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作为一种符号表现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体验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认识则是次要的、从属的。审美活动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基本特征,因而"任何一种不考虑个体感受的关于艺术的讨论都有可能完全歪曲所研究的现象"。在审美活动中,幼儿在审美对象属性的刺激下发现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展开想像,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和愿望,从而重新找到失去的和谐本性;同时,他可以介入审美对象所表现的事件,自由地、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表达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达到某种程度的内心平衡和自由。康定斯基说过,"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又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幼儿艺术欣赏的内容应既具有类主体性结构,又符合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具体来说,教师可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自然界事物的生命运动模式。艺术作品只是儿童审美的内容来源之一,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典型审美属性、有章趣、易被幼儿理解的优秀艺术作品。
古滇国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青铜器。江川李家山埋藏的是一部历史巨著,它记载着两千多年前延续四个朝代的辉煌,是云南先民的历史足印。在栩栩如生的青铜器中,我们忽然发现了古滇国这些辛勤劳作和载歌载舞的场景是多么熟悉,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织布机上传来的唧唧之声,可以伸手触摸苎麻织成的美丽裙裾……。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与中原地区长期阻隔,被称为"蛮夷"、"瘴疠"之地。故云南古代民族很少受中原汉文化及传统礼教的影响和束缚,而崇尚自然和个性。反映在青铜器制作中,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显得更加粗犷奔放和富有想象力。虽然中原地区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就趋于纯熟和完善,但其种类、器形和图案显得呆滞刻板,缺乏活力和生气,如象征帝王、诸葛亮侯权威的铜鼎、铜尊、编钟等,多为体形庞大而笨重,格调过于严肃和规范化,使人感到威严、庄重和神秘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就器物种类而言,中原地区由于铜锡稀少而珍贵,故青铜器多为兵器、礼乐器及宫廷用品,而且多为王公诸侯贵族所专用,非平民百姓所能享用。而云南不论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还是各类装饰品,都可以用青铜制作。如滇青铜器中的铜伞、铜枕一类生活用品,在中原地区不会用青铜铸造。另外,中原地区铜兵器虽然种类繁多,但象滇青铜器中诸如鸟钮予、缚虎予、吊人予、狩猎纹斧、虫形纹斧,蝉形纹斧、手形銎戈,人形纹戈、虎钮穿銎戈、猎首纹剑、人形纹剑、立犬狼牙棒、三鹿啄、虎噬牛啄、蛇头纹钺、蛙形銎钺、蛇头纹叉、虫兽纹臂甲等铸造或刻画人物、动物及昆虫的兵器,在中原地区也极为罕见。
此外,在铜鼓、贮贝器、生产工具及装饰品中有祭祀、剽牛、狞猎、舞蹈、放牧等人物活动场面如虎、熊、鹿、牛、猪、豹等动物博斗情景。如祭祀播种贮贝器、纺织贮贝器、五牛线盒、虎牛铜枕、立鹿针筒、立牛铜壶、踞侍俑铜勺、蛇头銎铲、四舞俑铜鼓、立蛙铜鼓、虎豹噬牛饰、八人猎虎捉饰、二虎噬鹿捉饰、猎鹿捉饰、剽牛扣饰、二牛交合扣饰、房屋模型扣饰、长方形猴边扣饰及兽形金饰、鸡形杖头饰、鸟衔蛇杖头饰等,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微妙,生动形象。
陶行知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越是接近孩子生活的东西,也就越能激发起孩子求知的欲望。生动鲜活的场景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广泛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与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就地取材、精心选择本地资源,将其融入幼儿课程中,使幼儿的活动充满乐趣与生机。《纲要》强调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美化自己的生活"。
为了有效进行古滇青铜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补充运用,我平时留意有关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及时收看并录制反映青铜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以备使用。还有铜制品更是处处留意收集,归类收藏。有时还发动家长、幼儿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相关图片、仿制品,并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随时摸、看、玩,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以"走进自然、参与探索"为手段,"让孩子成为心灵手巧的快乐娃"为目标,为陶冶幼儿美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青铜文化练就了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参观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是扩大眼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古滇艺术品充满敬意,体会到古滇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参观时我还有意识地把有关内容录制下来,回园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使欣赏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二 青铜文化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来感受、表现古滇文化的美。比如欣赏"牛虎铜案"的活动中,我首先把"牛虎铜案"仿制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它的形态怎么样"等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积极引导幼儿讨论"牛虎铜案"的造型、色彩、动态及制作材料等。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一件古滇青铜器都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體现当时人们生活的状况,如"三人猎虎"、"七人猎豹"等扣饰,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捕猎场面。无数的兵器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美,体现了古滇人民是一个剽悍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影像资料、青铜器仿制品等工具,引导幼儿猜想每一件器物的用途,并进行分类,古今对比,使幼儿对古滇国的猎鹿与捕鱼、铸造与加工、剽牛与祭神、战争与武器、服饰与建筑、音乐与舞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等形式再现古滇人民精湛的艺术杰作。
三 青铜文化提高了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在体现青铜文化的同时,我还把青铜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既感受到古滇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验到古滇国文明延续至今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引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为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索机会,我组织了亲子趣味活动。活动前,我请家长带幼儿参观了青铜器铸造厂,带幼儿吃铜锅鱼、铜锅饭、铜锅米线、铜锅酸汤鸡、铜锅杂窝菜、烧铜炊锅,并找一找身边的铜制品(铜勺、铜瓢、铜叉、铜盆、铜工艺品等),然后请幼儿回来分别说说,不同铜制品的不同用处,并投放所需辅助材料泥巴,让幼儿制作铜制品坯子,设计新型铜制品,以激发幼儿积极创作的欲望,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了家长,都纷纷加入到孩子们的创造活动中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用不起眼的泥巴捏造出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物品时,家长们惊叹不已。从此,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活动,对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价值,以至在幼儿园后来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总之,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适当利用乡土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向孩子们介绍家乡的历史、资源、特产、风味小吃等,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知家乡文化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古滇国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青铜器。江川李家山埋藏的是一部历史巨著,它记载着两千多年前延续四个朝代的辉煌,是云南先民的历史足印。在栩栩如生的青铜器中,我们忽然发现了古滇国这些辛勤劳作和载歌载舞的场景是多么熟悉,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织布机上传来的唧唧之声,可以伸手触摸苎麻织成的美丽裙裾……。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与中原地区长期阻隔,被称为"蛮夷"、"瘴疠"之地。故云南古代民族很少受中原汉文化及传统礼教的影响和束缚,而崇尚自然和个性。反映在青铜器制作中,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显得更加粗犷奔放和富有想象力。虽然中原地区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就趋于纯熟和完善,但其种类、器形和图案显得呆滞刻板,缺乏活力和生气,如象征帝王、诸葛亮侯权威的铜鼎、铜尊、编钟等,多为体形庞大而笨重,格调过于严肃和规范化,使人感到威严、庄重和神秘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就器物种类而言,中原地区由于铜锡稀少而珍贵,故青铜器多为兵器、礼乐器及宫廷用品,而且多为王公诸侯贵族所专用,非平民百姓所能享用。而云南不论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还是各类装饰品,都可以用青铜制作。如滇青铜器中的铜伞、铜枕一类生活用品,在中原地区不会用青铜铸造。另外,中原地区铜兵器虽然种类繁多,但象滇青铜器中诸如鸟钮予、缚虎予、吊人予、狩猎纹斧、虫形纹斧,蝉形纹斧、手形銎戈,人形纹戈、虎钮穿銎戈、猎首纹剑、人形纹剑、立犬狼牙棒、三鹿啄、虎噬牛啄、蛇头纹钺、蛙形銎钺、蛇头纹叉、虫兽纹臂甲等铸造或刻画人物、动物及昆虫的兵器,在中原地区也极为罕见。
此外,在铜鼓、贮贝器、生产工具及装饰品中有祭祀、剽牛、狞猎、舞蹈、放牧等人物活动场面如虎、熊、鹿、牛、猪、豹等动物博斗情景。如祭祀播种贮贝器、纺织贮贝器、五牛线盒、虎牛铜枕、立鹿针筒、立牛铜壶、踞侍俑铜勺、蛇头銎铲、四舞俑铜鼓、立蛙铜鼓、虎豹噬牛饰、八人猎虎捉饰、二虎噬鹿捉饰、猎鹿捉饰、剽牛扣饰、二牛交合扣饰、房屋模型扣饰、长方形猴边扣饰及兽形金饰、鸡形杖头饰、鸟衔蛇杖头饰等,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微妙,生动形象。
陶行知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越是接近孩子生活的东西,也就越能激发起孩子求知的欲望。生动鲜活的场景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广泛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与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就地取材、精心选择本地资源,将其融入幼儿课程中,使幼儿的活动充满乐趣与生机。《纲要》强调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美化自己的生活"。
为了有效进行古滇青铜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补充运用,我平时留意有关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及时收看并录制反映青铜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以备使用。还有铜制品更是处处留意收集,归类收藏。有时还发动家长、幼儿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相关图片、仿制品,并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随时摸、看、玩,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以"走进自然、参与探索"为手段,"让孩子成为心灵手巧的快乐娃"为目标,为陶冶幼儿美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青铜文化练就了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参观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是扩大眼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古滇艺术品充满敬意,体会到古滇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参观时我还有意识地把有关内容录制下来,回园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使欣赏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二 青铜文化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来感受、表现古滇文化的美。比如欣赏"牛虎铜案"的活动中,我首先把"牛虎铜案"仿制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它的形态怎么样"等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积极引导幼儿讨论"牛虎铜案"的造型、色彩、动态及制作材料等。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一件古滇青铜器都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體现当时人们生活的状况,如"三人猎虎"、"七人猎豹"等扣饰,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捕猎场面。无数的兵器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美,体现了古滇人民是一个剽悍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影像资料、青铜器仿制品等工具,引导幼儿猜想每一件器物的用途,并进行分类,古今对比,使幼儿对古滇国的猎鹿与捕鱼、铸造与加工、剽牛与祭神、战争与武器、服饰与建筑、音乐与舞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等形式再现古滇人民精湛的艺术杰作。
三 青铜文化提高了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在体现青铜文化的同时,我还把青铜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既感受到古滇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验到古滇国文明延续至今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从而引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为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索机会,我组织了亲子趣味活动。活动前,我请家长带幼儿参观了青铜器铸造厂,带幼儿吃铜锅鱼、铜锅饭、铜锅米线、铜锅酸汤鸡、铜锅杂窝菜、烧铜炊锅,并找一找身边的铜制品(铜勺、铜瓢、铜叉、铜盆、铜工艺品等),然后请幼儿回来分别说说,不同铜制品的不同用处,并投放所需辅助材料泥巴,让幼儿制作铜制品坯子,设计新型铜制品,以激发幼儿积极创作的欲望,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了家长,都纷纷加入到孩子们的创造活动中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用不起眼的泥巴捏造出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物品时,家长们惊叹不已。从此,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活动,对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价值,以至在幼儿园后来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总之,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适当利用乡土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向孩子们介绍家乡的历史、资源、特产、风味小吃等,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知家乡文化艺术,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