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语文课程标準》中是这样指出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知识经济 素质教育 主动性 自学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就特别注重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比如说,[1]《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意思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中学生中,有自学能力的只占15%,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占17%,自学能力差或基本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要占70%。就我校而言,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教师的搀扶,学习效率低,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由“不会学”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
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指出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明了方向。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首从教师方面
(一)改变观念,由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
在20世纪上半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教育主体论即儿童中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简单注入而更多就是对学生有益地引导启发。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心灵的启发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要谨记:孩子们能做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做,孩子能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他们完成,孩子自己喜欢做的,老师坚决不能把自己的爱恶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自由成长,这是个长期以往的过程,哪怕可能会多费一些时间。
(二)丰富教学手段,倡导“生活化教学。
我们做教师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方法,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做到多样化教学,只有“教无定法”才能“贵在得法”。例如在教学前最好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暂时不把现成的资料提供出来,等学生搜集完资料,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适时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也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自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实践,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二、再从学生方面
(一)养成会自学的的好习惯。
每一个爱学习的中国人都要记住,“行”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说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二)学生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学习习惯已经使中国绝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于什么都听老师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是有必要的,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心理,使学生在平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使自己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三)要成为自学能力高的学生就要不耻下问。
老师虽然和学生朝夕相伴,其实与学生的交流却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任课教师,因此,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利用最多的就是这课间十分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数也就放在这十分钟里、作为求知者,一定要做到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半懂不懂,多思考几个问什么吗,多想想几个怎么做,多学学几个解题法,多记几个感悟和设想。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问”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体现,而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学生们要多问,勤思考。
总之,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学生自己也要克服种种困难,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使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学记》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 王海东 丁卫卫
关键词:知识经济 素质教育 主动性 自学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就特别注重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比如说,[1]《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意思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的知识青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中学生中,有自学能力的只占15%,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占17%,自学能力差或基本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要占70%。就我校而言,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教师的搀扶,学习效率低,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由“不会学”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这些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极不适应。
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指出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明了方向。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首从教师方面
(一)改变观念,由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
在20世纪上半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教育主体论即儿童中心论,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简单注入而更多就是对学生有益地引导启发。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心灵的启发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要谨记:孩子们能做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做,孩子能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帮着他们完成,孩子自己喜欢做的,老师坚决不能把自己的爱恶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自由成长,这是个长期以往的过程,哪怕可能会多费一些时间。
(二)丰富教学手段,倡导“生活化教学。
我们做教师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方法,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做到多样化教学,只有“教无定法”才能“贵在得法”。例如在教学前最好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暂时不把现成的资料提供出来,等学生搜集完资料,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适时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也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自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实践,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二、再从学生方面
(一)养成会自学的的好习惯。
每一个爱学习的中国人都要记住,“行”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说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二)学生时刻保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学习习惯已经使中国绝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他们习惯于什么都听老师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是有必要的,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心理,使学生在平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语文知识,使自己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三)要成为自学能力高的学生就要不耻下问。
老师虽然和学生朝夕相伴,其实与学生的交流却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任课教师,因此,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利用最多的就是这课间十分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数也就放在这十分钟里、作为求知者,一定要做到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半懂不懂,多思考几个问什么吗,多想想几个怎么做,多学学几个解题法,多记几个感悟和设想。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问”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体现,而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学生们要多问,勤思考。
总之,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学生自己也要克服种种困难,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使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语文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学记》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 王海东 丁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