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职业技术人员,但作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在为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成就感到喜悦的同时,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感到一丝的忧虑。我们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养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成为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根本就无视校纪校规,迟到、早退、旷课成为家常便饭。平时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只梦想不劳而获,一夕暴富,一夜成名。试想,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即使他具有一点职业技能,但他会成为一个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吗?他会成为一个能对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吗?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样的学生多的是,不光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有。的确是这样,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往往是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不要说重点中学,就是那些升学率不高的普通高中都不愿录取他们。因此,在进职校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就不高,而道德文明素养的缺失就更为突出。
造成这些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来之于三方面: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古代,家庭是教育的基本单位,很多家庭不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也要教子女如何谋生。但现代社会,学习文化和掌握职业技能责任已由学校承担,家庭的教育职能主要是教子女如何做人,奠定其人格形成的基础。但我们不少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应归学校,家长的责任就是管好孩子的饮食起居,督促他们学习就行。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可以迁就、不计较。这无形中就助长了不少孩子坏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对事物缺乏起码的道德评判和是非标准。还有一些打工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平时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沟通。他们往往只满足于每个月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用,偶尔问一下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关注甚少,甚至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家长本身道德素养就不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低素质对孩子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学校教育的缺失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者原本应该是均衡的,要让学生成才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曾深入人心,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二者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我们的学校教育围绕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转,以分数高低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严重削弱了人们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生道德素养的普遍降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能够按照教材回答问题的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至于学生在校内尤其在校外是否按所学的道德规范去做,那就不重要了。既然做与不做没什么区别。当然不为学生和家长重视了,因此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很难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道德素养普遍偏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的作用虽是无形的,然而却是巨大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色情、凶杀、赌博等不健康的游戏充斥着网络,让许多孩子沉湎于内不能自拔,有的还模仿游戏中种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几年,不少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搞了种种例如选秀、相亲等娱乐活动。不可否认,这些活动让一些人圆了他们一夜成名的美梦,极大地缩短了他们奋斗的历程,也给不少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但我们的主办者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忽视了这些节目给少男少女们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不少孩子因此荒废了学业,马不停蹄地去赶各类选秀节目;还有很多女孩给自己定的嫁人标准就是“有钱”,只要有钱,“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值得。当一个社会物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泛滥之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急剧下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那么,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努力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上。一旦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学生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呢?笔者认为,加强养成教育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也许有人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可是初中生啊!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要纠正谈何容易!的确如此,但难并不等于不可能。养成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事实上,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全部完成,在高中、在职校甚至需要进入社会,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只要重视并加强养成教育,有决心、耐心与恒心,就可以达到并实现这一目标。
2.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来自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始,因此,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我们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那些在学校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父母的自身素养都比较高,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比较得当。因此,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多沟通交流,让其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他们对孩子少溺爱多关怀,少限制多引导,少训斥多交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积极与学校和老师配合,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
3. 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事实证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来自外部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职校的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能否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关键因素。
(1)既重视正面教育,也重视法规纪律的约束。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面对千变万化,富有挑战性的未来,如果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那就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因此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教育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还要依靠法规纪律的约束。然而由于不少职校招生不易和经济利益的原因,他们对那些道德素养低下,甚至有着恶劣品行的学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动用较重的处罚手段,因而更助长了某些恶劣品行的蔓延。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旦触犯法规纪律就受到相应的处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能促使他循规蹈矩。法规纪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要求人们必须做什么。严是爱,松是害。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加强对学生各种行为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法规纪律意识,学生道德文明素养才会得到切实提高。
(2)开展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信念。要想有效地提高职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和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抽象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比如,可开展社会公德习惯调查的实践,职业道德的社会实践等,也可采用文艺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现,为学生创设一个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平台。尤其是职业道德的社会实践,可让职校的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接纳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才能内化为信念,从而使道德发生作用。
当然,要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这样一句名言: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一同来做这样的播种人,同时也教育我们的学生来做这样的播种人。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样的学生多的是,不光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有。的确是这样,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往往是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不要说重点中学,就是那些升学率不高的普通高中都不愿录取他们。因此,在进职校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就不高,而道德文明素养的缺失就更为突出。
造成这些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来之于三方面: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古代,家庭是教育的基本单位,很多家庭不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也要教子女如何谋生。但现代社会,学习文化和掌握职业技能责任已由学校承担,家庭的教育职能主要是教子女如何做人,奠定其人格形成的基础。但我们不少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应归学校,家长的责任就是管好孩子的饮食起居,督促他们学习就行。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可以迁就、不计较。这无形中就助长了不少孩子坏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对事物缺乏起码的道德评判和是非标准。还有一些打工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平时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沟通。他们往往只满足于每个月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用,偶尔问一下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养成关注甚少,甚至不闻不问。还有一些家长本身道德素养就不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低素质对孩子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学校教育的缺失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者原本应该是均衡的,要让学生成才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曾深入人心,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二者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我们的学校教育围绕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转,以分数高低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严重削弱了人们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生道德素养的普遍降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能够按照教材回答问题的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至于学生在校内尤其在校外是否按所学的道德规范去做,那就不重要了。既然做与不做没什么区别。当然不为学生和家长重视了,因此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很难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道德素养普遍偏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3. 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的作用虽是无形的,然而却是巨大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色情、凶杀、赌博等不健康的游戏充斥着网络,让许多孩子沉湎于内不能自拔,有的还模仿游戏中种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几年,不少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搞了种种例如选秀、相亲等娱乐活动。不可否认,这些活动让一些人圆了他们一夜成名的美梦,极大地缩短了他们奋斗的历程,也给不少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但我们的主办者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忽视了这些节目给少男少女们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不少孩子因此荒废了学业,马不停蹄地去赶各类选秀节目;还有很多女孩给自己定的嫁人标准就是“有钱”,只要有钱,“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值得。当一个社会物质利益至上,拜金主义泛滥之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会急剧下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那么,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努力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书本上。一旦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学生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呢?笔者认为,加强养成教育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也许有人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可是初中生啊!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要纠正谈何容易!的确如此,但难并不等于不可能。养成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事实上,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全部完成,在高中、在职校甚至需要进入社会,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只要重视并加强养成教育,有决心、耐心与恒心,就可以达到并实现这一目标。
2.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来自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始,因此,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我们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那些在学校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父母的自身素养都比较高,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比较得当。因此,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多沟通交流,让其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他们对孩子少溺爱多关怀,少限制多引导,少训斥多交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积极与学校和老师配合,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
3. 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事实证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来自外部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职校的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能否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关键因素。
(1)既重视正面教育,也重视法规纪律的约束。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面对千变万化,富有挑战性的未来,如果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那就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因此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教育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还要依靠法规纪律的约束。然而由于不少职校招生不易和经济利益的原因,他们对那些道德素养低下,甚至有着恶劣品行的学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动用较重的处罚手段,因而更助长了某些恶劣品行的蔓延。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旦触犯法规纪律就受到相应的处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能促使他循规蹈矩。法规纪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要求人们必须做什么。严是爱,松是害。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加强对学生各种行为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法规纪律意识,学生道德文明素养才会得到切实提高。
(2)开展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信念。要想有效地提高职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和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抽象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比如,可开展社会公德习惯调查的实践,职业道德的社会实践等,也可采用文艺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现,为学生创设一个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平台。尤其是职业道德的社会实践,可让职校的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接纳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才能内化为信念,从而使道德发生作用。
当然,要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这样一句名言: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一同来做这样的播种人,同时也教育我们的学生来做这样的播种人。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