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提及阅读,往往联想到语文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学化”,数学阅读已经作为人所必备能力,如对成本、利润、产出、贷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股市走势等经济情况的理解都需要数学阅读。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外语、科技等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意义重大。
诘问:走出数学阅读的误区……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数学阅读的理解常常出现误区:
误区之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应该包括对数学信息、数学类读物的阅读,阅读这些读物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仅仅把数学阅读理解为阅读数学报刊、杂志或网络媒体,或者把数学阅读理解成数学教学后的欣赏、阅读拓展,简单地把数学阅读看成:“数学+阅读”,这是对数学阅读狭隘的理解。数学阅读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课前的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误区之二:数学阅读=提问+自学;
数学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通过问题的生成、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的產生应来源于学生。不少教师误以为数学阅读就是教师布置自学导读题,让学生看书自学。这固然是数学阅读的一种方式,但数学语言高度抽象概括,教师如果以这种短线的问答式展开教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省略学生的体验,怎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丰富性,何谈发展学生的思维?[NextPage]
误区之三:数学阅读=课本+学生;
数学阅读强调用好教材,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益处,但如果过份强调课本的作用,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班级差异等诸方面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让学生围绕课本进行学习、操作、答疑、练习,把数学阅读看成一种程序性的操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所禁锢和束缚,反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践行:探索数学阅读的真谛……
数学阅读其实并不陌生,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原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突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可持性发展。数学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中激趣、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获得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会被遗忘,学生会在可持续发展上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成问题,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阅读中比较、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正话反话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把“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与“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进行比较。在学生认识钝角的知识时,把“钝角都大于90度。”与“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进行比较。学习圆的周长时,将“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帮助其理解之间的区别。
此外,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易混点”,设计“姐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经历过程,强化体验。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铁丝截去“米”和截去“”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教师出示:①一根铁丝长5米,截下去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铁丝长5米,截下,还剩多少米?如此,通过比较,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三、阅读中探究、发现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学生数学阅读还应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相融相伴。只有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发现,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研究身份证编码时,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进行阅读:
321202197801053015
321202198612022014
321202197412056013
321202198503062042
……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身份证号码的开始都有“321202”这些相同的数字,猜一猜这些相同的数字可能表示什么?②“19780105”、“19861202”等这些数字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在阅读中,引发猜想,讨论交流,探究发现身份证编号中的一些信息。
四、阅读中丰富、拓展
数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深数学学习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拓展性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研究《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向学生发布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信息:①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据调查,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的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②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不砍伐自己的国土树木做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不足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③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等洋快餐正在席卷中国,南京去年快餐营业额中洋快餐是中式快餐的220%。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意义以及读了这些信息有何感想。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抽象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再如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阅读1小时=60分钟的好处,以此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诘问:走出数学阅读的误区……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数学阅读的理解常常出现误区:
误区之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应该包括对数学信息、数学类读物的阅读,阅读这些读物是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仅仅把数学阅读理解为阅读数学报刊、杂志或网络媒体,或者把数学阅读理解成数学教学后的欣赏、阅读拓展,简单地把数学阅读看成:“数学+阅读”,这是对数学阅读狭隘的理解。数学阅读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课前的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误区之二:数学阅读=提问+自学;
数学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通过问题的生成、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的產生应来源于学生。不少教师误以为数学阅读就是教师布置自学导读题,让学生看书自学。这固然是数学阅读的一种方式,但数学语言高度抽象概括,教师如果以这种短线的问答式展开教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探究、发现,省略学生的体验,怎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丰富性,何谈发展学生的思维?[NextPage]
误区之三:数学阅读=课本+学生;
数学阅读强调用好教材,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益处,但如果过份强调课本的作用,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班级差异等诸方面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让学生围绕课本进行学习、操作、答疑、练习,把数学阅读看成一种程序性的操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所禁锢和束缚,反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践行:探索数学阅读的真谛……
数学阅读其实并不陌生,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原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突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可持性发展。数学阅读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中激趣、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丢失了学习的兴趣,获得的知识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会被遗忘,学生会在可持续发展上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成问题,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比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教师出示: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关于“比”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通过阅读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和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以问题引路,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阅读中比较、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正话反话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把“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与“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进行比较。在学生认识钝角的知识时,把“钝角都大于90度。”与“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进行比较。学习圆的周长时,将“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帮助其理解之间的区别。
此外,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易混点”,设计“姐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经历过程,强化体验。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铁丝截去“米”和截去“”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教师出示:①一根铁丝长5米,截下去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铁丝长5米,截下,还剩多少米?如此,通过比较,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三、阅读中探究、发现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学生数学阅读还应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相融相伴。只有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发现,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研究身份证编码时,教师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进行阅读:
321202197801053015
321202198612022014
321202197412056013
321202198503062042
……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身份证号码的开始都有“321202”这些相同的数字,猜一猜这些相同的数字可能表示什么?②“19780105”、“19861202”等这些数字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能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在阅读中,引发猜想,讨论交流,探究发现身份证编号中的一些信息。
四、阅读中丰富、拓展
数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深数学学习的体验,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拓展性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研究《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向学生发布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信息:①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据调查,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的人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②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不砍伐自己的国土树木做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不足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③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等洋快餐正在席卷中国,南京去年快餐营业额中洋快餐是中式快餐的220%。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信息中百分数的意义以及读了这些信息有何感想。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逐步抽象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再如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阅读1小时=60分钟的好处,以此来拓宽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