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的孩童观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b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视点是文艺创作活动的重要叙事元素,也是影像系统中易被忽视却尤为关键的概念,视点的选择,在决定故事叙事角度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整体氛围营造与观众的情绪感知。本文将选取某些通过展示个体回忆来折射大时代的格局的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在这些电影中,创作者选取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对历史有所参与却不曾深切体悟的孩童,对回忆或伤痛进行着童稚的铺陈与回望,从而同成人的思考与体悟产生对比。其所运用儿童视角的原因及美学特征和深刻的艺术思想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儿童视点 叙事角度 时代 历史
  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创作领域,对叙事视点的选取和决定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情绪渲染以及受众的接受体验上都能产生直接且不容忽视的影响。在非儿童电影中运用儿童视角叙事,是相对于成人视角来说特殊的一种观察角度。很多电影创作者在表现特殊时代与历史下的个体小人物抑或社会风貌群像时,选择以一种童稚的眼光进入,带领成人观众深度感知与体察,使观众回归到假想式的空白中,这种视角选取下构成的影像系统,有着它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
  “视角”也可称为“视点”,关于视点的定义,历来有不少电影理论学者做过不同解读,虽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整体含义不尽相同。法国学者雅克·奥蒙和米歇尔·马利在《当代电影分析》中提出“视点的定义就是我们在观看事物时的所在位置,更广义的说,也是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叙事电影中的视点多指定、分配给某一个人,他可能是叙事中的人物,也可能是特意指定的整体叙事机制。”①简单来讲,视点即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与位置,选择以何处方式感知艺术作品,会对接受者产生全然不同的情感体验,甚至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会影响他们的是非判断。
  “儿童视点”,顾名思义,则是创作者将叙事的视觉中心转移到了影片中的儿童角色身上,而对于“儿童”的范围界定,他们通常指年龄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从心理年龄上说,是指其在情感和思維方面还未成熟的年龄阶段。②电影创作中的儿童视角,则是借由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呈现、讲述周遭环境的发展与变故,并适时的有一定儿童本真性情的情感抒发。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带有专属于儿童的鲜明特征与情绪氛围,在电影创作中,儿童视点被应用于影像系统的各个叙事层面,它可以是画面内的一双眼睛,带领观众代入孩童的视点角度观察事物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叠加存在于画面外的讲述工具——以第一人称式的旁白,讲述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经历、奇闻等。
  值得注意的是,视点与视点镜头,是范围不同的两个概念。在绝大多数选取片中人物视点进行观察与叙事的影片中,几乎没有哪一部是完全依照某一人物的纯粹视点镜头贯穿始终的,它意味着片中所有镜头都与聚焦者发起的“看”的行为有关,带来的是某种对于常规观影方式的实验性颠覆。所以,这里所说的采用了“儿童视点”的电影,只是指作为观察者或叙述人的儿童在对整个故事进行感知时所处的角度与位置,在这里,视点绝不仅仅意味着“看”的动作所行成的影片本身。
  二
  1.简易读解与深度体察
  儿童视角影片的聚焦者与叙述人虽然皆为儿童,但其实质上是为成人观众所拍摄的。其中有想当数量的作品聚焦于复杂的历史时空,试图通过孩童的感知使观众对所描述的时代形成一个感性认知与体察。以香港电影《岁月神偷》(罗启锐)为例,该片通过孩童视角由一个普通家庭入手,向观众展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复杂的香港社会图景,彼时的香港处于一个非常态的黑暗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香港民众一面要忍受港英政府的压制,一面又受到内地运动的波及,更要面对不时登陆的台风暴雨。英国政府“华人制华”,警察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大肆收黑钱,③普通小市民在社会旋涡中艰难的想要谋得生存的权利…所有黑暗的交集,全都汇聚于男孩罗进二天真懵懂的观察中。单纯从叙事层面上来讲,以孩童入手把复杂的故事本身还原成建立在儿童理解范畴之上的简易讲述,通过视觉表层社会现象的汇集给观众形成宏观的形象化认知,观众在对聚焦者的视点进行代入的过程中,对其时香港社会的真实样态产生了较为深刻的感知,也能体察出有别于孩童的内心感受。
  2.全新的观看与感知角度
  儿童视角除了能为观众还原一种纯粹的读解空间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为成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非常规的观看与感知角度。它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的成人视角,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成年人的眼光虽然不乏天真纯洁,或者充满疑惑幻想,但成年人丰富的情感经历和思想经历,责任和义务,已将纯洁的光彩复杂化,理性化。儿童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成年后的人深知那个时候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毫无功利的。可是当人们踏入社会,当初的那份天真无邪早已荡然无存,有一部分人就会变的势利、麻木和冷酷无情。当他们在观赏儿童视角建构的影片时,会产生一种自然的代入感,可以使他们暂时忘记名利与浮华,听到自己内心的原始声音。
  其次,儿童也有着属于他们年龄层的丰富感性世界与独特的审美角度。在成人的影像中,儿童是作为一种旁观者的存在。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虽然有限,但“旁观者。”他们往往能对褪去了成人世界种种复杂因素的事件本身做出单纯的观察与回应。《城南旧事》中“小桂子”的妈妈秀贞因为恋人被抓走、孩子被抛弃,遭受巨大打击后精神恍惚,成了“疯子”,邻里歧视她,对她避之不及,主人公英子的家人甚至严禁她与秀贞接触。但在英子眼中,秀贞只是一位普通,亲切的,思念孩子的母亲。当她在家人的严厉告诫后依然与秀贞亲近时,甚而能十分直白说出“我喜欢你”这样真挚纯粹的语言。在儿童的世界里,所有大人赋予的偏见标签都是次要的、可舍弃的,真正珍贵的是人与人之间充满诚意的相处与沟通。当儿童视角在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观赏角度的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的反思意识。
  3.情感上的落差与反衬
  前文提到,由于认知水平与人生经历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虽然成人与儿童在共同观察一件事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触。这种差异的形成在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影片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具体的呈现,有时还会通过这种年龄层的对比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落差与反衬,它带给观众的观影感受是虽处旁观但依然能真切体察到的。   第88届奥斯卡提名作品《房间》讲述了女孩乔伊被拐骗强奸,后生下儿子杰克,与儿子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空间中艰难度日的故事。影片中的母亲乔伊,为了使儿子不受黑暗环境的影响健康长大,竭尽所能编织谎言,为儿子杰克创造了一个对他而言安全而开心的成长空间。“早上好,台灯、盆栽、蛋蛋蛇、毯子、衣柜、电视、水槽、马桶、大家....”观众看到的是黑暗的现实、逼仄的空间,而在杰克眼中,每一个物件都有生命,都值得被倾注热情与关心,甚至一只人人喊打的老鼠,都成为杰克怜惜的对象,杰克虽与母亲居住于同一生存环境,但两者之间造成的巨大落差让人揪心与难过。影片中大量的镜头就是从杰克的童真视角展开叙述的,借助孩童纯真无痕的独白和视角传递了救赎、沟通与成长等人生的终极命题。影片结尾,当逃离后的二人再回到那间生活了数年的阴暗小屋,儿子杰克依然真诚的与每一个物品道别,作为一个孩子,杰克如此温柔、善意的面对着曾经的困境,与作为成人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能令观众透过这种落差,读解到一种情感慰藉与人性的关怀。
  三
  1.视点镜头较多
  一部电影的视点是由多种不同的镜头视点变换组合而成,“‘视点镜头’是指这样的镜头,它表现了主体的观看过程和观看到的景象,可以是一个静止的镜头、一个具有连续时间流程的动镜头、一组剪接在一起具有视线联系的镜头。”④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全篇的聚焦者与注视着。影片开头,小英子在胡同口转悠,看到两匹骆驼停在家门口嚼草,骆驼嘴的特写就是小英子低视角的主观镜头。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样子则奠定了影片的儿童视点,英子那双明亮清澈、纯真无邪的大眼睛,引领着观众去观察世界。妞儿与疯女人的故事,英子与小偷的故事,英子与宋妈的故事以及英子与爸爸死别,均由小英子的视点展现,几个故事均统一在英子的目光之中。《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用小男孩水生的视点展开叙事,观众看到的也基本是水生所见。如六叔被杀的段落,水生听到楼下的嘈杂声,匆匆起床下楼,走廊上几条血迹往浴室伸展,摄影机模拟水生的视点从走廊向前运动,画外是水生恐惧的喘息声。这一纯主观镜头用来表现人物的亲历感;《铁皮鼓》中,奥斯卡出生时,影片通过特技摄影表现他的视点:助产士把他双脚拎起,于是他看到了颠倒了的一切,外祖母、父母亲、表舅都倒着注视着他。多数镜头基本从膝盖高度拍摄画面,表现一个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
  2.注重儿童特点的表现
  儿童视点影片不只在拍摄手法、影像表现等技术层面上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而且在儿童的语言、思维方式等心理活动上也突出儿童的特征,以此营造整部影片的叙述语调和情感价值取向。儿童天真、好奇的特征形象的通过影像展示出来。《城南旧事》中小英子问爸爸:“骆驼为什么挂个铃铛?”爸爸回答:“赶狼呗。”小英子说:“骆驼走远道,闷得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熱闹。”小英子到花园捡皮球,看到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她脱口就问“你是来拉屎的吧?”她问父亲:“贼干吗要偷东西呢?”她问宋妈:“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这都是孩子童稚的心理表现。《杂嘴子》中古堡吵架的段落,“杂嘴子”把别人的东西拿走,让人管他叫“爷”,是很孩子气的表现。《铁皮鼓》虽然通过奥斯卡的眼睛来反思沉重的德国历史,但影片并没有丢失奥斯卡的童真和孩子气,他的任性和天真也得到充分展现。
  3.散文化风格特征
  散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文学体裁,以记叙和抒情为主。和它的名字一样,散文是有着松散的结构,不在乎音韵和排比,表达方式自由零散,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的一种文体。延伸到影像艺术中,即是指较之于寻常的剧情片,散文风格整体并无完整明确的叙事结构,不论是画面还是情节本身的衔接上,都是一种相对零散的结构。儿童视角影片的散文化风格,与聚焦者本人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是分不开的。
  儿童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对世界的感悟是感性和幼稚的。儿童无法接受和理解成人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冲突和矛盾纠葛,所以就无法对客观现实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理解。因此在儿童叙事视角下建构的文本中,不可能存跌巧起伏、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安排。为了表现儿童的简单和纯真,作者必须要淡化故事的情节,去掉那些刻意的情节设置。同时,儿童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眼里看到的只能是引起他们兴趣的细节和片段,不会有成人宏观的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能力,进而他们也就无法承担起搭建严谨的叙事结构的任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视角下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呈现出情节的淡化和散文化的特征。那些在成人叙事视角下通常会表现出来的戏剧张力,在儿童视角里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么的是诗意的叙事和平缓的情节。
  儿童视角较之于更为普遍被采用的成人视角、全知视角来说,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上是新颖而独特,它唤起了人们的幼年记忆与感知能力,构筑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角度,从而以一种特殊的对话形式引起一种情感的激荡抑或严肃的反思。除此以外,如何在成人与儿童间获得合理平衡,将成人的思考与情感灌注与孩童的理解与表达方式,从电影创作层面也对拍摄者构成了挑战。
  注释:
  ①雅克·奥蒙,等.吴佩慈,译.当代电影分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40.
  ②何卫青.小说儿童——1980—2000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9.
  ③李定通.以儿童视角传递苦难中的温情——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J].名作欣赏,2014(11):15-17.
  ④林黎胜.“视点镜头”——电影叙事的立足点[J].电影艺术,2002(2):22-27.
  参考文献:
  [1]陈吉德.影视编剧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2]江蓝生.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托管作为一种新兴教育行业已在全国各地盛行,年轻的家长因此可以更好地工作,莘莘学子也多了一条就业渠道。“托管”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于小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负向功能。只有不断更新托管机构的教育理念,完善托管机构的运作机制,提高托管教师素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建立个性化的托管体系,加强托管机构与家庭的合作交流,才能除弊存利,促进素质教育发
摘 要: 学校德育工作重说教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重灌输轻主体能动作用的倾向,使学生对说教式的认知性德育产生逆反心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要求我们探索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模式。经过努力开拓出学校“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提升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创新 实践 体验 活动 道德教育  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重说教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重灌输轻主体能动作用的问题
摘 要: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深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本文在职业化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能力与素质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现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问题,提出了辅导员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学历培养模式、培训培养模式,以及辅导员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业化 辅导员 素质 能力 培养 保障  2004年中共中央
摘 要: 短篇小说《雨中猫》中人物间微妙的关系通过简练的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凸显了海明威一贯的写作特点——冰山理论。本文将以《雨中猫》中的妻子形象为切入点,剖析小说中妻子对三种不同人群的渴望。妻子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却是极其冷漠的;妻子渴望得到女仆的支持,而女仆根本无法理解她的想法;妻子渴望解救雨中猫,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无法改变雨中猫的命运,暗示妻子对于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
摘 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和中国90年代的先锋女作家陈染于1996年发表的小说《私人生活》这两部作品在都致力于在各自的文化语境里描绘女性的生存空间,他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虽在外部条件上完全不同,但在精神层面存在可比性。政治背景成为女主人公在压迫下成长的舞台;“反抗”成为女性成长的重要行为特征。女同性恋情愫除了有女性反抗传统男权社会婚恋观的意义,更具有“镜子”的作用,照出的是一种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鲁迅日记和《申报》电影专刊,对鲁迅三十年代的观影情况进行回顾,从中发现鲁迅的观影类型多为纪录片、动物片和历史片,他的择片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  关键词: 鲁迅日记 《申报》电影专刊 观影取向  据鲁迅日记可知,他从1927年10月7日看第一部电影,到1936年10月10日看最后一部电影,十年间共观影一百四十余部,约占其观影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可以说,在
摘要:《大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经典。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其立教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修己达人之实践路径。其立意之高,实践之要,皆由近而远,有卑而高,下学上达,切实紧要,为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学习之宝贵资源。  关键词:《大学》 高校德育教育 教育启示  现代中国大学自清末才效法西方始建,京师大学堂、武汉自强学堂、天津北洋西
摘 要: 利用“网络智能采集系统/RYC-SA-POMAS-S”采集互联网上标题中含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文本,运用PYTHON语言的大数据自然语言分析软件分析采集回来的网络文本,结果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为五个传播维度,每个传播维度均有其独特特征,同时每个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现象。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传播维度 网络文本  习
摘 要: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意义。本文就閱读《史记》中所疑惑之处作了一些分析与研究:其一,庞涓是如《史记》中所载自刭而死,还是死于桂陵之战,或是有其它原因;其二,陈豨谋反的时间;其三,“离石”和“硰石”、“信都”和“新都”孰更为妥当。  关键词: 《史记》 疑误 校勘  一、庞涓自刭之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写庞涓为兵败自刭:“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摘 要: 苏南苏北高职生因地域、经济等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从而引发高职阶段的文化适应问题。本文从“人际交往”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苏南苏北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表现,并通过差异背后的成因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文化适应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 人际交往 苏南 苏北 文化差异  “苏南”和“苏北”,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江苏省南北地区的统称,因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水平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