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只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个员工,却是长期坚守玉树灾区的志愿者。空降于斯,担当中国扶贫基金会复兴灾区的责任。玉树的复兴和再次兴旺,陈济沧们,是这里的种子。
“我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陈济沧。”
一个肤色黝黑的年轻小伙,脸颊上隐约两点“高原红”,乍看还以为是玉树当地的康巴汉子。从去年6月份开始,陈济沧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灾后重建办项目处处长,受命空降到玉树灾区,管理灾后重建项目。
玉树地震后,公益组织纷纷介入,目前仍然驻守在玉树当地的外来“空降NGO”屈指可数,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10年4月便决定长期驻守,运用在四川地震灾区获得成功的合作社概念,探索藏区灾后重建之路。
陈济沧,被中国扶贫基金会空降玉树,全权代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灾区项目建设。在湖南出生长大的他听不懂康巴藏语,但是现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与藏民打交道,高原风已经将他逐步地打磨,正在融入这片土地之中。
新婚“出走”驻玉树
2010年6月21日,一个电脑,一个背包,一双新鞋,一件冲锋衣,陈济沧踏上玉树的土地。就在4天前,他刚领到结婚证。陈济沧知道只有等项目结束才能回去,但具体什么时候他心里并没有底,在离家时只能对妻子说:一年后,回家!
妻子打电话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回北京。“每次都骗她!快了快了,几个月就行啦!”陈济沧不由得笑了——时间已经过了一年有余。
结婚16个月以来,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到40天。“刚来的时候住帐篷、板房。睡行军床,经常停电……”说起初到玉树的情况,陈济沧把自己的经历讲得像故事一样动听。
在玉树,陈济沧和项目都遭遇了高原反应。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众多救援人员到达玉树之后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一周之后陈济沧高原反应逐渐消退。与此同时,项目到藏区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原反应”。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玉树开展的项目分为四大类:受灾家庭生活补助费项目、NGO招标项目、加多宝玉树灾后贫困村重建计划和过冬棉帐篷采购项目。其中,由陈济沧所在的灾后重建办负责的是加多宝玉树灾后贫困村重建计划,包括甘达村运输队项目、东风村蔬菜大棚项目、德达村奶业基地项目及玉树州农畜产品综合交易项目等,均尝试着引入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村民选举产生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重建办协助合作社进行利益分配等制度建设。
在四川,这种造血式扶贫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藏区,情况更为复杂。
玉树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很多人不会说汉语,像我们说英语一样,吐出几个词语,不能连成句子”。
在称多县德达村,基金会开展了奶业基地项目。德达村受灾严重但只“享受”一般灾区的待遇。房子塌了,已经有很宽的裂缝,人们还在那里住,牲畜和人混在一块。
项目开展前,陈济沧通过了解得知,德达村,即使兄弟两个合用一台拖拉机都不行,为了分家宁可撕破脸皮。经过四五次的来回博弈,加上翻译扎西老师般的劝说,最终村民终于接受几户共用一台拖拉机的提议。
现今,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德达村的奶业基地项目内容包括购买生产牦牛366头,拖拉机和农机具7台(套),打青稞机、磨面机、榨油机各2台,运奶车1辆。项目还为德达村的村民修建畜棚提供补助每户6000元,修建公共打磨面机房1处。
让项目惠及大众
最近的一个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项目,让陈济沧显得心事重重。
玉树县加涅滩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最大的项目,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玉树州最大的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市场将集农产品交易、畜产品交易、小商品交易、仓储、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服务结古镇、辐射玉树州、影响青川藏三省(区)边界的一个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为了获得土地的审批,陈济沧受了不少委屈,2010年7月陈济沧开始到政府相关部门报审土地使用一事,到今年5月底才“有点眉目”。等待的时间里,“感觉没处倾诉,就一个人待在那,也没人管你。你得自己去想通,然后还得待下去,项目还得继续去做。”郁闷的时候,他会找个地方吼几声。他每天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或者坐在门檐下,一边骂一边扔石子。
今年7月中旬,陈济沧得到了州政府正式批复的文件。但问题接踵而来。
玉树结古镇9个村子在震后受灾都很严重,最初重建办、玉树县扶贫办申报项目初衷是给9个村子建市场。重建办实地调查发现,红卫村加涅滩的这块土地最适合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但一个投资7000万的市场,不可能全部送给一个人口才几千人的村子。
经过几轮“谈判”,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公开招聘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来运营,收益将平均分配给结古镇红卫、解放、民主、团结、扎西大同五个村的1000户贫困或地震失地的农民,大约覆盖五个村总人口的70%。同时,市场运行收益的20%将设立玉树扶贫基金,用于帮助玉树其他贫困村。
目前项目进展并不顺利。“这样明年还得过来”,“怎么跟她说呢?”陈济沧依然惦记着自己的“新婚”妻子。
把事交给我,我做好
9月24日,是普通的一天。
陈济沧开始忙碌。上午去甘达村,甘达村运输队已经盈利,要给村民分红,每人200元。中午去布置德达奶业基地启动仪式的现场,看看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妥当。下午1点,去杂多县检查图书馆建设项目——杂多离玉树结古镇238公里,其间公路仍在维修当中,路况不好。汽车还要翻越两座海拔4700多米的高山,经过峡谷路段。
这就成为陈济沧典型的一天,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出发,晚上十一二点回来,补充五六个小时的睡眠,出现间歇性的头疼。“到下午的时候就有点困,拿湿毛巾洗洗脸,清醒一点再开车。”
陈和扎西既是司机又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活动现场的布展人,身兼数职。不论多么辛苦,陈济沧不让别人开车:“在这里开车非常容易出事。”
在玉树曾经发生过乐施会工作人员因车祸一死一伤及香港义工曾敏杰车祸丧生等事故。“越是远路、险路,越要我自己来开车。”他说,在高原上的交通事故,没有小事故。
来到玉树,他认为这就是工作,与道德崇高与否无关:“把一件事交给我,我做好。”
在玉树,他做得最为顺利的就是甘达村的运输队项目。甘达村位于地震极重灾区玉树结古镇,在调研中得知,甘达村持有驾照的村民较多,由于玉树灾后重建中对工程车有大量需求,村民认可了发展运输队的提议。
甘达村运输队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合作社下设加多宝甘达运输队,目前运输队的司机和管理人员全部为甘达村村民,当地商人巴桑扎西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
运输队司机每月领固定工资3000元。合作社的股份归甘达村村民所有,获取收益之后给村民分红,今年每人发放了200元现金,年底还将给村民发放粮油等物资。
截至7月31日,运输队实现营业收入近90万元。合作社将前期运营所得收入购买了一辆长途客车,计划投入到四川甘孜至青海玉树的客运线路中,目前已办理完线路手续,正在寻找司机。
陈济沧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被父老乡亲寄予厚望。2004年寒假实践,他曾经参与河南兰考稻米合作社,此后在北京帮助农民卖大米。2007年他推掉企业、选调生的选择,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走上公益之路。
在玉树,陈济沧忙的时候便忘了自己有多寂寞,闲的时候看星星、练书法、学藏语。不过在北京,他的妻子等着他,这里,公益项目也在等着他。
“我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陈济沧。”
一个肤色黝黑的年轻小伙,脸颊上隐约两点“高原红”,乍看还以为是玉树当地的康巴汉子。从去年6月份开始,陈济沧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灾后重建办项目处处长,受命空降到玉树灾区,管理灾后重建项目。
玉树地震后,公益组织纷纷介入,目前仍然驻守在玉树当地的外来“空降NGO”屈指可数,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10年4月便决定长期驻守,运用在四川地震灾区获得成功的合作社概念,探索藏区灾后重建之路。
陈济沧,被中国扶贫基金会空降玉树,全权代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灾区项目建设。在湖南出生长大的他听不懂康巴藏语,但是现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与藏民打交道,高原风已经将他逐步地打磨,正在融入这片土地之中。
新婚“出走”驻玉树
2010年6月21日,一个电脑,一个背包,一双新鞋,一件冲锋衣,陈济沧踏上玉树的土地。就在4天前,他刚领到结婚证。陈济沧知道只有等项目结束才能回去,但具体什么时候他心里并没有底,在离家时只能对妻子说:一年后,回家!
妻子打电话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回北京。“每次都骗她!快了快了,几个月就行啦!”陈济沧不由得笑了——时间已经过了一年有余。
结婚16个月以来,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到40天。“刚来的时候住帐篷、板房。睡行军床,经常停电……”说起初到玉树的情况,陈济沧把自己的经历讲得像故事一样动听。
在玉树,陈济沧和项目都遭遇了高原反应。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众多救援人员到达玉树之后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一周之后陈济沧高原反应逐渐消退。与此同时,项目到藏区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原反应”。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玉树开展的项目分为四大类:受灾家庭生活补助费项目、NGO招标项目、加多宝玉树灾后贫困村重建计划和过冬棉帐篷采购项目。其中,由陈济沧所在的灾后重建办负责的是加多宝玉树灾后贫困村重建计划,包括甘达村运输队项目、东风村蔬菜大棚项目、德达村奶业基地项目及玉树州农畜产品综合交易项目等,均尝试着引入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村民选举产生合作社进行经营管理,重建办协助合作社进行利益分配等制度建设。
在四川,这种造血式扶贫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藏区,情况更为复杂。
玉树藏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很多人不会说汉语,像我们说英语一样,吐出几个词语,不能连成句子”。
在称多县德达村,基金会开展了奶业基地项目。德达村受灾严重但只“享受”一般灾区的待遇。房子塌了,已经有很宽的裂缝,人们还在那里住,牲畜和人混在一块。
项目开展前,陈济沧通过了解得知,德达村,即使兄弟两个合用一台拖拉机都不行,为了分家宁可撕破脸皮。经过四五次的来回博弈,加上翻译扎西老师般的劝说,最终村民终于接受几户共用一台拖拉机的提议。
现今,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德达村的奶业基地项目内容包括购买生产牦牛366头,拖拉机和农机具7台(套),打青稞机、磨面机、榨油机各2台,运奶车1辆。项目还为德达村的村民修建畜棚提供补助每户6000元,修建公共打磨面机房1处。
让项目惠及大众
最近的一个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项目,让陈济沧显得心事重重。
玉树县加涅滩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最大的项目,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玉树州最大的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市场将集农产品交易、畜产品交易、小商品交易、仓储、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服务结古镇、辐射玉树州、影响青川藏三省(区)边界的一个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为了获得土地的审批,陈济沧受了不少委屈,2010年7月陈济沧开始到政府相关部门报审土地使用一事,到今年5月底才“有点眉目”。等待的时间里,“感觉没处倾诉,就一个人待在那,也没人管你。你得自己去想通,然后还得待下去,项目还得继续去做。”郁闷的时候,他会找个地方吼几声。他每天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或者坐在门檐下,一边骂一边扔石子。
今年7月中旬,陈济沧得到了州政府正式批复的文件。但问题接踵而来。
玉树结古镇9个村子在震后受灾都很严重,最初重建办、玉树县扶贫办申报项目初衷是给9个村子建市场。重建办实地调查发现,红卫村加涅滩的这块土地最适合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但一个投资7000万的市场,不可能全部送给一个人口才几千人的村子。
经过几轮“谈判”,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公开招聘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来运营,收益将平均分配给结古镇红卫、解放、民主、团结、扎西大同五个村的1000户贫困或地震失地的农民,大约覆盖五个村总人口的70%。同时,市场运行收益的20%将设立玉树扶贫基金,用于帮助玉树其他贫困村。
目前项目进展并不顺利。“这样明年还得过来”,“怎么跟她说呢?”陈济沧依然惦记着自己的“新婚”妻子。
把事交给我,我做好
9月24日,是普通的一天。
陈济沧开始忙碌。上午去甘达村,甘达村运输队已经盈利,要给村民分红,每人200元。中午去布置德达奶业基地启动仪式的现场,看看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妥当。下午1点,去杂多县检查图书馆建设项目——杂多离玉树结古镇238公里,其间公路仍在维修当中,路况不好。汽车还要翻越两座海拔4700多米的高山,经过峡谷路段。
这就成为陈济沧典型的一天,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出发,晚上十一二点回来,补充五六个小时的睡眠,出现间歇性的头疼。“到下午的时候就有点困,拿湿毛巾洗洗脸,清醒一点再开车。”
陈和扎西既是司机又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活动现场的布展人,身兼数职。不论多么辛苦,陈济沧不让别人开车:“在这里开车非常容易出事。”
在玉树曾经发生过乐施会工作人员因车祸一死一伤及香港义工曾敏杰车祸丧生等事故。“越是远路、险路,越要我自己来开车。”他说,在高原上的交通事故,没有小事故。
来到玉树,他认为这就是工作,与道德崇高与否无关:“把一件事交给我,我做好。”
在玉树,他做得最为顺利的就是甘达村的运输队项目。甘达村位于地震极重灾区玉树结古镇,在调研中得知,甘达村持有驾照的村民较多,由于玉树灾后重建中对工程车有大量需求,村民认可了发展运输队的提议。
甘达村运输队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合作社下设加多宝甘达运输队,目前运输队的司机和管理人员全部为甘达村村民,当地商人巴桑扎西被推举为合作社理事长。
运输队司机每月领固定工资3000元。合作社的股份归甘达村村民所有,获取收益之后给村民分红,今年每人发放了200元现金,年底还将给村民发放粮油等物资。
截至7月31日,运输队实现营业收入近90万元。合作社将前期运营所得收入购买了一辆长途客车,计划投入到四川甘孜至青海玉树的客运线路中,目前已办理完线路手续,正在寻找司机。
陈济沧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被父老乡亲寄予厚望。2004年寒假实践,他曾经参与河南兰考稻米合作社,此后在北京帮助农民卖大米。2007年他推掉企业、选调生的选择,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走上公益之路。
在玉树,陈济沧忙的时候便忘了自己有多寂寞,闲的时候看星星、练书法、学藏语。不过在北京,他的妻子等着他,这里,公益项目也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