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鲁迅的作品《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良久,突然想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和这些劣根性产生的根源,指出了中国孩子与世界孩子相比身上所缺少的东西。
就像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问题:同样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亚洲人群,为什么孩子在中国的照相馆就像一个中国的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表现的是一种盲从;而在日本的照相馆就像一个日本孩子,憨态可掬,自由自在,表现的却是一种本真呢?在国外孩子看起来是那样的健康、活泼、顽皮,而在中国孩子却不大动弹,不大言笑,很拘谨,很驯良。可见不同的民族确实孕育了不同的品行、性格,不同的民族培养了不同的态度和结果!那么造就这种不同根源在哪里呢?
人生观的灌注
比如说:世界上两大流浪民族——吉卜赛人和犹太人。吉卜赛人依然正在流浪;而遭受到不可想象的悲惨命运的犹太民族在流浪了数千年后回到故土,重新建立起以色列,是什么让他们的精神和意志不垮?是什么让他们保留着这份热情与梦想?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智慧有着足够的信仰。
同样面对书本,犹太人把蜂蜜涂在书本上,问孩子书本是什么味道的?让孩子感悟到书本是甜的,告诉他们以后的幸福都会来自这里,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所以犹太人对书本产生敬仰。
而中国的孩子呢?过于心急的家长,在孩子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把孩子押进学堂,希望孩子能比别人的孩子更优异,成堆的作业,家长的耳提面命,让孩子把书本当成最大的敌人,于是中国的孩子开始越来越讨厌读书,而父母又硬把孩子打骂到书本前,以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每到了学生毕业时,学生把书撕得支离破碎,撒得到处都是,借此来表达对书的痛恨,对教育的不满。
犹太人借助书的力量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上,站在权利的顶端,而很多中国孩子却在痛恨书本的深渊中摸爬滚打,怨天尤人,渐渐背离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甚至迷失了方向。
世界观的影响
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上,犹太民族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犹太人把孩子放在高高的板凳上,让孩子跳下,孩子第一次从上面跳下的时候,父母没有接住他,并告诉他,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哪怕是自己的父母。第二次又让孩子从板凳上跳下,却接住了孩子,并告诉他,无论世界如何改变,父母都是你坚强的后盾。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生活,有所准备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终生受益!
而中国的孩子和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抱起孩子并拍打着地面或障碍物,对孩子说:谁让你摔倒我宝宝。父母无形中就在替自己的孩子找一种犯了错误开脱的方法,而正是这种错误的人生观一直影响着孩子。以至于中国人犯了错误很自然地把错误归结到客观事物上,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如现在学生考不好,他们的总结上会说老师讲的不好,学习氛围不好,别人考试作弊等等原因之上,而从不讲自己是否努力,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就是这种教育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中国人的本性中,成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
价值观的责任
在日本孩子即将成年的时候,父母都会在户外或者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成人仪式,告诉他:你已长大,可以独立的生活。而美国孩子在成人之时,父母就让他们第一时间考取驾驶执照,让他们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来支配自己的生活。而看看中国的孩子呢?我们习惯地跟随着父母,跟着他们打转,因为他们可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和金钱。当代中国孩子的成年不能从十八岁开始算起,因为独立的意义在于,能自己支配自己的金钱、时间、生命。而中国孩子,在十八岁的时候才投入的大学生活,而全部的生活费用都有家长提供,所以这种的情况下,这些身心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只是一个附属物。而真正地投入生活后,他们要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个社会,并且随时都有可能被这种社会的现实所打垮和淘汰,使得这些真正走入社会的成年人更像一个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嗷嗷待哺。
其实像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即使我们都清楚,但我们能改变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学会盲从,学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会能躲不去惹的思想。就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一群冷漠的看客,只是笑嘻嘻的置身事外,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知道出手相助。把自己要么看得很高,要么看得很低,从而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顶天立地的位置上,以平等、自尊、自信的态度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因为我们从没有争取到做人的价值。
从根本上来消除这种劣根性,需要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予特殊的关注,而不要听之任之,娇惯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需要老师在孩子教育阶段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要只关心成绩,使得孩子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需要社会在孩子成立时节给予确实的导向,而不要只关心能力,使得他们像独立的成人一样来主宰世界。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和这些劣根性产生的根源,指出了中国孩子与世界孩子相比身上所缺少的东西。
就像他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问题:同样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亚洲人群,为什么孩子在中国的照相馆就像一个中国的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表现的是一种盲从;而在日本的照相馆就像一个日本孩子,憨态可掬,自由自在,表现的却是一种本真呢?在国外孩子看起来是那样的健康、活泼、顽皮,而在中国孩子却不大动弹,不大言笑,很拘谨,很驯良。可见不同的民族确实孕育了不同的品行、性格,不同的民族培养了不同的态度和结果!那么造就这种不同根源在哪里呢?
人生观的灌注
比如说:世界上两大流浪民族——吉卜赛人和犹太人。吉卜赛人依然正在流浪;而遭受到不可想象的悲惨命运的犹太民族在流浪了数千年后回到故土,重新建立起以色列,是什么让他们的精神和意志不垮?是什么让他们保留着这份热情与梦想?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智慧有着足够的信仰。
同样面对书本,犹太人把蜂蜜涂在书本上,问孩子书本是什么味道的?让孩子感悟到书本是甜的,告诉他们以后的幸福都会来自这里,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所以犹太人对书本产生敬仰。
而中国的孩子呢?过于心急的家长,在孩子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把孩子押进学堂,希望孩子能比别人的孩子更优异,成堆的作业,家长的耳提面命,让孩子把书本当成最大的敌人,于是中国的孩子开始越来越讨厌读书,而父母又硬把孩子打骂到书本前,以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每到了学生毕业时,学生把书撕得支离破碎,撒得到处都是,借此来表达对书的痛恨,对教育的不满。
犹太人借助书的力量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上,站在权利的顶端,而很多中国孩子却在痛恨书本的深渊中摸爬滚打,怨天尤人,渐渐背离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甚至迷失了方向。
世界观的影响
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上,犹太民族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犹太人把孩子放在高高的板凳上,让孩子跳下,孩子第一次从上面跳下的时候,父母没有接住他,并告诉他,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哪怕是自己的父母。第二次又让孩子从板凳上跳下,却接住了孩子,并告诉他,无论世界如何改变,父母都是你坚强的后盾。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生活,有所准备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终生受益!
而中国的孩子和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抱起孩子并拍打着地面或障碍物,对孩子说:谁让你摔倒我宝宝。父母无形中就在替自己的孩子找一种犯了错误开脱的方法,而正是这种错误的人生观一直影响着孩子。以至于中国人犯了错误很自然地把错误归结到客观事物上,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如现在学生考不好,他们的总结上会说老师讲的不好,学习氛围不好,别人考试作弊等等原因之上,而从不讲自己是否努力,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就是这种教育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中国人的本性中,成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
价值观的责任
在日本孩子即将成年的时候,父母都会在户外或者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成人仪式,告诉他:你已长大,可以独立的生活。而美国孩子在成人之时,父母就让他们第一时间考取驾驶执照,让他们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来支配自己的生活。而看看中国的孩子呢?我们习惯地跟随着父母,跟着他们打转,因为他们可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和金钱。当代中国孩子的成年不能从十八岁开始算起,因为独立的意义在于,能自己支配自己的金钱、时间、生命。而中国孩子,在十八岁的时候才投入的大学生活,而全部的生活费用都有家长提供,所以这种的情况下,这些身心已经长大的成年人只是一个附属物。而真正地投入生活后,他们要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这个社会,并且随时都有可能被这种社会的现实所打垮和淘汰,使得这些真正走入社会的成年人更像一个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嗷嗷待哺。
其实像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即使我们都清楚,但我们能改变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学会盲从,学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会能躲不去惹的思想。就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一群冷漠的看客,只是笑嘻嘻的置身事外,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知道出手相助。把自己要么看得很高,要么看得很低,从而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顶天立地的位置上,以平等、自尊、自信的态度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因为我们从没有争取到做人的价值。
从根本上来消除这种劣根性,需要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予特殊的关注,而不要听之任之,娇惯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需要老师在孩子教育阶段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要只关心成绩,使得孩子能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需要社会在孩子成立时节给予确实的导向,而不要只关心能力,使得他们像独立的成人一样来主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