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走过的“税”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4月,我有幸成为一名代征员,虽然是聘用,但我穿上蓝蓝的税服,这一副柔弱的女人身板,便扛起了一份责任。
  梅溪税务所荆湾乡专管组设立在荆湾乡办公大楼内,专管组成员只有三人,一名专管组长、一名农业税增解会计以及我,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办公桌上除了纳税人征收清册外,还有每人一个算盘。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尽管条件简陋,但我们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没有一个叫苦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去农贸市场征收屠宰税,然后回到专管组汇缴税款,噼里啪啦的算盘和一沓沓的票据就是我税务工作的全部。就这样,我们加班加点,进工厂入商铺,起早贪黑地做着每一件工作,虽说很累,但觉得这青春岁月中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那个时候,人们的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征收难度相当大。为了征收一个农贸市场上的屠宰税,我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农贸市场进行登记(因为生猪是每天晚上或者天亮前屠宰的),然后等屠宰户主将肉卖出去后才能收税。有一次,市场上一位姓陈的屠夫以他杀的猪太小而拒交屠宰税,我一遍遍地向他宣讲、解释国税税收政策——猪是不分大小,屠宰税是按头征税的。可他还是拒绝交纳,还骂骂咧咧的,在征收过程中发生了争执,他就拿起卖肉刀满市场地追我、要砍我……后来报了警,经过派出所民警的批评教育,在我的坚持下陈屠户才勉强交了屠宰税。事后,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儿后怕。不过,当看到陈屠户交上的税款,心里还是挺有收获感的。用现在的话说,应该为自己点个赞!
  到了1992年9月,随着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我来到了梅溪税务所上班,主要工作是负责原荆湾乡六个行政村的个体税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都是上门收税,到了征收期,我带上税票、带上简易台账、计算器,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征收税款。特别是到了小溪口街道,征收工作特别难,它是梅溪镇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和相邻的长兴县只有一桥之隔。由于地处偏远,经营商户的纳税意识还是很淡薄的。去了上街收税,下街的经营户知道了就齐刷刷地拉下卷闸门跑到长兴县境内;来到下街收税,上街的经营户知道了也关门走人,就像玩捉迷藏游戏一样·…一再加上这里离我的娘家很近,认识我的人也多。为此,我也受到了村子里很多人的非议,一个姑娘家天天整街疯跑,去做这种被人前戳心肝后戳背的事,何苦呢?听了这些议论,朋友们劝过我,亲人们埋怨过,我自己也烦恼过,流过泪,也动摇过……但静静地想一想我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儿,再看看身上这庄重的税服,再憧憬一下当初的梦想,就什么都不再想了,继续我挚爱的这个工作。
  随着税收工作的艰辛磨炼,我品味出了生活的艰辛,特别是作为一名在税务工作最基层的女性工作者,我學会了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太多的无奈和辛酸。1997年国、地税分家后,我还是作为一名代征员来到了现在的梅溪税务分局上班,主要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税收征管工作,也是单位唯一一名女性搞个体管理的。随着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个体工商户快速增长,分布在两乡两镇(原昆铜乡、溪龙乡,晓墅镇、梅溪镇)46个行政村中,这时候征管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方式也从一家一户地上门收税,到“银税一体化”的征收方式(按协议规定纳税人在扣税账户中存足款项,由银行自动按定额扣缴税款),实行税收信息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办公,但处在农村的大部分个体工商户都以交通不便或者以误工为理由,不愿意到税务大厅交纳或存进银行自动扣缴。所以,为了征收率,农村的个体定额户还是要靠我们走村串户上门,手工征收。
  夏天,酷热难当,我经常被暑气逼得大汗淋漓,脸晒得黝黑。冬天,我的手时常冻得连摩托车车把都握不住,那时候的乡村公路大多数是泥路,我也记不清我究竟摔过多少跤,税服摔破多少件。有时候骑几十里的山路,只为了收取几十元的税款,甚至要来回跑上好几趟,反反复复地向他们宣传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遇到不太讲理的纳税人,还会和我们撕扯、吵闹。面对法制意识和纳税意识较差的经营户,在追缴欠税时还遭人殴打……可当我怀揣着好不容易收回的税款时,心中的委屈就烟消云散了。那些年通常是白天收税,晚上加班统计税款,把采集来的信息录入电脑,确保税款足额入库和征管资料的正确无误,一天下来,常常累得我腰酸背痛。因为这个,我家先生也常常埋怨我,他说我干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一个代征员的工作范围,而得到的工资却养不活自己……叫我辞职回家待着,可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爱税收事业……有付出就有回报,在2005年,我终于被聘为协税员,被评为梅溪镇优秀党员,还光荣地当选为梅溪镇第十三届、十四届党代表。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原梅溪镇和晓墅镇、昆铜乡先后合并为梅溪镇,我们的地税也和国税实行联合办公,联合办税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实现了国税、地税、纳税人的三方共赢。我们的办公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从“一人一机”办公自动化再到计算机联网,从《税友98》《税友2000》《税友2006》《税友龙版》到现在的《金税三期》,现代化科学征管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QQ、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相关政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增强了,从偷税、逃税,到如今的主动申报,整个税收工作已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税收执法的规范性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
  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和汽车的普及,摩托车时代一去不复返。单位配用了专用执法车,税收工作的思维惯性正从“管理纳税人”向“服务纳税人”的“新常态”转变。屠宰税也在2000年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减税措施:先后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2万元、3万元提高到10万元,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一个季度有30万的增值税免征额了。相对来说,个体管理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国、地税也在2018年7月合并,然而,我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对税收的热忱只增不减,我努力学习业务,吸收新的知识养分,成了一名义务导税员,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回报于社会。
  作为一名协税员,我能与税收同舟共济了30年的悠悠“税”月,也是我与它的缘分啊!
其他文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租房,就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的,大小不一,先到先得,分完正房、边房,再分天井边的厢房,分不到的,就在过道边临时搭建灶头,生火做饭。  市民路12号是公租房。阿翠住在公租房上进左边厢房,厨房却在下进的右边厢房。我奶奶家的厨房在下进正问,为留出上街进出的边门通道。阿翠的厨房和我奶奶家的厨房各自切割出一个45°的角,让出作为居民进出的通道,两家的厨房门斜对着。  阿翠在厨房门边角落里
期刊
会场,一块铭牌上写着“陆薇”,铭牌对着一盆绿萝,绿萝遮住一个女子大半个脸,露出一只眼。这是一张照片,又像一道判断题,容易出错的判断题:叶子遮住的是陆薇?好姐妹的陆薇?不是!我相信我的判断。  我熟悉的陆薇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高挑个儿,身材好。第一次见她,大概是1992年,我们同在南昌参加一次青年会议。那时,我和她不认识。年轻时的我严肃矜持,矜持得都不会主动与陌生的同性交谈。尤其长得好看的姑娘,灰
期刊
墨镜曾是我的克星,看到戴墨镜的人,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如恐惧黑夜一般。  最先闯入我视线的墨镜,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了记忆,依稀记得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烙印较深的是一个戴墨镜的国民党军官。一个已贴上标签的反面人物,再戴上一副我讨厌又害怕的墨镜,坏得更让人胆寒。我真佩服那些导演,觉得他们都是心理学与面相学的大师,对演员的选择、角色的把控、道具的搭配,都那么独具匠心,恰到好处。  我小时候的胆
期刊
2013年的夏天,苏北小城的柏油路热得冒烟,我每天顶着太阳去一家饭店里跑菜。当时我是第二次参加高考,想在上大学前赚点生活费。半个月后,我查询到高考分数才意识到,我要长期打工了。  我回到家,母亲数落我一顿:“为了供你复读,家里把粮食都卖掉了,你这么不争气,以后就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苦笑:“妈,谁说考不上大学就是一辈子农民?我出去打工,自己赚钱。”  爸妈托上海的表哥给我找份工作,他在化肥厂做会计。
期刊
1978年6月,在经过3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我们同期入伍的部分战友,被分配到三营十二连。我们属于土建连队,承担着位于湖南邵阳068基地所属的814厂的土建施工任务。  在新兵连时,我们所有的训练科目,都是正规部队所必需的内容——队列、步操、射击、投弹等。可是下连以后,我们却从事着施工劳动,抬石头、修护坡、砌砖墙、浇铸混凝土……平时穿着粗糙的劳动服,那身崭新的军装只有在偶尔集合开会时穿一下。这对于怀揣
期刊
夏日炎炎,晓红、建平、叶涛,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偷偷来到对面山上,或去屋后大河边枞林里去抓知了。  没有皮的树,谁都能上去。问题是,那知了总是趴在树尖上,总不能爬到树枝上去吧。建平有一回还真的爬去树枝了,一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下来,差点没把命丢掉。建平妈把我们骂了个狗血淋头。自此,我们不敢再上树抓知了了,改为用竹竿子粘,就是将竹竿子的顶端,缠绕上两三个蜘蛛网,形成一个墨坨子,吐口唾沫在上面,用手
期刊
70多年前,一个秋天的傍晚。  要上桥了,胸前戴着大红花的新郎官腾出右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然后弓腰,蹬腿,一个猛冲过后,木轱辘独轮车就稳稳地立在桥中间了。桥上那些担着担子、背着柳筐、挎着篮子的赶集人,见到娶亲的,都停下脚步,分立于桥的两边,目光像追光的手电筒一样,追随着木轱辘车上红玫瑰般娇艳的新娘子。  过了桥,新郎回头看看身后,夕阳离地平线还有不到半尺高,于是加紧脚步。他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将新
期刊
冬季,大块儿的乌云密集在空中,拥挤着,像压抑郁闷了太久。乌云崩裂了,成千上万的细小碎片蜂拥而下。一朵小雪花就在这样复杂的情绪里诞生了。  它已经与天空的怀抱有了距离,有些畏惧地,怯懦地向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坠去,它不知吸引它的力量从哪儿来,但是透着似曾相识如梦似幻的感觉,似乎自己与生俱来的就是一个使者,要去传达一种很神圣的信息。它不知道相对于它的短暂的一生,有一种叫作光的东西,在浩渺的空间里来回穿梭,
期刊
在我们西南陲隅,婚后的男子都把丈母娘叫“妈妈”。  “妈妈”从年轻时候就独自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因此,我至今不知道应该叫作“爹爹”的老丈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妈妈”将三个孩子拉扯长大,老大嫁了我,随我移居在小小的县城里,老三远嫁到了桂林,老二守着“妈妈”那几亩田宅,也算是“子承父业”了。“妈妈”对我们这个一工一农的小家庭厚爱有加,她怕我们在城里缺菜少粮,过得不如别人,于是常常拔些蒜苗、青菜,扯些豆
期刊
在村庄,一只老鼠从来没有居住得像今天这么阔绰。我靠近一处处老宅子发现,村庄人搬离后留下的一孔孔窑洞,成了老鼠们的宅子。  秋天的一个午后,阳光落在一处遗弃多年的院落里,一束束亮光从院子里半人高的杂草梢上打下来,落在朝向西面的那一孔孔窑洞里。顿时,半只窑洞的地面上亮堂堂的。我刚刚靠近一处窑口,一群老鼠慌忙逃窜进了各自的洞里。老鼠的洞都沿地面,顺着窑壁挺了进去。要不是我打扰,它们一定会继续在这孔铺满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