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景观认同调查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课题组把参与了旅游发展的民族村寨作为调研对象,对旅游刚刚起步的彭家寨进行了民族景观认同调查。通过分析总结,概括出人们对民族村寨景观的五种认同观念,以此作为村寨后期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景观;认同;彭家寨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18-0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践,在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改善村寨环境、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高村民自身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反贫困等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难[1]41,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当前,很多民族特色村寨把旅游业作为自身的主导产业,大量游客和商家的进入使文化商品化,民族景观建设掺杂进诸多因素,村寨景区建设良莠不齐,人们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景观建设认同也是褒贬不一。
  在此背景下,笔者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分别选取了不同少数民族、旅游发展阶段也不同的三个典型村寨进行民族景观认同调查。本文即为笔者对居民村寨旅游刚刚起步的彭家寨进行实地调研的成果。
  一、民族景观认同的内涵
  (一)民族景观
  本调查研究中的民族景观首先是指参与了旅游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具体而言,民族景观主要指少数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先后呈现出的村寨景象,包括民族村寨的物质实体、空间布局以及村寨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等。从物质性上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两大类。物质景观指自然环境、建筑及设施、道路、节点、标志物等,非物质景观主要指人的行为活动和民风民俗,包括民族饮食、服装、音乐、舞蹈、习俗、节庆、传统的生产活动等。
  从成因来看,民族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大多居于山区,倚靠山林而建,寨前有江河或溪水环绕。山形水系及植被等自然环境是村寨形象呈现的原始背景,即村寨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建筑为主,道路、桥梁、广场、廊亭等分布于村寨户外空间。民族建筑因功能不同又有民居、宗庙建筑、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刘沛林等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一文中将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分为民居特征、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布局形態等5个层面[2]。其中,图腾标志多依附于建筑、服饰,或以景观小品等形式立于空间节点之中。环境因子主要指的就是植被、山地、水体等自然景观。布局形态囊括了村寨中的所有景观,主要考察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分布情况。
  由此,本调查研究的民族景观既包括村寨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中又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景观呈现形式;在本次研究的民族景观对象中人是最为生动的要素之一。
  (二)民族景观认同
  景观是形成地方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3]。景观具有自身的构成属性,也具有社会、文化甚至经济意义。杨立国等人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以侗族村寨为例》一文中将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分为感知和认同两个维度。其中,景观的认同维度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向认同三个方面[4]。笔者认为景观认同可以看作是在感知环境要素的基本形态、位置特征的基础上对景观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情感体验。认知认同与景观空间、造型的震撼力及代表性意义相关,也与景观的使用功能相关;情感认同与景观对人的情绪及心理影响相关,意向认同与人的参与意愿相关。在这里,认知认同除了与景观的视觉效果即形式相联系,也应包括景观的功能作用。景观在民族村寨中不仅是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载了与人活动相关的重要的使用功能。如果将“功能认同”单独列为一项,笔者认为也可。民族景观认同直接影响到游客与旅游地、居民与地方、游客与居民等多方面的关系,继而影响到村寨的发展。
  二、彭家寨民族景观认同调查
  (一)彭家寨民族景观概况
  彭家寨坐落在恩施州武陵山区北麓,地处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该村由一条老街和沿龙潭河的8个土家族、苗族山寨组成,占地面积861.92公顷。彭家寨占地面积为3.5公顷,历史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居民共45户近300人,均系土家族。村寨由48栋单吊脚楼有机组成,寨中有200多年历史的土家族吊脚楼,因其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家寨是武陵山区土家人聚落的典型选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见图一)。作为武陵山区和土家族建筑的代表,彭家寨具有地方特色的吊脚楼民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原住民生存轨迹和本地认同的自然表达,也是地方发展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据调研组2017年7月及2018年5月的田野调查,实地的彭家寨景观与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料描述的面貌有很高的一致性。以下为笔者于2017年7月对彭家寨景观的所见所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彭家寨的整体布局:村寨依山而建,山脚地势的变化使吊脚楼群层叠错落,从寨外看建筑整体还是趋水平分布。寨前龙潭河奔流不息,河上架有40多米长的铁索桥将寨子与外界相连。植被繁茂的山体簇拥着整个村寨,绿植花卉及田地、农作物垂手可触,使整个村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天地一色。
  (2)建筑景观:吊脚楼群远看整体呈青色,近看木质的建筑立面及构件呈青棕色。建筑整体保持着以前的木质吊脚楼原貌,有些住户在吊脚楼端部仿建增加了厨房和卫生间,对吊脚楼外观影响较小。临近寨子的对岸有几栋现代建筑在2012年前彭家寨吊脚楼群还没有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已经建成,有待进行统一风格的打造[5]。   (3)公共设施景观:寨内道路、自来水以及寨口吊桥的整修建设让村寨更加整洁方便。隐藏在吊脚楼群中的彭家寨民俗文化陈列室、张良皋纪念馆、彭家寨古建筑群文物管理所以及10来家民宅农家乐给村寨带来了些许公共文化和生活的气息。寨中曾经易发山洪的小河沟现在修成了排水渠,添加了水泥护栏;始建于1859年的“凉亭桥”安静地置于水渠之上,连接着两边的村寨居民。
  (4)水体景观:寨内名叫“叉几沟”的小河流为了排洪现已基本渠化。平时寨中水渠中的水流不大,可以看见渠底的级差变化和灌木植被,水潺潺地流进寨前水量充沛的龙潭河。
  (5)植物景观:除了山体植被,寨中的植物景观有寨民自家宅旁种植的花卉及观赏盆栽、寨中道路两边旱地里的玉米及宣恩贡品白柚等。寨子里的小广场旁也有玉米及菜地,吊脚楼群前还分布有较广阔的田地。
  (6)非物质文化景观:彭家寨是歌舞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恩耍耍、土家八宝铜铃舞均发源于此。村民口中“玩灯”的道具平时都摆放在彭家寨民俗文化陈列室,逢游客较多或节庆,村寨的表演队会在平坝上表演。
  (7)村民的生活生产状态。彭家寨的年轻人多数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这些人家除了一家姓李,一户姓杨以外,其他都姓彭,在湖南有祠堂。李姓和杨姓人家也都与彭姓家族有亲戚关系[5]。村寨里有几户家里没人,在外务工,家里的房子都关着门。傍晚时分,一些村民会聚在平坝上聊天,娃娃们就在其间嬉闹。村民对我们的到来很欢迎,也乐于接受访谈和填写问卷。只是在家的老人偏多,有的不识字。很多村民都愿意让我们进去参观他们的房子,并客气地捡椅子让坐,言谈举止朴素随和,像自己家乡人一样亲切。调研发现一些村民家的堂屋正墙上都贴有毛主席的画像。问一村民,她笑着回答:毛主席伟大嘛!看得出來,画像是村民们自愿贴在家中正堂位置的,对毛主席充满了崇敬之情。彭家寨的生活节奏很慢,田野里间或有劳作的村民。整个寨子民风纯朴,关系和谐。特别是炊烟升起之时,从寨前吊桥望过去,感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就在眼前。
  (二)彭家寨民族景观的特征
  总体来看,彭家寨民族景观面貌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分析其特征。首先,从刘沛林等提出的五个层面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来看,彭家寨在民居特征、环境因子、布局形态等三个方面具有典型性,给人的景观印象完整深刻。具有百年历史的吊脚楼群与寨口吊桥、村寨所倚靠的观音山、寨前流淌的龙潭河一起构成了和谐的村寨景观。“自然生态”毋庸置疑。具体到民族文化符号展示的单个物质载体,在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两个景观基因层面就显得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彭家寨多年来少受外界打扰,目前还是一个完全的自然村落;二是其彭氏祖先相传是从湖南迁徙而来,在湖南有宗祠,村寨目前没有宗祠之类的传统公共建筑;三是因为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旅游发展和景观建设在彭家寨均还未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往往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得以强化和建设起来的。以上为基于五个层面景观基因的彭家寨物质景观特征。其次,从非物质文化景观来看,彭家寨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村寨自己组建的表演队伍。但由于留在村寨里的村民不多,游客也偏少,平日里缺少开展文化活动的氛围。最后,从“人”的角度来看,虽然村寨居民大多外出务工,但留在寨子里生活的人却都热情好客,怡然朴实。随着旅游发展观念的深入和村寨文明礼仪宣传的加强,村民的服务意识和现代观念也在逐渐加强。
  (三)不同人群对于彭家寨民族景观的认同情况分析
  彭家寨民族景观认同调查包括外围调研,即在宣恩县民宗局、县政协及镇政府等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和查阅资料。寨内调研以观察、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问卷包括居民和游客两大类。游客问卷共18题,包括被调查游客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及彭家寨印象等三大内容。居民问卷共38小题,包括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10小题)和围绕彭家寨建设、旅游方面(28小题)的两大内容。围绕彭家寨建设、旅游方面的内容备选答案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几个选项。其中,18道题的内容为村寨建设和发展旅游的积极影响,7道题为不良影响,3道题为中性表述。问卷中涉及居民情感认同的有3题,意向认同的有9题;涉及村寨景观认知认同的有6题。
  在彭家寨,除了对游客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外,课题组成员还重点访谈了彭家寨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木匠彭某、村民彭某等人;与其他村民进行了一般交谈。
  课题组在彭家寨的各项调查内容显示,村寨在民族景观认同方面呈现出较好的状态。通过各项因素综合分析,可以探究出相关缘由。
  1.游客的景观认同情况及分析
  问卷调查情况显示,游客对彭家寨的民族景观具有很高的认同度。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于游客群体的自身特征。俞孔坚认为“个体的文化背景制约着人们对景观中更深层含意的理解,并由此决定景观的意蕴美价值”[6]。目前到彭家寨旅游的游客大多对少数民族村寨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次数也多在3次以上。并且被调查的游客几乎都知道彭家寨是国家民委首批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这类游客群体自身对民族村寨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到村寨旅游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休闲度假和看热闹。彭家寨目前的景观环境使这些游客感受到彭家寨游有所值。二是彭家寨目前呈现给旅游者的面貌与相关媒体及文献上描述的“世外桃源”景象相当。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首次“发现”并向外推介了宣恩彭家寨古吊脚楼群,并曾以歌咏赞叹:“未了武陵今世缘,频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7]87。游客来到实地后,高度认可外界对彭家寨的宣传与其实地景观的一致性。据了解,彭家寨目前能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村落景观,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并能接待一定的游客量,也与一系列的保护和发展举措相关。彭家寨自身具有土家族典型聚落景观的优势,在被世人发现其保护价值后,先后被列为国家民委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彭家寨的道路、吊桥、饮用水等都得到了改善,村寨里的环境卫生变得干净宜人。政府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进行相关旅游事宜。村干部开会对村民进行旅游宣传,对村民讲要有礼貌,要尊重游客[5]。原本就很朴实的村民在接待游客的时候就显得更加热情,给游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村寨在进行环境建设的同时,古民居也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得到了很大的保护和一定的修缮。三是彭家寨目前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决定了村寨景观具有很高的原真性。彭家寨目前的旅游发展阶段还处在参与阶段,旅游才刚刚起步。2017年7月调研期间课题组成员居住在彭家寨村民家中,游客每人每晚住宿费40元,正餐每人30元,早餐每人10元。彭家寨的农家乐目前也只是属于好客为主赚钱为辅,收入不定。据了解,有村民盼望彭家寨的旅游发展已近30年,他们希望旅游发展起来能给家庭带来高的经济收入。彭家寨总体规划于2011年起前后修改了8次,于2017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8]。对于大多数只在彭家寨停留一天的游客来说,这里没有过多商业的干扰,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百年历史的吊脚楼群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即能给这类游客群体以自然美的享受和土家传统聚落文物价值的震撼。   2.居民的景观认同情况及分析
  总体来看,彭家寨居民对村寨的景观建设持较肯定的态度。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同一姓氏和长久居住于此的淳朴民风让村民在情感上对居住环境及熟人社会表示认可;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彭家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实干举措,给村寨景观带来了好的变化,使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环境的整洁和生活的便利。由此可以看作是村民对村寨景观功能提升的认同。如一位村民所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小路,灰尘大,到处都是鸡屎,现在路都修好了。民居虽还是老样子,但生活还是好多了,村民也更有礼貌了”[5]。三是旅游发展已给少部分开办农家乐的居民带来了实惠,也给其他居民带来了希望。村民感受到村寨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对此,他们有一种自豪感,明了保护民居的重要性,并保持一种积极参与村寨建设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对村寨景观有很高的意向认同。
  除了游客和居民,对相关村寨管理者的访谈也让我们了解到彭家寨景观建设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工作难度。他们认为彭家寨有自身的景观优势,有很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愿意为彭家寨的建设多做些工作。但目前彭家寨还是存在吊脚楼文物保护与居民生活发展之间的矛盾:“虽说作为国家级的建筑需要保护和修缮,但同时当地居民也要有现代化的生活,这一点是很矛盾的。就像(大家)对于旅游开发都是热衷的、高兴的,但开发时还是会有矛盾。”[8]
  三、彭家寨民族景观认同调查情况的认识
  由彭家寨不同人群在民族景观认同方面所呈现的状态,概括出人们对民族村寨景观的五种认同观念。
  (一)代表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实体景观给人印象深刻
  对于民族村寨的标志性或代表性景观,村寨的游客和居民都给予了较高的認同。这里的标志性景观主要是指有物质载体的固定物,如彭家寨的吊脚楼群和吊桥等。彭家寨吊脚楼群规模集中,依山坡而建,山体和建筑群对村寨呈环抱之势,景观空间的结构性很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彭家寨在入寨之前,站在寨子对面的公路上即能将村寨的整体布局尽揽眼中,通过吊桥进入村寨的方式更增添了时空感和神秘感。游客把这些建筑或构筑物作为村寨的民族特色景观来看待,首先给予了很高的认知认同。同时,对于吊脚楼群作为居住的功能也表示高度认可,表现出功能上的认同。对于有物质载体的民族标志性景观被保存下来或被恢复、展示于村寨,不管是景观群体还是单个载体,广大民众都具有很高的认同度。
  (二)民族景观的原真性和商品化仍然是难以分解的矛盾体,大众对彭家寨的“原汁原味”认同度很高
  游客对民族景观原真性的反应比居民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游客眼中的景观原真性主要反映在商业气息对民族村寨原生态的影响,还未上升到专家学者对于“原真性”的理解和界定的程度。在调查中,彭家寨民族景观的原真性没有受到游客质疑。其原因很明显,村寨旅游还未发展起来,生态景观还未受到旅游的冲击,古朴的吊脚楼群和淳朴的村寨居民宁静地居于这片“人间仙境”。
  (三)层次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是民族村寨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此游客给予了很高的认同度,而居民的反应不一
  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区,拥有自然的田园风光;村寨面朝龙潭河背靠观音山,绿色、自然是游客选择到此地旅游的初衷之一。居民对村寨环境的反应主要来自于旅游的影响,如彭家寨的居民认为旅游发展使村寨变得更整洁更干净了。对于身处的自然山水,居民更关心沟渠疏导山洪的安全性。
  (四)对外宣传的村寨形象与实地景观面貌的一致性,提高了彭家寨民族景观的认同度
  对于村寨景观是否与来之前的期望相符,彭家寨的游客普遍反映与之前的期望基本相符,并都表示可能的话还会选择重游彭家寨。究其原因,与外界的客观宣传有很大关系。就彭家寨而言,目前的村寨景观与媒体宣传的“世外桃源”有很高的一致性;来到此地的大部分游客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很感兴趣,并事先自己查阅了很多关于彭家寨的资料;彭家寨的旅游发展大戏还在后头,游客有好奇也有期待。
  (五)作为村寨的主人,居民都愿意参与到村寨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中来,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诉求
  村寨居民都愿意参与到村寨建设和旅游发展中,也愿意向游客介绍或推荐村寨的旅游特色,表现出很高的意向认同。对于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的诉求,游客、居民和商家的关注点不一。居民首先希望村寨环境及旅游发展越来越好;其次希望能参与到村寨的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中,并且有公平的参与机制;最后的关注点就在于民族景观的附加值或效益上,例如,是否有就业机会、分红或得到补贴等。彭家寨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接受访谈时介绍说:“村民还是希望旅游发展起来,因为现在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多来源于年轻人在外务工。第一不能照顾小孩和老人,第二如果旅游能够发展起来,就可以自己在家经营农家乐,不用再外出打工了”[8]。彭家寨的村民接受访谈时说:“村民愿意参加环境建设。现在不好做的原因是,搞建设都是国家在投资,在补贴上就要讲公平。如果以后旅游发展起来了,要占用我们的资源,也是愿意的。如要补钱,就都补,如不补,就都不补。从内心来说愿意让他(村寨)发展,国家有政策就补,没有政策也可以不补”[5]。同时,彭家寨也有村民反映因为房屋维修要统一报批,自家房屋破损得不到及时整修等问题。除了居民,游客和商家对村寨的景观环境也表现出不同的诉求,游客的诉求主要反映在村寨的可达性以及民族景观的丰富性等方面,如游客反映彭家寨交通不是很便利,商家的诉求主要体现在更好的营商环境上。
  结语
  随着村寨建设及旅游的不断发展,彭家寨旅游景观的“生产”过程将会陆续呈现,村寨的景观面貌及人们对民族景观的关注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改变,人们对村寨的民族景观认同对村寨不同的建设阶段起到相应的审视作用,从而努力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与人们的美好生活融为一体。
  注 释:
  [1]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
  [2]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地理科学》,2010年第6期。
  [3] Nogue J,Vicente J:《 Landscap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atalonia》,《Political Geography》,2004(2)。
  [4] 杨立国、刘沛林、林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地理科学》,2015年第5期。
  [5] 笔者访谈笔记,2017年7月。
  [6]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
  [7] 张良皋:《武陵土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8] 来自对彭家寨文物管理所王主任的访谈记录,2017年7月。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向华武

其他文献
摘 要:湖南湘西州里耶古镇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驱动下民族旅游得以发展,其里耶古城文化遗址、里耶秦简博物馆、里耶明清古街、里耶后街俨然成为目前最具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四个重要标识。同时,里耶古镇正面临交通不畅,历史因素与现代因素矛盾,里耶后街“过度市场化”,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元素凝聚力不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粘合度不够等诸多困境。鉴于此,应丰富里耶古镇保护思想内涵,明确历史、民族、生态“三维”文化资源特色产
期刊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115-02  杨军会的《殷墟子卜辞的整理及文字研究》于2019年10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对殷墟子卜辞(非王卜辞)进行释文整理和文字研究的专著。殷墟子卜辞主要包括传统子卜辞和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以下简称花东)两大类,而传统子卜辞又包括午组、妇女组、子组、圆体、劣体和其他类,该书在子卜辞校
期刊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ciology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men's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cutting (FGM/C) andwomen's sexuality in Egypt with the purpose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宜昌抗战中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文艺宣传活动,致力于抗日救亡,以宜昌抗战剧团的文艺宣传活动最具影响力。抗战剧团的文艺活动采用话剧表演为主要形式,并没有致力于本地文艺形式的改造和利用,在中共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文艺活动中具有特殊性。但艺术的形式并没有给文艺活动造成障碍,文艺团体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国民党的压制,因为宜昌抗战文艺承载着两重使命:抗日救亡、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中国革命的
期刊
摘 要:《容美纪游》清初文学家顾彩所作是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初四至七月初八游历容美土司所写的日记,该书全方位记载了容美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是研究清康熙年间容美土家社会形态、外交关系、民俗文化的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顾彩卓越的文学才华让日记充满了艺术美感,不管是记中所录诗歌或是写景记事之文,情思所至,无不挥洒自如、清新唯美,呈现出文学与史学、民俗学的价值。  关键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a focus on the empowerment of the elderly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The expected increasing of elderpopulation is a reminder of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younger gen
期刊
Abstract  This essay poses Walras's theory of price mechanism in its merits and limitations. Walras proposed two laws as conditionsfor general equilibrium, namely: (1) the law of the variation of equi
期刊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of an empowerment programme for staff members at a service centre.An empowerment programme for staff working with retired volunteers can b
期刊
摘 要:辰州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世凤是辰州傩戏的传承人,他不仅掌握各类法事,还擅长“上刀梯”和“过火槽”等傩技。访谈中,李世凤介绍了自己曲折的学傩经历、娴熟的从傩技艺以及执着的传承信念。  关键词:辰州傩戏;土老师;李世凤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110-05  辰州傩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一带,其中以七甲坪镇最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功用的关键。本文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例,介绍该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重点分析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的做法以及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及路径选择。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09-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