固的。余秀华诗歌中表现出的现代性因素,正是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处在现代社会所表达出的认识。以关键词的方式来撷取余秀华诗歌中的各个片段,论述她的诗歌中体现现代性的因素,有助于理解余秀华的诗歌魅力。  关键词:余秀华;现代性;困惑;焦虑;伤痛  一、余秀华诗歌中的现代性因素之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