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石刻,竟与惊人的天象感应;金山脚下出土了两件稀世珍宝……地域广袤的新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惊天石刻
清季大才子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八中记载了两方古碑,颇为引人注意。
纪晓岚笔下两方古碑中的一块叫《平高昌碑》,亦名《唐碑》、《天山碑》或《姜行本纪功碑》。它刻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清代守将用砖石将其砌死,不让人来读,说是读了它风雪就会立刻来到,多次试验都很灵验。时人判断这是因为山有山神,木石有精怪,显示怪异以求取祭品。
碑原位于巴里坤松树塘附近,清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运至天山。1931年,天山庙被马仲英所部焚毁,石碑即弃于荒野。民国36年哈密专员李朗星将此碑运往老城中山堂,镶嵌在墙壁上。
该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石质粗糙,碑高193厘米,上宽56厘米,下宽70厘米,厚29厘米,碑书隶体,碑额字五行,为“大唐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勒石纪功文”,因碑刻年代久远,石面多有风化,字迹不太容易辨识。碑中记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王麴文泰背信弃义,脱离唐朝管辖,自立为高昌麴氏王朝,并与唐为敌,致使交通阻断,过往使者被扣。唐太宗李世民即命大军讨伐高昌。碑中所述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其部先出伊州,行至今巴里坤松树塘附近屯集粮草、置办军马,利用山中树木制作战车、兵器、抛石机等攻城器具,有力地配合了前方作战部队,夺得了平定高昌的胜利。
该纪功碑虽历经千年岁月,几经辗转,碑体保存仍较完整,所存碑文也较长,书法更是古朴凝炼。最为动人的是碑文为一篇上好的纪事散文,文笔雄奇有力,浩气冲天。文中将分裂者的狼子野心,维护统一者的凛然义举,以及金戈铁马的古西域征战风云,描绘生动无遗。
在纪晓岚笔记中的另一块碑叫《破呼衍王碑》,在城西边十里的湖泊上,它可以随便让人们拓取摹印。但据说湖中有“冷龙”生活其中,所以在城中不得鸣放声音很大的夜炮,放夜炮则惊动冷龙,天必定会奇寒无比。为什么会这样呢?纪晓岚深感此事不可用常理来推求。据传说,《破呼衍王碑》立于此湖畔,是为了镇服湖怪发威,影响天降风雪,因而此碑又称《镇海碑》,寓有惊天镇海之意。
该碑除《镇海碑》名外,亦称《裴岑纪功碑》。它刻于东汉永和二年八月(公元137年)。碑原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台村。清雍正七年,宁远将军岳钟琪进驻巴里坤。一天,他行至此村,意外发现该碑,仔细辨识碑文,惊奇地发现此为东汉敦煌太守裴岑大破匈奴呼衍王之后的纪念碑,便将石碑迁往将军府,后又移至巴里坤汉城北门外的关帝庙西阶下筑亭精心加以保护。
全碑为一不平整的条石,已断裂,碑高142厘米,宽59.4厘米,镌刻汉隶6行,每行10字,尚清晰可辨。碑文字迹精美,书法流畅,故发现以来,拓本流传甚广,驰誉于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该碑拓片传至内地,引起史学界注目,因其碑文记道:“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但此役在《后汉书》中却未见记载。
由此观之,《破呼衍王碑》不仅被赋予了影响天地的特殊意义,而碑文本身就是书坛一件瑰宝,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国之正史中缺失的重要史实,可以说整块碑就是一件惊天惊世之宝。
青格里之珍
在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文化馆,秘藏着两件镇馆之宝:一件为神幻动物带角带翼形格里芬,一件为拧身回眸式金虎,它们极具装饰性、实用性。
两枚金饰件大小虽均不足10厘米,为衣服缝缀装饰之物,但却精美异常。两者均系模压捶揲而成,背面内凹。其中神兽头带角而身上有飞翼,通体有四瓣纹和圆形纹装饰。神兽体态优美,呈奔腾状,前身筋肉强健而后身轻盈,飞翼高翘而尾巴高扬,在高速运动中颈部鬃毛亦飘动而起,整体看来一派富丽堂皇的瑞兽景象。毫无疑问,这是一匹神幻世界动感强烈的神兽,是用艺术手法着重表现神兽天然特征的金属浮雕品,表现的是神兽急速奔驰瞬间的体态。
青河虽位于金山东端一隅,但这两件出土文物却突显了塞人高超的黄金艺术。众所周知,神幻野兽题材首先出现于近东和中东艺术中,那里的神兽造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产生了,所以这些形象的“斯基泰一塞人”派生物起源于近东的艺术原形。
有翼动物形象并不发端于塞人文化,但在前亚流行很广,尤其是在伊朗阿契门尼德王朝时,被人格化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伊朗人常把它和太阳神密特拉联系在一起,它被塑造成太阳圆盘中带翅翼的人。塞人大概借用了阿胡拉马兹达的羽翼形象而把自己的太阳神塑造成有山羊角和有翼马的形象。在这种多形态的塞人神中融合了太阳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民族图腾的特点。
有角有翼格里芬的形象在伊塞克武士头冠的前部分饰有此图案,它体现了塞人宗教观念的许多特征,即象征了太阳神和民族图腾形象的融合,同时它具有双重的含义:是太阳神的象征和帝王的标志。
回眸金虎为一拧着前半身,扬起前爪,怒目圆睁、狰狞龇牙的猛虎形象,相伴上下的似为圣树枝条。整体表现了野兽的狂暴和强壮。此动物形象颇具动感,不仅身体造型独特,脸部刻画亦极富表情;而且运用技巧,使颈部、腿部肌肉重点显示出来,肋骨处饰以圆点具有装点效果。
拧身回眸的动物形象遍及整个欧亚艺术,特别是许多有类似形象的器物在发掘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时也有发现,其中除虎外,还有拧身回眸、转体的盘羊、兔、驼鹿和狼等。
金身格里芬及回眸金虎究竟具体是什么年代的文化遗物呢?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很少有人了解它们所出墓葬及出土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对比方式来作一推断。
1969~1970年,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在位于阿拉木图城东50千米的伊塞克墓中出土金器共165件,其中不乏飞翼格里芬及拧身回眸式金虎纹金器及具有相同图案的其他文物。此处墓地规模由45座大型土冢组成,从北向南绵延了千米,被人称为皇陵。在这里出土的“着金衣之人”成为哈萨克斯坦科学院考古博物馆的永久性藏品,曾在莱比锡、开罗和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过。
在伊塞克古墓的考古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如此巨大的文物综合体中,动物形象表现得特别细致,兽形母体构图中没有一个动物袭击和格斗的场面,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偶然现象,伊塞克的野兽形艺术表现为仅仅是单个的动物形象。
根据人们的研究,伊塞克古墓被定为公元前5世纪,而根据葬俗、体质人类学及服饰浮雕碑等研究发现,伊塞克古墓的真正主人应为谢米列契的提格拉豪达塞克人。
在塞人的金器中通常出现一些动物的部分身体,如爪或头,或者蜷缩的姿态,这极可能是寓意塞人想要控制或抽取它们的特殊力量。动物崇拜并不是人类向飞禽走兽的低头膜拜,而是人力图通过巫力的作用,产生人与动物一体感的效果,进而感应动物的各种功能和能力,增强人的实力。亚欧草原的游牧工匠们制作了大量可以缝缀在衣服和马具上的动物纹饰件,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金饰件。他们在兵器上雕刻狮、虎、豹、熊、鹰等动物图案,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兵器,其更深刻的用意在于使携带兵器者感应兵器上的动物超人的各种能力,以壮大自己,战胜敌人。
回头来看,青河飞翼格里芬和回眸金虎含有太多太多的意义,它们身上也许至今还留存着2500年前征战于青河的塞人将士的气息和灵魂。它们凝聚了太多太多的期盼与希冀,也代表着太多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惊天石刻
清季大才子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八中记载了两方古碑,颇为引人注意。
纪晓岚笔下两方古碑中的一块叫《平高昌碑》,亦名《唐碑》、《天山碑》或《姜行本纪功碑》。它刻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清代守将用砖石将其砌死,不让人来读,说是读了它风雪就会立刻来到,多次试验都很灵验。时人判断这是因为山有山神,木石有精怪,显示怪异以求取祭品。
碑原位于巴里坤松树塘附近,清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运至天山。1931年,天山庙被马仲英所部焚毁,石碑即弃于荒野。民国36年哈密专员李朗星将此碑运往老城中山堂,镶嵌在墙壁上。
该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石质粗糙,碑高193厘米,上宽56厘米,下宽70厘米,厚29厘米,碑书隶体,碑额字五行,为“大唐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勒石纪功文”,因碑刻年代久远,石面多有风化,字迹不太容易辨识。碑中记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王麴文泰背信弃义,脱离唐朝管辖,自立为高昌麴氏王朝,并与唐为敌,致使交通阻断,过往使者被扣。唐太宗李世民即命大军讨伐高昌。碑中所述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其部先出伊州,行至今巴里坤松树塘附近屯集粮草、置办军马,利用山中树木制作战车、兵器、抛石机等攻城器具,有力地配合了前方作战部队,夺得了平定高昌的胜利。
该纪功碑虽历经千年岁月,几经辗转,碑体保存仍较完整,所存碑文也较长,书法更是古朴凝炼。最为动人的是碑文为一篇上好的纪事散文,文笔雄奇有力,浩气冲天。文中将分裂者的狼子野心,维护统一者的凛然义举,以及金戈铁马的古西域征战风云,描绘生动无遗。
在纪晓岚笔记中的另一块碑叫《破呼衍王碑》,在城西边十里的湖泊上,它可以随便让人们拓取摹印。但据说湖中有“冷龙”生活其中,所以在城中不得鸣放声音很大的夜炮,放夜炮则惊动冷龙,天必定会奇寒无比。为什么会这样呢?纪晓岚深感此事不可用常理来推求。据传说,《破呼衍王碑》立于此湖畔,是为了镇服湖怪发威,影响天降风雪,因而此碑又称《镇海碑》,寓有惊天镇海之意。
该碑除《镇海碑》名外,亦称《裴岑纪功碑》。它刻于东汉永和二年八月(公元137年)。碑原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台村。清雍正七年,宁远将军岳钟琪进驻巴里坤。一天,他行至此村,意外发现该碑,仔细辨识碑文,惊奇地发现此为东汉敦煌太守裴岑大破匈奴呼衍王之后的纪念碑,便将石碑迁往将军府,后又移至巴里坤汉城北门外的关帝庙西阶下筑亭精心加以保护。
全碑为一不平整的条石,已断裂,碑高142厘米,宽59.4厘米,镌刻汉隶6行,每行10字,尚清晰可辨。碑文字迹精美,书法流畅,故发现以来,拓本流传甚广,驰誉于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该碑拓片传至内地,引起史学界注目,因其碑文记道:“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但此役在《后汉书》中却未见记载。
由此观之,《破呼衍王碑》不仅被赋予了影响天地的特殊意义,而碑文本身就是书坛一件瑰宝,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国之正史中缺失的重要史实,可以说整块碑就是一件惊天惊世之宝。
青格里之珍
在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文化馆,秘藏着两件镇馆之宝:一件为神幻动物带角带翼形格里芬,一件为拧身回眸式金虎,它们极具装饰性、实用性。
两枚金饰件大小虽均不足10厘米,为衣服缝缀装饰之物,但却精美异常。两者均系模压捶揲而成,背面内凹。其中神兽头带角而身上有飞翼,通体有四瓣纹和圆形纹装饰。神兽体态优美,呈奔腾状,前身筋肉强健而后身轻盈,飞翼高翘而尾巴高扬,在高速运动中颈部鬃毛亦飘动而起,整体看来一派富丽堂皇的瑞兽景象。毫无疑问,这是一匹神幻世界动感强烈的神兽,是用艺术手法着重表现神兽天然特征的金属浮雕品,表现的是神兽急速奔驰瞬间的体态。
青河虽位于金山东端一隅,但这两件出土文物却突显了塞人高超的黄金艺术。众所周知,神幻野兽题材首先出现于近东和中东艺术中,那里的神兽造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产生了,所以这些形象的“斯基泰一塞人”派生物起源于近东的艺术原形。
有翼动物形象并不发端于塞人文化,但在前亚流行很广,尤其是在伊朗阿契门尼德王朝时,被人格化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伊朗人常把它和太阳神密特拉联系在一起,它被塑造成太阳圆盘中带翅翼的人。塞人大概借用了阿胡拉马兹达的羽翼形象而把自己的太阳神塑造成有山羊角和有翼马的形象。在这种多形态的塞人神中融合了太阳神、阿胡拉马兹达和民族图腾的特点。
有角有翼格里芬的形象在伊塞克武士头冠的前部分饰有此图案,它体现了塞人宗教观念的许多特征,即象征了太阳神和民族图腾形象的融合,同时它具有双重的含义:是太阳神的象征和帝王的标志。
回眸金虎为一拧着前半身,扬起前爪,怒目圆睁、狰狞龇牙的猛虎形象,相伴上下的似为圣树枝条。整体表现了野兽的狂暴和强壮。此动物形象颇具动感,不仅身体造型独特,脸部刻画亦极富表情;而且运用技巧,使颈部、腿部肌肉重点显示出来,肋骨处饰以圆点具有装点效果。
拧身回眸的动物形象遍及整个欧亚艺术,特别是许多有类似形象的器物在发掘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时也有发现,其中除虎外,还有拧身回眸、转体的盘羊、兔、驼鹿和狼等。
金身格里芬及回眸金虎究竟具体是什么年代的文化遗物呢?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很少有人了解它们所出墓葬及出土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对比方式来作一推断。
1969~1970年,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在位于阿拉木图城东50千米的伊塞克墓中出土金器共165件,其中不乏飞翼格里芬及拧身回眸式金虎纹金器及具有相同图案的其他文物。此处墓地规模由45座大型土冢组成,从北向南绵延了千米,被人称为皇陵。在这里出土的“着金衣之人”成为哈萨克斯坦科学院考古博物馆的永久性藏品,曾在莱比锡、开罗和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过。
在伊塞克古墓的考古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如此巨大的文物综合体中,动物形象表现得特别细致,兽形母体构图中没有一个动物袭击和格斗的场面,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偶然现象,伊塞克的野兽形艺术表现为仅仅是单个的动物形象。
根据人们的研究,伊塞克古墓被定为公元前5世纪,而根据葬俗、体质人类学及服饰浮雕碑等研究发现,伊塞克古墓的真正主人应为谢米列契的提格拉豪达塞克人。
在塞人的金器中通常出现一些动物的部分身体,如爪或头,或者蜷缩的姿态,这极可能是寓意塞人想要控制或抽取它们的特殊力量。动物崇拜并不是人类向飞禽走兽的低头膜拜,而是人力图通过巫力的作用,产生人与动物一体感的效果,进而感应动物的各种功能和能力,增强人的实力。亚欧草原的游牧工匠们制作了大量可以缝缀在衣服和马具上的动物纹饰件,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金饰件。他们在兵器上雕刻狮、虎、豹、熊、鹰等动物图案,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兵器,其更深刻的用意在于使携带兵器者感应兵器上的动物超人的各种能力,以壮大自己,战胜敌人。
回头来看,青河飞翼格里芬和回眸金虎含有太多太多的意义,它们身上也许至今还留存着2500年前征战于青河的塞人将士的气息和灵魂。它们凝聚了太多太多的期盼与希冀,也代表着太多太多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