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国台办、教育部与中国传媒大学派遣,台湾方面“陆委会”、“台湾铭传大学”邀请,本人于08年4月——6月期间造访台湾讲学,并得以机会深入台湾中天电视台等知名新闻媒介实地考察研究。
大事频发立足本土
两个月的参访,恰逢大事频发期。首先是台湾政治在5月20日前后的”扁下马上”,政坛风云变幻,丑闻趣闻不断;其次是两岸频繁互访。关系持续升温;最重要的,全球华人又不幸面临5·12四川大地震的国殇压力。这些新闻使得中天电视台新闻部的实务工作繁忙而又充实,令大陆的学者们感慨良深,特别是在海外中心的2个月工作期间。令笔者感受到了市场体制下台湾新闻媒介与大陆之间的巨大差异。
整体上看,台湾更偏重于做本土的地区性新闻。政策性质的财经新闻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但切入点都是个别商品和个案。地方组的新闻记者好像一位调查官员,国际上叫做调查类新闻,或者说他们会紧紧抓住事实真相不放。台湾新闻在播出时效性的体现源于没有主任审查制度,主任仅仅在议题选取上有选取决定权,人事管理权,对于备播成品,几乎不存在成品审查要求,新闻导语自行写入,主任即时调用审查。至于道德伦理和善良风俗的约定靠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自律,而非他律。换句话说,制作在前,监控再后,当然也有部分电视台的最后成稿会有法律顾问审查。
高效快速强力执行
差异首先表现在大陆新闻单位业务管理水准与执行力方面的不足。以台湾中天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高效运转为对比,这里没有像外界传言一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残酷竞争体制。同为新闻记者,大家的薪酬彼此差别不大,中天同事之间的“合作”要明显多于“竞争”,各中心彼此的团队意识十分浓重。台湾媒介普遍认为:电视就是一个通力协作的群体,是区别于电台、报纸等允许凭借“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闯天下”的媒介。虽然人事薪酬管理依然采取的是平均主义(这点和国内电视台似乎无大区别,甚至在奖惩制度上还不如国内完善),但中天等新闻媒介的团队精神培养在于自律,压力来自于责任而非经济利益——这点说明,台湾电视人的媒介素质普遍要高于内地。
中天电视的属性是完全私有,因此一切讲求的都是效率和执行。而大陆媒介的角色属性则是三重合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媒体企业三重角色的属性不清,导致执行力的发展受到体制制约。与大陆新闻工作者采访受用的”招待”不同,台湾媒介一切以新闻利益为重,抢新闻时几乎没有餐饮,没有任何休息,分秒必争,中国台湾媒介同仁的职业精神值得敬佩。
没有很好的执行,一切实务工作都只是纸上谈兵。大陆省级以上电视台新闻中心对记者的要求是每月平均发稿约17条新闻。虽然有地域差异,同仁需要开选题会,出差奔赴其它城市,部分新闻需要等待。即使这样算来大陆电视新闻媒介的采访编辑效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准。中天新闻海外中心十余位在编记者平均每人每月要有超过50条的发稿量,是大陆普通电视台的近三倍。如此高压的工作,中天新闻海外中心的同仁依然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不能不说是优良的管理效率和台湾独有的团队合作精神所带来的。
除了数量效率上的优势外,第二大优势是发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素材的横向调用意识强。“大陆地产富豪团”访台时,飞机上若干小时无稿件可发,各台都表现为连续报导断档,中天新闻部的记者凭借经验在博鳌论坛的素材库中找到一条潘石屹在博鳌论坛出访时谈到对访台期望的新闻。编辑完后,2分钟内便播出了,口播字幕尚未做全,但这个播出保证了在富豪飞行期间中天依然独家访问到了团员的“独家”新闻,虽然是一条横向摘要的“过期新闻”,但潘石屹的话依然起到了时效性效果。
当然,效率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小错误,笔者首周的访问便目睹了若干,首先是大陆富豪团访问中,有新闻媒介将潘石屹妻子张欣与另一位富豪的妻子名字完全搞混,但并未接到任何民众投诉,过了若干小时方被发现,及时在第二天的跟踪报导中调整。其次是针对李敖的访谈,里面字幕错误很多,几个小时完成从前期制作到后制合成,难免出错,但是保证了第一时间同步报导。
最后是利用一切的社会关系去挖掘资讯,搞到确切的时间地点,江丙坤访内陆的系列新闻中,当所有人都摸不清江副主席的线路时,中天海外新闻的负责人率先通过国民党立委的一个内部朋友搞到了江副主席的行程,给中天在上海虹桥晚宴的采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其实,台湾的记者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织一张社交的大网,在这里朋友们的友谊会很纯洁,彼此多联络,让感情增进,久而久之,资讯的提供便会更加方便。快捷。对于新闻角度的发掘和时间效率的竞争,很多时候凭借的是个人关系。
广集素材 娱乐处理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素材使用和新闻必视性的问题。台湾的新闻是用新闻故事的形式推进的——讲故事必须要有画面语言。台湾为金援外交而被骗的“十亿金援案”丑闻报导便是很好的故事读图化的案例。媒体关注的是一个名日金纪玖的通缉犯,此人已经隐藏,如何表现呢?各大台开始用一种类似读图漫画的形式,将金纪玖的照片加工后绘制成一个卡通小人,在解说其逃逸路线时,卡通小人行走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之间进行演绎,读图化,卡通化,一切诉诸视觉,是台湾媒体或者说整个文化界的一个体验,甚至比较严肃的征兵广告都是卡通的。
台湾文化领域一些严肃文学,如诚品书店卖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的书目都要通过卡通的形式出现,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毛泽东、蒋介石、都变成了卡通化、读图化的人物。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讲,将正统的、正式的人物卡通化是一种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台湾的蔡志忠漫画曾经火爆大陆,原因就在于用卡通的外壳包装中国传统文化和著作。包括两蒋陵寝的大门装饰,将标志性人物蒋介石和蒋经国制作成Q版小人,看起来和蔼可亲,这种大众化的形式值得借鉴。在台湾,只要对吸引眼球有利,所有严肃类的资讯,都可以通过娱乐化,卡通化,读图的形式去传播。
跟风严重 闻浮于事
台湾新闻媒体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保持独立思考,在竞争中缺乏差异化的报道定位。相反受世态的影响太大。金援丑闻案的一周时间,除了对此案的追踪调查。大家在10个新闻频道中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其它的重要新闻,似乎连即将卸任的陈水扁和当任的马英九也不重要了。在台湾,突发事件可以影响整个媒介关注度的倾斜,新闻一窝蜂的去大家都去的地方。当一百个话筒对着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新闻永远都不可能是独家新闻。
台湾的新闻多少有“闻浮于事”的感觉。媒体的聚焦热得快,凉的也快。比如说金纪玖和吴思财是“10亿金援丑闻案”的中介人物、包括“行政院”的“副院长”邱义仁,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浮出水 面后就被媒体团团包围,狂轰滥炸,成为头条,但是其它一些必视性的资讯却失去了。而当大陆5·12大地震发生时,所有的媒体瞬间便”远离金援案”而去,转向报导地震。金援案在5月13号的关注度已经下降了70%,在5月15号之后,基本淡出了新闻舞台,至于几个丑闻人物面对检控的悬念,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开放性的结局。
其实,无论对地方还是国家来说,元首和政府行为依然还是主要的,陈水扁的恶行再多,毕竞每天做的事情依然在影响台湾,应该给予适度的关注。“总统”可以不是新闻的头条,但是对于其外事活动和重要社交的报导不应该缺失。5月前后,除了被开除的“丑闻阁员”之外,15天里面在各大媒介少见陈水扁的新闻,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其它媒体里面对他的报导也是特别少,偶尔有评论节目说到520他要被审判收押的问题,与当下都无关。当然,中国大陆的政论新闻往往头条都是领导的会议,这也有许多不足。但台湾的新闻媒介在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为了抢夺收视率而忽视了一些政府信息以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没有人再去关心了,这样也没有保证必视性信息的畅通。
地震事件的报导不仅仅冲击了其它如“金援丑闻案”、“扁下马上台”等必要性新闻,还从侧面反映出了两岸媒体的差异性在缩小。虽然大陆与台湾的效率仍然有差距,但依然表现出大陆对新闻的敏感度和透明度以及时实报导的效率在大踏步前进。5年前,由于央视报道速度滞后,台湾无法在中央台找到可以引用的即时画面,但现在70%以上的画面来自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和新闻频道。
媒体的介入确实会使真相浮现的效率增加,但是会使观众忽视许多资讯,而且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私生活,是对他人自由领域的一种干扰。面对台湾的新闻媒介这种干扰,政客培养了自己的油滑腔调,每个人都学会了回避问题。台湾的时政新闻中,时常出现阁员和大员们“辛苦了,谢谢,谢谢,大家辛苦了!”等虚辞浮语。这些礼貌的称呼实际上是对记者所提问题的躲避与回避,内心深处铸造起来的是一道自我保护屏障。这种回避方式,证明了台湾的司法与行政体系是“礼貌”的,但并不能证明其执行是“有效的”,“开放的”。
画面花哨时效强劲
综上所述,台湾各新闻频道在高效、高执行力的背景下,确实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媒介资讯的爆炸,恶性收视率竞争,导致新闻制作上过分以花哨的字幕、特技、夸张的语调,Logo吸引观众。长久以来,国际上电视新闻的普遍标准是以新闻内容的深度报导吸引观众,新闻画面则以新闻摄影为主要表现方式,由于频道竞争关系,新闻播报画面加入许多资讯,预告的元素,以及夸大的表现方式,致使新闻画面趋于复杂化。这种新闻内容与形式互为因果的关系,已严重影响到电视新闻的正常收视。除此之外,电脑绘图的加入新闻制作,以及新闻内容的娱乐化,更加速新闻画面的复杂化,新闻守门人担心新闻收视率,选择观众喜欢看的软性新闻及八卦消息,电脑绘图人员受命于守门人的制播方向,导致新闻画面更加花俏表现。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新闻群组整体性的配合。首先是资料使用方便,自制软件——中天视频资料搜索系统可以任意的输入关键字,选取自身新闻所缺资料,因此历史性的资料库录入工作详细,细致,按照7要素原则: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均详细,因此可以通过搜事件,或数个人物之间的形式来搜索人物关系镜头,如马英九——江丙坤,陈水扁——谢长廷,等两人关系几十年前的素材轻易提取,手续简便,方便使用。分工明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编辑,三方通力合作。文字记者同时负责配音的工作。分工明细使得责任明确。大陆要多一个环节就是配音。中天制作的纪录片由于制作时间紧张,且纪录片理念水准低于大陆,因此或许品质并不属上乘,但效率实为最高,如刚刚内定江丙坤担任海基会会长,3日之内关于已逝世的曾经辉煌过的海基会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的前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纪录片便制作成型,一周内播出,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超长的历史性时效专题。台湾的纪录片可以讲求时效性。其实利用好,完全可以做纪录片频道,因为素材的数字化管理非常好。台湾媒体的新闻切入点很娱乐化,如富豪配饰,用什么样的相机。这样的做法会提升收视率,但是也浪费了很多可以和富豪们交流更重要资讯的机会。
两岸三通背景下,大陆和台湾的新闻差异成为文化领域首先需要重视并突破的沟通瓶颈。相信通过两岸传媒领域的有志之士的努力,必将极大的增进互信,缩小两岸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观的距离。
大事频发立足本土
两个月的参访,恰逢大事频发期。首先是台湾政治在5月20日前后的”扁下马上”,政坛风云变幻,丑闻趣闻不断;其次是两岸频繁互访。关系持续升温;最重要的,全球华人又不幸面临5·12四川大地震的国殇压力。这些新闻使得中天电视台新闻部的实务工作繁忙而又充实,令大陆的学者们感慨良深,特别是在海外中心的2个月工作期间。令笔者感受到了市场体制下台湾新闻媒介与大陆之间的巨大差异。
整体上看,台湾更偏重于做本土的地区性新闻。政策性质的财经新闻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但切入点都是个别商品和个案。地方组的新闻记者好像一位调查官员,国际上叫做调查类新闻,或者说他们会紧紧抓住事实真相不放。台湾新闻在播出时效性的体现源于没有主任审查制度,主任仅仅在议题选取上有选取决定权,人事管理权,对于备播成品,几乎不存在成品审查要求,新闻导语自行写入,主任即时调用审查。至于道德伦理和善良风俗的约定靠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自律,而非他律。换句话说,制作在前,监控再后,当然也有部分电视台的最后成稿会有法律顾问审查。
高效快速强力执行
差异首先表现在大陆新闻单位业务管理水准与执行力方面的不足。以台湾中天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高效运转为对比,这里没有像外界传言一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残酷竞争体制。同为新闻记者,大家的薪酬彼此差别不大,中天同事之间的“合作”要明显多于“竞争”,各中心彼此的团队意识十分浓重。台湾媒介普遍认为:电视就是一个通力协作的群体,是区别于电台、报纸等允许凭借“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闯天下”的媒介。虽然人事薪酬管理依然采取的是平均主义(这点和国内电视台似乎无大区别,甚至在奖惩制度上还不如国内完善),但中天等新闻媒介的团队精神培养在于自律,压力来自于责任而非经济利益——这点说明,台湾电视人的媒介素质普遍要高于内地。
中天电视的属性是完全私有,因此一切讲求的都是效率和执行。而大陆媒介的角色属性则是三重合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媒体企业三重角色的属性不清,导致执行力的发展受到体制制约。与大陆新闻工作者采访受用的”招待”不同,台湾媒介一切以新闻利益为重,抢新闻时几乎没有餐饮,没有任何休息,分秒必争,中国台湾媒介同仁的职业精神值得敬佩。
没有很好的执行,一切实务工作都只是纸上谈兵。大陆省级以上电视台新闻中心对记者的要求是每月平均发稿约17条新闻。虽然有地域差异,同仁需要开选题会,出差奔赴其它城市,部分新闻需要等待。即使这样算来大陆电视新闻媒介的采访编辑效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准。中天新闻海外中心十余位在编记者平均每人每月要有超过50条的发稿量,是大陆普通电视台的近三倍。如此高压的工作,中天新闻海外中心的同仁依然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不能不说是优良的管理效率和台湾独有的团队合作精神所带来的。
除了数量效率上的优势外,第二大优势是发稿速度快、更新频率高。素材的横向调用意识强。“大陆地产富豪团”访台时,飞机上若干小时无稿件可发,各台都表现为连续报导断档,中天新闻部的记者凭借经验在博鳌论坛的素材库中找到一条潘石屹在博鳌论坛出访时谈到对访台期望的新闻。编辑完后,2分钟内便播出了,口播字幕尚未做全,但这个播出保证了在富豪飞行期间中天依然独家访问到了团员的“独家”新闻,虽然是一条横向摘要的“过期新闻”,但潘石屹的话依然起到了时效性效果。
当然,效率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小错误,笔者首周的访问便目睹了若干,首先是大陆富豪团访问中,有新闻媒介将潘石屹妻子张欣与另一位富豪的妻子名字完全搞混,但并未接到任何民众投诉,过了若干小时方被发现,及时在第二天的跟踪报导中调整。其次是针对李敖的访谈,里面字幕错误很多,几个小时完成从前期制作到后制合成,难免出错,但是保证了第一时间同步报导。
最后是利用一切的社会关系去挖掘资讯,搞到确切的时间地点,江丙坤访内陆的系列新闻中,当所有人都摸不清江副主席的线路时,中天海外新闻的负责人率先通过国民党立委的一个内部朋友搞到了江副主席的行程,给中天在上海虹桥晚宴的采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其实,台湾的记者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织一张社交的大网,在这里朋友们的友谊会很纯洁,彼此多联络,让感情增进,久而久之,资讯的提供便会更加方便。快捷。对于新闻角度的发掘和时间效率的竞争,很多时候凭借的是个人关系。
广集素材 娱乐处理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素材使用和新闻必视性的问题。台湾的新闻是用新闻故事的形式推进的——讲故事必须要有画面语言。台湾为金援外交而被骗的“十亿金援案”丑闻报导便是很好的故事读图化的案例。媒体关注的是一个名日金纪玖的通缉犯,此人已经隐藏,如何表现呢?各大台开始用一种类似读图漫画的形式,将金纪玖的照片加工后绘制成一个卡通小人,在解说其逃逸路线时,卡通小人行走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之间进行演绎,读图化,卡通化,一切诉诸视觉,是台湾媒体或者说整个文化界的一个体验,甚至比较严肃的征兵广告都是卡通的。
台湾文化领域一些严肃文学,如诚品书店卖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的书目都要通过卡通的形式出现,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毛泽东、蒋介石、都变成了卡通化、读图化的人物。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讲,将正统的、正式的人物卡通化是一种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台湾的蔡志忠漫画曾经火爆大陆,原因就在于用卡通的外壳包装中国传统文化和著作。包括两蒋陵寝的大门装饰,将标志性人物蒋介石和蒋经国制作成Q版小人,看起来和蔼可亲,这种大众化的形式值得借鉴。在台湾,只要对吸引眼球有利,所有严肃类的资讯,都可以通过娱乐化,卡通化,读图的形式去传播。
跟风严重 闻浮于事
台湾新闻媒体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保持独立思考,在竞争中缺乏差异化的报道定位。相反受世态的影响太大。金援丑闻案的一周时间,除了对此案的追踪调查。大家在10个新闻频道中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其它的重要新闻,似乎连即将卸任的陈水扁和当任的马英九也不重要了。在台湾,突发事件可以影响整个媒介关注度的倾斜,新闻一窝蜂的去大家都去的地方。当一百个话筒对着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新闻永远都不可能是独家新闻。
台湾的新闻多少有“闻浮于事”的感觉。媒体的聚焦热得快,凉的也快。比如说金纪玖和吴思财是“10亿金援丑闻案”的中介人物、包括“行政院”的“副院长”邱义仁,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浮出水 面后就被媒体团团包围,狂轰滥炸,成为头条,但是其它一些必视性的资讯却失去了。而当大陆5·12大地震发生时,所有的媒体瞬间便”远离金援案”而去,转向报导地震。金援案在5月13号的关注度已经下降了70%,在5月15号之后,基本淡出了新闻舞台,至于几个丑闻人物面对检控的悬念,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开放性的结局。
其实,无论对地方还是国家来说,元首和政府行为依然还是主要的,陈水扁的恶行再多,毕竞每天做的事情依然在影响台湾,应该给予适度的关注。“总统”可以不是新闻的头条,但是对于其外事活动和重要社交的报导不应该缺失。5月前后,除了被开除的“丑闻阁员”之外,15天里面在各大媒介少见陈水扁的新闻,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其它媒体里面对他的报导也是特别少,偶尔有评论节目说到520他要被审判收押的问题,与当下都无关。当然,中国大陆的政论新闻往往头条都是领导的会议,这也有许多不足。但台湾的新闻媒介在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为了抢夺收视率而忽视了一些政府信息以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没有人再去关心了,这样也没有保证必视性信息的畅通。
地震事件的报导不仅仅冲击了其它如“金援丑闻案”、“扁下马上台”等必要性新闻,还从侧面反映出了两岸媒体的差异性在缩小。虽然大陆与台湾的效率仍然有差距,但依然表现出大陆对新闻的敏感度和透明度以及时实报导的效率在大踏步前进。5年前,由于央视报道速度滞后,台湾无法在中央台找到可以引用的即时画面,但现在70%以上的画面来自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和新闻频道。
媒体的介入确实会使真相浮现的效率增加,但是会使观众忽视许多资讯,而且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私生活,是对他人自由领域的一种干扰。面对台湾的新闻媒介这种干扰,政客培养了自己的油滑腔调,每个人都学会了回避问题。台湾的时政新闻中,时常出现阁员和大员们“辛苦了,谢谢,谢谢,大家辛苦了!”等虚辞浮语。这些礼貌的称呼实际上是对记者所提问题的躲避与回避,内心深处铸造起来的是一道自我保护屏障。这种回避方式,证明了台湾的司法与行政体系是“礼貌”的,但并不能证明其执行是“有效的”,“开放的”。
画面花哨时效强劲
综上所述,台湾各新闻频道在高效、高执行力的背景下,确实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媒介资讯的爆炸,恶性收视率竞争,导致新闻制作上过分以花哨的字幕、特技、夸张的语调,Logo吸引观众。长久以来,国际上电视新闻的普遍标准是以新闻内容的深度报导吸引观众,新闻画面则以新闻摄影为主要表现方式,由于频道竞争关系,新闻播报画面加入许多资讯,预告的元素,以及夸大的表现方式,致使新闻画面趋于复杂化。这种新闻内容与形式互为因果的关系,已严重影响到电视新闻的正常收视。除此之外,电脑绘图的加入新闻制作,以及新闻内容的娱乐化,更加速新闻画面的复杂化,新闻守门人担心新闻收视率,选择观众喜欢看的软性新闻及八卦消息,电脑绘图人员受命于守门人的制播方向,导致新闻画面更加花俏表现。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新闻群组整体性的配合。首先是资料使用方便,自制软件——中天视频资料搜索系统可以任意的输入关键字,选取自身新闻所缺资料,因此历史性的资料库录入工作详细,细致,按照7要素原则: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均详细,因此可以通过搜事件,或数个人物之间的形式来搜索人物关系镜头,如马英九——江丙坤,陈水扁——谢长廷,等两人关系几十年前的素材轻易提取,手续简便,方便使用。分工明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编辑,三方通力合作。文字记者同时负责配音的工作。分工明细使得责任明确。大陆要多一个环节就是配音。中天制作的纪录片由于制作时间紧张,且纪录片理念水准低于大陆,因此或许品质并不属上乘,但效率实为最高,如刚刚内定江丙坤担任海基会会长,3日之内关于已逝世的曾经辉煌过的海基会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的前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纪录片便制作成型,一周内播出,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超长的历史性时效专题。台湾的纪录片可以讲求时效性。其实利用好,完全可以做纪录片频道,因为素材的数字化管理非常好。台湾媒体的新闻切入点很娱乐化,如富豪配饰,用什么样的相机。这样的做法会提升收视率,但是也浪费了很多可以和富豪们交流更重要资讯的机会。
两岸三通背景下,大陆和台湾的新闻差异成为文化领域首先需要重视并突破的沟通瓶颈。相信通过两岸传媒领域的有志之士的努力,必将极大的增进互信,缩小两岸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观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