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解放的人间正道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国内外已经或即将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这一革命。但我更愿意在题目中用“庆祝”一词,因为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改变人类历史航程的伟大事件,值得庆祝。
  一、十月革命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100年来,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高度对立,有称颂好得很的,也有认为糟得很的。对于这些不同的评论,我觉得很正常,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对于事件的评价当然不一样。我们并不奢望十月革命这个要消灭资本家的运动和事件,会让资本家及其辩护人拍手称快。
  如果要想认清十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正确评价十月革命,这样三个原则不可或缺:一是历史的大视野,二是美好社会理想的角度,三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立场。
  所谓历史大视野,就是要把十月革命放在一个长历史时段,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百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正如列宁所言:“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回顾人类历史,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外一种旧的社会形态,都会有几百年的长期反复斗争。以资本主义而言,14世纪、15世纪开始萌芽,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或不彻底地变革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几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依然不能一统天下,封建的君主国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才仅仅走过了100年的路程,因此,需要把十月革命放在人类历史更替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把历史看得更清晰,才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对前途失去信心,也才能深刻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从此世界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以美好社會理想的角度认识十月革命,就是要看到十月革命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指向未来的。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人是有追求、有理想,不断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十月革命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付诸实施,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际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十月革命不是对资本主义小打小闹的改良,而是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追求超越资本主义的更美好社会。十月革命是理想主义的结晶,是人类对美好理想追求的结果。但这一理想不是空想,是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愿。
  站位决定视线,屁股决定脑袋。站在资本家立场或者为资本家辩护的人,必然会把十月革命视为异端,从十月革命一开始,他们就对十月革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采取一切手段诬蔑、攻击十月革命,甚至发动14国武装干涉,企图把这个新生的社会扼杀在摇篮里。他们不惜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编造谎言污蔑和抹黑十月革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十月革命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所以,要克服偏见,正确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就要回到和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因此,十月革命开启的也是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征程。
  二、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人间正道”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在这100年时间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凯歌行进,也有严重挫折。作为十月革命的“第一个结晶”,苏联社会主义长期是社会主义的灯塔,是引领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特别是在二战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了绝对主力作用,赢得了世界影响,之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战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大好形势,社会主义成为人心所向,社会主义运动浩浩荡荡。但有着丰富统治经验的资本主义阵营,面对社会主义排山倒海的大势,很快稳住阵脚,甚至展开反扑,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由于社会主义作为新生力量,缺乏经验,胜利的势头很快被遏制,甚至屡屡发生失误。尤其是发生了苏东剧变,70多年的社会主义旗帜倒地,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发生了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演变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纪性悲剧,这是历史的倒退,社会主义运动一时陷入低潮。有人认为,这是十月革命的失败,苏东剧变说明了十月革命走错了路,把人类带离了文明发展的正道,走上了邪道。那么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也是失败吗?
  第一,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没有扭转十月革命开辟的人类历史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在人类历史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大历史中发生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挫折有失败是难免的。看看历史上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过程,不也是充满了拉锯战,充满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故事吗?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外一种剥削制度,都这么艰辛。何况社会主义是与历史上剥削制度的决裂,是用一种全新的制度代替剥削制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伟大探索进程中的挫折,不足为奇。这一失败不能证明十月革命的失败,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同样可以感受到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社会化的大趋势。不久前,中国电子商务界有大佬宣称,“咱们中国提出共产主义,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政府可以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了,中国只需要一家电商公司,销售公司就可以实现了”,“没人再为物质去工作,大部分为精神,为感情去奋斗。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尽管这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不可置疑的。   第二,苏联社会主义曾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容抹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尖锐的对立。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经验事关十月革命的评价和认识。有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更有人将其贬为封建社会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指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列宁主义和斯大林的一套理论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的,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学说,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其立场是无产阶级,其理论指向是论证无产阶级解放的进程、条件和一般目的,共产主义是其社会理想。由此可以看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地实践的结果。列宁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坚持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就看不清这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是抽象的概括,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的。理論的指导和运用必然要受到现实的制约和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实践和运用,有缺陷和问题也是难免的。但是这些问题不及时纠正,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一些问题成为日后失败的根源。比如,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到了后期,没有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这就难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就会由于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与之离心离德。面对苏共垮台和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残酷现实,人民群众无动于衷,平静接受甚至欢迎政权变换、制度更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失败,而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灾祸,忘记初心,背离人民,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当然,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失败并不能否定其曾经取得的成就和展示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样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有过优异的表现。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是沙俄时期经济最好的一年,当年工业总产值只占美国的6.9%,英国的22%,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而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达到美国的80%。何况这还是在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下取得的。就连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赞扬斯大林接手的是马拉犁的落后的农业国,离开的时候却留下了一个拥有原子弹的超级大国。正是依靠快速工业化创造的奇迹,在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挟大半个欧洲经济和军事资源的强大压力下,苏联顶住了其疯狂进攻,最终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挽救了欧洲、挽救了世界。
  苏联社会主义7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科学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十月革命道路的经验与启示。苏东剧变后,有人认为连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都抛弃了十月革命道路,足见十月革命道路是错误的,不应该坚持、也坚持不下去的。这不过是一种历史的短视。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不仅没有因苏东剧变而失败,反而更证明了谁背叛十月革命的路线,就注定要失败。那么十月革命的普遍意义是什么呢?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混乱。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连写了两篇文章,即《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捍卫了十月革命道路,指出十月革命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要走十月革命道路。其中《再论》一文概括了五条,即:一、“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政党”;二、“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三、在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五、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文章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撇开它在当时当地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来说,就是指的这些基本的东西。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尽管60多年过去了,这些总结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今天看来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苏东剧变根本地说来,是违背了十月革命的经验,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党忘记了革命斗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忘记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党没有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日益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主义越来越严重,最后人民抛弃了已经蜕化变质的党、已经徒有虚名的社会主义。因此,坚持十月革命的道路,就要深刻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的教训,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价值观与制度的统一。各国有各国的特殊历史文化和不同的国情,因而社会主义有着自己的特点,但社会主义不能忘记有共同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不管口头喊得多漂亮,不管形式保持得多完美,不管制度定得多周密,但是如果忘记了内容,即忘记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些大多数人的利益,背离了人民群众的立场,不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这样的社会主义一定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被人民抛弃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假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经验不足,社会主义实践就容易简单化,不是没有想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是没有找到和形成充分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由于苏联社会主义一直面临着严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被推翻阶级的激烈反抗,因此集中、甚至高度集中就成为其特色,导致最后固化,有集中缺民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缺陷和不足值得我们深深警惕。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和发展十月革命开创的伟大事业
  中国革命就是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走向成功的。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救民,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可以救中国的真理,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都失败了。正当人们迷惘、彷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進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的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有了革命的理论、革命的政党,如何开展革命呢?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即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是我们党总结28年革命斗争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的事业看作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新纪元,坚冰已经打开,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苏联社会主义以失败而告终,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那么“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继承伟大事业的新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如果说,苏东剧变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低谷,那么20多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已经使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正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日益迎来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就要把自己的事情搞得更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法宝。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主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价值观与制度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成为一面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旗帜,引领世界各国人民不断走向社会主义。
  我们相信: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带动下走向新的高潮,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试看未来的天下,必是红旗的世界!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号召全党同志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了好榜样。但即使如此,仍有人或势力继续抹黑、诋毁甚至妖魔化共产主义,类似言论依然在网络上乃至个别报刊上出现。这些人或势力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现象?
期刊
江南遥望远方的江南,  苏杭笑看远方的苏杭,  闪耀青春的光芒,  天堂在打扮梳妆。  小康香了点赞的太阳,  复兴醉了满意的月亮,  舞動岁月的奇迹,  天堂在溢彩流光。  天堂中国,中国天堂,  巨龙腾飞,凤凰翱翔,  天天都是好日子,  男女老少喜洋洋。  天堂中国,中国天堂,  美丽向往,春天歌唱,  好事喜事一桩桩,  追梦圆梦乐堂堂。
期刊
忆登鸡足山  奇峰卓立唱金鸡,一岭擎天百岭低。  最忆登临风满袖,半空霞赤曉星稀。  祝英台近·梦登大观楼  望无涯。风骤起,弱水飞难渡。零落桃花,狼藉眼前路。梁前燕语呢喃,翩跹共舞。新比翼、乱红坠处。  思且住。常疑梦里相逢,怯将此情负。春雨阑珊,心绪更谁诉。倚楼长啸云天,相思刻骨。遗恨事、南疆射虎。  古梅  琼枝铁干傲风尘,玉骨冰肌倩影芬。不为人情争妩媚,新红数点报新春。  踏青  鸣声婉转
期刊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讲话立意高远,论述深刻,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期刊
春夏秋冬从未闲,披星戴月爱绵绵。  小车推出污和秽,大道迎来笑与欢。  如画如诗新市貌,可歌可颂美家园。  登楼一望心花绽,敬意油然涌笔端。  克拉玛依河荡舟  春波一棹彩云間,荡绿摇红丽日悬。  燕剪祥光妆胜景,莺穿柳线唱河湾。  才游万顷库中水,又咏九龙潭上烟。  十里水程歌十里,全都收拾进香笺。
期刊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
期刊
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是谁?许多人并不清楚,他是由周恩来举荐、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的东北爱国名将——李杜。  从军为官清  1880年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半农半商家庭的李杜,6岁入私塾,他学习刻苦,名列前茅。19岁时家道中落,学徒厨师。庚子之变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李杜的家乡遭溃败清兵劫掠。清兵殴打其父母,李杜上前阻止被枪击伤。强烈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李杜,为遭战乱的乡亲深感不平。伤愈后,李杜
期刊
他6岁习字,一本《曹全碑》打开了他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1959年,出生于陕西华县的刘建武,八百里秦川、泱泱渭水浸润下的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给了他最初的滋养和艺术的启蒙。  携笔从戎,固本铸魂  1978年,怀着报国志、军旅梦,写着一手好字的他,应征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解放军出版社。最令他兴奋的是,出版社的图书室一应俱全,他陶醉其中,如痴如迷,在党史、国学的海洋中温润思想、放飞心灵
期刊
被人誉为“内蒙古的许振超”、“金牌工人”的刘怀玉,是呼和浩特铁路局包西车辆段普通的一名轮对质量检查员,1969年包头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后,先后干过检车员、车辆钳工等工作,他多次主动回绝进机关工作的安排,始终坚持从事一线岗位工作。48年来用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当一名好工人”的无悔誓言。  刘怀玉先后11次被评为呼和局优秀共产党员,被命名为全局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标杆,先后被评为铁道部劳动模
期刊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我们的耳畔仿佛又响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隆隆炮声。虽然十月革命的故乡已在26年前发生剧变,但人类社会仍在发生积极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凯歌前行。历史没有终结,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永存。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正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有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才有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共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