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 “立德树人” 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清晰地明确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2016年,省教育厅又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标有了,实施的建议也有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立足课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着眼于教材内容,让德育在学生身上真实的发生。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情感性,是实施德育很好的载体。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正因为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反而使它的学科德育一不小心就沦为空泛和说教,使德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呢?下面,我就结合“山东省小学语文学科德育优秀课例观摩活动”中的课例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研读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例如,济宁张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落脚点放在金吉娅的身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金吉娅言行句段,意图应该是使学生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可实际教学效果,给我的感觉是学生仅仅知道了金吉娅是个善良、体贴的女孩,对于善良这一品质的可贵,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对于主人公金吉娅的这一品质,课文内容彰显的比较突出,只要孩子们读上两遍课文,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就能总结出金吉娅是个善良、仁爱的女孩。但是,知道不等于感受,“知道”是客观冷静的第三者角度,而“感受”则是融入其中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只有切身的感受才能够对学生的德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如果老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以援助中心那个想要布娃娃的小女孩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儿童援助中心里都是些有着怎样遭遇的孩子们,设身处地的想想那个女孩为什么有着想要一个布娃娃的心愿?当理解了小女孩的孤独、寂寞、渴望之后,再去看金吉娅的言行,才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她善良、体贴的可贵之处,才会感受到及时的给予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安慰和帮助,而这种深切的感受才是孕育学生良好德行的种子。
  二、细心了解学生,在德育与学生认知之间铺路搭桥
  临沂李老师执教的《长征》一课,堪称经典。1、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长征的相关资料,课上教师适当补充资料。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如果对其没有了解,想要感受诗人情怀,是不可能的。值得学习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整理资料的指导。例如,让学生搜集阅读五岭和乌蒙山的资料,然后在预习单上用一个词语概括它们的特点,并画出其轮廓。对资料的整理,使学生对五岭和乌蒙山特点有了准确的把握。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感受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必不可少的铺垫。2、精心导学,梯度深入。还是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的学习为例。在前面了解了五岭和乌蒙山山势特点的基础上,李老师引领学生明确了这两句诗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然后让学生回忆并背诵李白运用夸张的诗句,引导学生比较李白诗句和毛泽东这两句诗夸张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的发现了毛主席的诗句是缩小夸张(把五岭和武夷山缩小了),最后李老师又抛出了两个问题:毛泽东在夸张里还缩小了什么呢?(困难)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乐观)最后这个问题最终指向了这一环节情感目标的达成。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以前面层层深入的导学为基础的。老师的引导消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真切的体验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并且内心也深受其精神的感染。德育目标的达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如果在德育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之间缺少连接的纽带,一味拔高则德育就会沦为空谈。烟台张老师执教的《假如》一课,前半部分的学习,读文,悟情,行云流水,水乳交融。但在课的拓展迁移环节,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件出示了三组画面:无家可归的鸟儿;贫困山区的孩子;非洲难民孩子。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这一教学活动的用意可能是引导学生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物,懂得付出关爱。可是那三幅场景,特别是后两幅,距离二年级孩子的生活和认知范围太远了,学生们说出的自然是千篇一律的套话:画书包、画面包……,不會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更缺乏实践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身边有哪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或物,再说一说,如果自己有一只马良的神笔,要给他们画什么。那样的话,学生的回答肯定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因为它来自于学生的双眼,源自于学生的内心。这样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去注意关心身边的人和物,意识到应该对需要帮助的人付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语文学科德育的实施,必须紧密结合文本,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在浅吟低诵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切忌流于空洞和说教。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理解文本,找到恰切的德育契入点,并在这些“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际之间架设通达的桥梁,从而润泽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德行。
其他文献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非常重要。下面结合我们学校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弱化的实际,从不同角度,并举实例加以说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有效转化的研究方案。  一、掌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想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与历史观,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这也是提升课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育越来越重要。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我自然十分重视童诗启蒙,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诗文熏陶,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入诗的元素:以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诗展开,丰富学生的想象;以诗结课,深化学生的情感。把诗的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田。让学生以读诗、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诗意的课堂,让师生共同谱写诗意的人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孩子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期刊
初中地理课知识琐碎,难以掌握。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接受。这样呆板僵化的教学,很难体现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特点,也很难与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自学能力,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种方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逼真地引入新课。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
期刊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数学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面对高考你准备好了么?每次考试结束,总有人会说这道题粗心了,那道题大意了;时间没有安排好,会做的没做完;考场上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等等…数学答题技巧是一门学问,心理准备、答题顺序、审题方式、遇到难题时的处理等,都大有讲究。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记忆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融为一体,对提高考试成绩将产生直接影响。养成良好的考试
期刊
摘要:英语一直是中学生学习中的难题,怎样使英语知识既易于学习而又生动有趣呢?本文根据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知识类活动 交际类活动 情感类活动  由于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牢的掌握英语,更好、更活的运用英语变的尤为重要。新课程又要求原有的师生地位发生切换,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则变为主体。毫无疑问,原来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
期刊
一、快乐体育的优势与不足  (1)快乐体育理念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了开心、轻松。其次,为实现快乐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设了一些小学生喜爱的项目,充实了体育教学教材。再次,快乐体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技术,创新了体育教学思想。最后,快乐体育促进了师生情感互动交流,体
期刊
内容摘要:与普通孩子一样,听力障碍孩子有着一样的个体发展特点。只是他们的发展滞后,心理发展要比正常学生晚1-2年,特殊教育学校对聋生感恩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他们的感恩心理缺位。对在校聋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相当重要,我校对近百名在校聋生就知恩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选取其中个案进行相关问题探讨,主要涉及听力障碍学生知恩感恩的良性行为,进而探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关键词:特校聋生 感恩教育
期刊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以使体育教学变得尤为形象生动,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实表明,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异样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环节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用趣味游戏能够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知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推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应用趣味游戏引导学生迅速地进行热身运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热身运动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期刊
摘要:人人皆知,学习离不开阅读。随着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主题。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阅读资源,如何通过阅读和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阅读与学生的成长相生相伴呢?本文对此作简要的浅析。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 阅读资源 自主阅读能力  在当今社会上,几乎所有的现代信息都是要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与演练,其中惩戒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实很早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那么,何为惩戒呢?这一词语在教育领域的含义指的就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所采取的包括口头指责、警告等惩罚措施。其实,这一方式如果使用恰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