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e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大大,我称他为“七侠”。
  原来,他还在当“娃娃老师”的时候,这个窑洞是被生产队征用养牛的地方,具体养几头牛,我不记得了,后来“七侠”和七娘要结婚,奶奶就找队长要回了这个窑洞,收拾干净后作了他俩的新房。
  至于说到“侠”,单从外表上看,他算不上侠,单薄的身体,瘦削的面庞,但他非常的英俊,修长的个头,四方脸,好看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和他的哥哥(我的父亲)不同的是,他的脸盘稍长一些,显得更斯文。现在回想,他一定不缺少侠的情谊和侠的肝胆。“七侠”是我父亲的亲弟弟,父亲排行第六,他自然顺排第七。
  我不记得他们哥俩谁先从教师岗位回到生产队劳动的,我懂事的时候反正他们都成了农民,只是他们的农民身份有些差别。“七侠”应该是有大智慧的人,据说他学习好,品质优秀,毕业后就被选到别的地方做教师了,因为年龄不到18岁,所以称为当地有名的“娃娃老师”。“四清”运动开始后,他知道自己家庭成分不好,迟早是要被清退的,所以,他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他了解状况,明白时势,懂得适应和调整自己。尽管他刚从讲台上下来,基本没干过地里的活儿,又那么单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下功夫、吃苦头,他坚持学会各种庄稼活儿,乐呵呵地挑起担子,扛起犁铧,适时地融人人民群众的圈子了。
  而我的父亲则不然,他因为当时的大气候被动放弃心爱的事业和理想,无论如何也舍不得音乐教室里的手风琴,舍不得讲台上的诗词朗诵,等等。回到生产队是最后的选择,只剩下简单地“活着”这样一种念头了,所以,他于心不甘啊!队长每天派活儿拿他也没啥办法,他因为几次肺出血住院治疗,体质越来越差,既不会做那些技术活儿,也干不动重活儿累活儿,只好混编到老弱病残的序列,拿到的是最低工分,偶尔被驻队干部发现,调他去做些有品位的事情,他也不是很配合,消极得很。这时候,只有“七侠”和他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说说话,他才撂下一句不轻不重的话:“看来我还是去吧。”写写稿子,在房前屋后涂抹标语啥的,后来又当了几年的社请教师,直到平反以后回到学校。而“七侠”就不能像他兄长那样,毕竟家里要依赖能挣工分的人来养活一大家子呢。再说“七侠”他回到农村,就没打算再出去谋生了。他给人的感觉似乎已经安于现状了,但是,他仍有理想的世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他的世界至少和那一碗水是有关联的,如果有一艘船给他,他将是一位好舵手,因为他做什么都是有板有眼的,况且他喜欢的事情,一定是美好的结局。然而,谁会想到他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的凄惨,让我至今为之顿足扼腕。
  “七侠”确实是个能工巧匠,家里许多坏了的东西在他手里总能得到复原。他编筐织席、做马扎子、种菜栽苗、养鸡喂猪等,样样不差,即使带我们玩耍,也是能玩得出好多花样来,他用芦苇叶子或麦秆几下就能编制出来小鱼或蚂蚱什么的,简直太神奇了。他还拉得一手好听的二胡,每当此时,我的父亲也坐在一旁,虽然默不作声,却也能发现他的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能感受到兄弟彼此心灵的默契,这也许是那段时日里看得见的最美的风景了。当父亲有节奏感地敲起玻璃瓶时,“七侠”不知啥时候站在他身后,哼起调子来了。
  “七侠”一定是最疼爱我们兄弟几个的人了。我们经常不自觉地盼望下雨天,那样,我们几个就钻进“牛窝”里,可以一整天听他讲故事了。那些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繁星明月,给了我童年太多美好的想象,我们一起靠在麦秸秆垛子下,在夜幕下听“七侠”讲述牛郎织女的一幕幕情景剧。一次,一场大雨里我从坡上滚下来,头上起了大包,听见哭声,“七侠”跑过来抱起我检查了一遍,安慰我說不打紧,然后从墙头上揭下一片瓦片,轻轻地敷在受伤处,在他宽厚的臂弯里,我那时候就觉得最安全了。
  那年过完春节,农闲,队上号召青壮年组成“割条子”小队,要去山里(应该是子午岭林区)采割树梢,用来编制存放粮食的大条囤,还有供应做簸箕的枝条。“七侠”没有任何犹豫就报名了。奶奶烙了干粮,做好炒面,七娘准备了被褥和衣服,一队人马就出发了。然而一直杳无音信,突然有一天父亲被告知“七侠”出事了,说是进山后一直下雨,天气阴冷,“七侠”的胃病复发,住在窝棚里,加上吃不到新鲜热乎的食物,患上痢疾一直不好。一天遇上天气放晴,他坚持要出工干活儿,爬到树梢,因四肢无力摔了下来。
  队上派了马车将“七侠”的遗体运了回来,在崖畔停下。从此,那个初夏好像再没见过有阴雨天了,太阳昏沉沉地照着,全家人脸呈铁灰色,父亲蹲在场院边上不停地抽着并不习惯的老旱烟,七娘领着尚不懂事的儿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泣不成声。那个夏天让我幼小的心冷到极限。我一遍遍念叨:“七大大,醒来吧!醒来吧!”
  接下来的日子仿佛铅铸铁锈一样,走得缓慢,过得艰辛。走出峁塬的我,试图复制“七侠”身上那些珍贵如金子的达观幽默和从容不迫,却总是不得要领,但他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我想,我的性格中至少烙上了“七侠”的某些东西,希望我见到的山峦大海和湖泊,他也能感受到。而那时奶奶的羽翼下是两个小小的生命——“七侠”留在这个世界的一双儿女,血液的传递有了新的枝蔓。我一直都没有看到奶奶懦弱过,她如此的坚强,从未向困境低头。但在一次大雨滂沱的午后,我听到奶奶撕心裂肺般的哭声,一声又一声呼喊“七侠”的乳名,那叫声盖住了雨声,回音击打在院落内所有人的心上,每个人的脸颊上都是滚动的泪滴,后来那些哭声渐渐被大雨带走,雨停了,奶奶仍然需要给两个孩子做饭吃,哄他们睡觉,给他们温暖,这就是使命。
  这一生,我见过的那一碗水和它所呈现的意象已经变成了浩瀚的海洋!
其他文献
70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傍晚。  要上桥了,胸前戴着大红花的新郎官腾出右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然后弓腰,蹬腿,一个猛冲过后,木轱辘独轮车就稳稳地立在桥中间了。桥上那些担着担子、背着柳筐、挎着篮子的赶集人,见到娶亲的,都停下脚步,分立于桥的两边,目光像追光的手电筒一样,追随着木轱辘车上红玫瑰般娇艳的新娘子。  过了桥,新郎回头看看身后,夕阳离地平线还有不到半尺高,于是加紧脚步。他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将新
期刊
冬季,大块儿的乌云密集在空中,拥挤着,像压抑郁闷了太久。乌云崩裂了,成千上万的细小碎片蜂拥而下。一朵小雪花就在这样复杂的情绪里诞生了。  它已经与天空的怀抱有了距离,有些畏惧地,怯懦地向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坠去,它不知吸引它的力量从哪儿来,但是透着似曾相识如梦似幻的感觉,似乎自己与生俱来的就是一个使者,要去传达一种很神圣的信息。它不知道相对于它的短暂的一生,有一种叫作光的东西,在浩渺的空间里来回穿梭,
期刊
在我们西南陲隅,婚后的男子都把丈母娘叫“妈妈”。  “妈妈”从年轻时候就独自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因此,我至今不知道应该叫作“爹爹”的老丈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妈妈”将三个孩子拉扯长大,老大嫁了我,随我移居在小小的县城里,老三远嫁到了桂林,老二守着“妈妈”那几亩田宅,也算是“子承父业”了。“妈妈”对我们这个一工一农的小家庭厚爱有加,她怕我们在城里缺菜少粮,过得不如别人,于是常常拔些蒜苗、青菜,扯些豆
期刊
在村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居住得像今天这么阔绰。我靠近一处处老宅子发现,村庄人搬离后留下的一孔孔窑洞,成了老鼠们的宅子。  秋天的一个午后,阳光落在一处遗弃多年的院落里,一束束亮光从院子里半人高的杂草梢上打下来,落在朝向西面的那一孔孔窑洞里。顿时,半只窑洞的地面上亮堂堂的。我刚刚靠近一处窑口,一群老鼠慌忙逃窜进了各自的洞里。老鼠的洞都沿地面,顺着窑壁挺了进去。要不是我打扰,它们一定会继续在这孔铺满阳
期刊
1988年4月,我有幸成为一名代征员,虽然是聘用,但我穿上蓝蓝的税服,这一副柔弱的女人身板,便扛起了一份责任。  梅溪税务所荆湾乡专管组设立在荆湾乡办公大楼内,专管组成员只有三人,一名专管组长、一名农业税增解会计以及我,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办公桌上除了纳税人征收清册外,还有每人一个算盘。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尽管条件简陋,但我们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去农贸市场
期刊
今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2019年中国散文年会,荣幸地授了奖,聆听了多位名家讲课,受益匪浅。  鲍尔吉·原野老师认为,写散文,应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他列举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仍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
期刊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老三的形象,他那沙哑的歌声和忧郁的眼神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当我在伊宁市民贸商场的马路边见到老三的时候,他正披着桀骜不驯的长发自弹自唱,黝黑的脸庞在热烈的阳光下发出汗渍的油亮,过往的行人向他投来不解的目光,他并不在意,依旧不紧不慢地弹唱着。他脚下的行李箱上摆放着几张歌碟和诗集,封面上他倔强的眼神与我不期而遇,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一本诗集和
期刊
童年的冬天很冷,每年都下雪。下雪还不算冷,要说冷,是打干霜。冻死老狗的天,房顶上的干霜白茫茫一片,像童话里的宫殿。到了正午,太阳穿破浓雾,地上湿漉漉的,就更冷了,手脚不知搁哪儿好。  吃不饱不说,家里又没有多少穿的,“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都是大的穿不得,留给小的穿。衣服裤子是这样,鞋子也是这样。所以,留下来的鞋,都是烂的,不是没后跟,就是前面破了洞。而且解放鞋居多,当然,能够有单鞋穿
期刊
我倆从走廊经过,隔壁办公室里有个清瘦的中年人,带着不加掩饰的纯真笑容,远远地向着我们点点头。这算是我与他的第一面,只照面,没说话。长春说,他是个画家、农民,文化馆聘请他来上班。  不久,惊喜砸到我头上——长春给我捎来一张横幅山水画。这幅画,石山秀美,树影参差,峰峦居中,左边小船飞禽,右边留白落款。款日:革新长春合著一书,余读后感其同学情缘,情义无价。庚辰仲春茶山王学钊写于奇石楼。  我把这幅画送到
期刊
彭老师是我们的物理老师,同时兼任着我们的班主任。大概是自己没有孩子的缘故吧,彭老师特别喜欢孩子。  在彭老师眼里,我们是他的学生,更是他的孩子。  小时候,我顽皮得几乎难以形容,且不说频频做些偷鸡摸狗、拔蒜苗那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下流勾当”,就连飞檐走壁把新婚宴尔的夫妻搅得心神不宁、如坐针毡的糗事,我也组织过不少次;也曾富有创意地在别人家牛马的尾巴上拴几块石头和数串鞭炮,让它们在硝烟弥漫中负重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