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 将军情深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48年春夏之交,我人民解放军冀热察辽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奉命指挥所属部队攻打热河名城隆化。
  隆化,西通丰宁,东接承德,北倚围场,南临滦平,控川制谷,扼守要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收复了隆化,不仅使热西、察东两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我军大规模作战所必须的根据地和行动空间,而且还可以配合东北战区即将举行的辽沈战役。毫无疑问,此战的意义非常之重大。
  隆化守敌为东北“剿总”石觉的第十三军的一个师。1948年5月18日,当我第十一纵队对隆化城实施分割、包围时,石觉给守敌指挥官发电报,指示部下应以确保苔山、龙头山及隆化中学诸要点”。
  5月25日,我军向隆化守敌发起总攻,占领了苔山制高点后,城里的敌人便将其主力收缩到隆化中学及其周围的各据点,妄图凭借既设的工事负隅顽抗,固守待援。这样,隆化中学既成了守敌的防御重点,也成了我军攻击的重点,拿下了隆化中学,此战便胜券在握。
  战斗在我方阵地最前沿的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负责炸毁封锁我前进道路、对我攻击部队威胁最大的那一座桥形暗堡。六连接连组织几次爆破皆未成功,六班长、共产党员董存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向指导员请求道:“我是班长,是共产党员,由我带一个爆破组去炸掉它!”董存瑞满怀信心地向指导员表决心:“保证完成任务!”得到指导员批准,董存瑞便带着两个战士向那座桥形暗堡匍匐前进,当快接近暗堡时,那两个战士却中弹不能行动了,待董存瑞一个人运动到碉堡底下时,总攻时间已到,我方冲锋号响了。突然,敌桥形碉堡墙上的砖头一块块地被推开了,立刻出现了六个暗藏的机枪眼,子弹像雨点般地向我冲锋连队扫来。连里的同志清清楚楚地看到董存瑞在桥形暗堡下面想找个什么东西来支撑炸药包,但暗堡底下两旁全是光滑滑的陡岸,没有任何适用的东西。他几次将炸药包往堡眼处塞,都被敌人死命地推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见他闪身避过堡眼,将身子紧贴在暗堡底部的桥桩上,一手托起炸药包,一手拉着导火索。只听“轰”的一声,敌人的暗堡飞上天,疯狂扫射的几挺机枪一下子哑了。顷刻,九十六团的几个连队,一下子越过了这个障碍,攻进了隆化中学……
  
  (二)
  
  傍晚,硝烟飘散,隆化城头红旗猎猎,城里城外歌声嘹亮,解放军攻城部队的指战员们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
  时任中共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来到隆化城检视战果,看望浴血鏖战的前线官兵。当程司令员一行走到一座被炸塌了的桥旁边时,看见几个战士抱成一团在撕心裂肺地恸哭。
  “咦,打了胜仗怎么还有人这么伤心地在哭?!”程司令员颇觉诧异,一问方知,原来他们的班长董存瑞为掩护全连和兄弟连队冲锋,为减少战友伤亡,只身举手托住炸药包,炸毁了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而他自己却英勇地牺牲了。战友们在这里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只像是董存瑞穿的已裂开大口子的青布千层底鞋。
  程司令员听得呆了,震惊、感动、难过,一时百感交集。他用颤抖着的双手接过那只鞋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良久,才神情凝重地对齐秘书说:“你立即去三十二师九十六团,搜集有关董存瑞同志的事迹,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英雄!”
  当齐秘书赶到九十六团六连时,第十一纵队政委陈仁麒已带领几名政工干部在六连连部等他。
  董存瑞生前的连长、排长和副班长郅顺义,以及幸存的几位老战士讲述了英雄的壮举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讲着讲着,一个个都哽咽失语,无不沉浸在无比的悲痛和感动中。
  陈仁麒感慨万端地说:“董存瑞同志成为英雄不是偶然的,我为我的部队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他舍身炸碉堡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从他人生的轨迹可以看出,这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三天后,第十一纵队党委发出了悼念、学习董存瑞同志的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纵队战斗英雄,将宣扬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列为纵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各单位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1948年7月10日,冀察热辽行署决定:为纪念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将隆化中学改为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第二天,即1948年7月11日,中共冀察热辽党委机关报——《群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以及程子华司令员的文章——《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文章对英雄董存瑞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革命的胜利进展和新中国的建立,董存瑞成为华夏大地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而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三)
  
  新中国建立后,陈仁麒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政治委员、军委炮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身居高位,陈仁麒将军始终将董存瑞及其家人装在心里,一直跟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保持着书信往来,不时寄些钱、物给董家,以表心意。
  1958年夏天,时为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陈仁麒中将,利用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深造放暑假的机会,特地赶到河北怀来县董存瑞烈士的家乡,看望烈士一家。他紧握着烈士父亲董全忠的手,激动地说:“老哥,我这是来探亲的!感谢你为我们部队养育了一位伟大的英雄!”随后,陈仁麒将军转身,拉着烈士大妹董存梅的手慈爱地问道:“还记得你的英雄哥哥吗?”
  “记得。”董存梅答道,“参军时,他个儿低,部队不要,他急得哭了起来,跟部队上的人论理,说到了部队,高粱米饭一撑就长高了。”说着,她模仿着哥哥当时的动作,用手比划着,将手伸到将军的头顶。
  姑娘的神态引得将军一阵哈哈大笑。
  女儿的话,也引起了董全忠夫妻二人的回忆。通过跟董家二老的一番拉呱,使陈仁麒将军得知在当年烈士捐躯时部队还不甚了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1944年秋天,年仅15岁、小名“四蛋子”的董存瑞,在父母的包办下,同一个比她大三岁的本地姑娘卢长玲结了婚。十五六岁就娶妻生子,这在当时的河北怀来一带农村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董存瑞和卢长玲结婚的第二年,也就是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阶段,16岁的董存瑞说啥也要参加八路军。小两口分别时,董存瑞对哭成泪人的妻子说:“你等着我,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回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存瑞所在的地方部队升级,被编入冀热察辽军区第九旅开赴前线,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作战。一次,董存瑞跟排长郭元方到董的家乡南山堡一带执行任务,郭排长让董存瑞顺便回家看看。董存瑞先见过父母,然后去见妻子卢长玲。董存瑞虽然不知何时才能打败蒋介石结束战争,但他深知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便对妻子说:“长玲,我这一走,生死难测,万一回不来,你一定要改嫁,你的日子还长着呢。”
  长玲听了丈夫的这番话,忍不住扑进董存瑞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时间不长,董存瑞便应排长的招呼,匆匆地跟父母、妻子告别又踏上了征程。这一走,竟是董存瑞与家人的永别。
  在部队里,董存瑞英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于194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卢长玲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悲痛欲绝,为丈夫守了三年孝,才在公婆再三劝说下改嫁了,临走时痛哭不止。卢长玲改嫁后生了一个女孩,不久就病死了。
  临别时,陈仁麒将军听说正在读中学的董存梅非常爱读书,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你!”将军说话算数,自打那以后,一直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给予董存梅以帮助,直到她上完大学。
  1961年,全国上下遭受大饥馑。董存瑞家虽是烈属,受到政府优待,但也仍是常常揭不开锅,董全忠和小女儿还得了浮肿病。陈仁麒将军得知后非常不安,便和老伴黎萍商量,将家中积攒的200多斤粮票和200元钱派人送到董家,并将患浮肿病的董家父女接到北京,安排到炮兵部队医院住院治疗。1983年,陈仁麒将军正式离休。晚年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和弘扬董存瑞英雄事迹的工作。1993年,隆化隆重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5周年,已经身患重病、瘫痪在轮椅上的陈仁麒接到邀请信后,不顾子女和秘书的劝阻,坚持要去参加。他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纪念会上,老将军和老战友一道,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到董存瑞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他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想起了他们,这些战争的幸存者非常难过,竟痛哭流涕。
  一年后,老将军陈仁麒在北京溘然辞世。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身边的亲属说:“董存瑞是我部队涌现出来的英雄,我的追悼会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加。”
  适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为了满足将军的遗愿,将军的追悼会不得不推迟了五天才举行。
  笔者附言:
  《大众电影》2006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作的典型》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叙及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这样写道:“在事实上,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
  该文一出,便因其歪曲事实而立即引起董存瑞生前战友及有关人士的强烈谴责。笔者根据历年所搜集的资料,基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活生生的事迹,撰此短文,一来是为缅怀英雄,继续宣传、弘扬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二来也是为了消除上述那篇文章所产生的恶劣的社会影响。
  ( 责编 郄 智 )
其他文献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一天清晨,武汉
期刊
全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入学考试,是发生在1977年的一件惊天大事。岁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的考生,如今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回首自己战胜重重困难而迈进考场的那些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感慨万千。三十年前那一页,多彩而厚重,已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史册。    没有高考的日子,学生不能正常升学,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创设于建国初期。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
期刊
(一)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为他亲邀进京的客人仇鳌洗尘,,席间,宾主融洽,谈笑风生。毛泽东频频举杯,向这位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敬酒,并对特邀作陪的党内外友人章士钊、刘斐、林柏渠、李维汉、符定一说:“亦山(仇鳌)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介绍。早年我们在长沙闹革命,亦山先生赞助最力,对我们的革命是帮了大忙的。当时他给我们筹集到好几千元大洋,这笔钱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
期刊
某出版社计划出一批文化名人传记,约我写一部评介吴晗学术成就与社会活动的书稿。接受约稿后,我首先想到要去访问苏双碧。  苏双碧是资深史学家,又是与吴晗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读的第一部吴晗传记,就是他与王宏志合著的《吴晗传》,这也是我国出版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吴晗传记。苏双碧年轻时曾在吴晗领导下从事史学研究工作,“文革”结束后不久,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
期刊
第8集 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战略的应对      1988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出了这样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   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写道:   “苏联人追求的是不战而胜”,“我们也应追求不战而胜”。   “苏联人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目标。我们则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自由世界的目标。”   没有等到1999年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共不战而败。
期刊
2007年岁初,百岁老人薄一波安详地走了。60年前,薄一波主持华北局工作,在太行山、在两柏坡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和坚定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永远的风采。    主持召开华北财经会议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门卫战争的巨大消耗,已使解放区的财经情况陷入困境?为了支持战争,争取最后胜利,中共中央1947年1月3日发出《关于召开华北财经会议的指示》,指出应立即召集会议,交流各区财经工作
期刊
1997年7月1日零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关于香港主权的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紫荆花区旗的冉冉升起,标志着历尽百年沧桑的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迈入了发展的新纪元。时光匆匆,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0年了。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朵浪花,但在香港的发展史上却是如此的不平凡:10年来,香港开始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从英国的管治到“港人治
期刊
毛主席冠名的“小老鼠”    1938年的延安中央党校,正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易纪均通过组织审查后,进入党校第13班。这时的她,24岁,中等个儿,瓜子儿脸,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透出矜持的灵秀。易纪均性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很有文艺表演的天赋,因此担任了班上的文娱委员。在中央党校的文艺演出中,第13班多次获得奖励。  1938年5月初的一天,中央机关组织文艺晚会,毛泽东主席也来观看演出。易纪均与另一个
期刊
有报道称,上海某酒吧推出了首届“成人儿童节”,120多位都市白领青年佩带鲜艳的红领巾,分出大、中、小队长,上起了语文课、数学课,课间还有眼保健操、斗鸡等游戏。这一重温童年的活动旨在为紧张的生活减压。有人评论道:做小学生减压?我还想做白领减压呢!(见《杂文选刊》今年第四期下半月版)  这一消息着实有点意思,这个活动也颇有些滑稽,想作白领而不得者的评论确也精到和俏皮。我不免也想说几句,因为“减压”二字
期刊
近日在第四期《党史文汇》中看到惠金义同志《探访黑茶山》一文,受益颇多。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有幸聆听过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光先生,2005年4月22日在瞻仰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时,对飞机失事所提出的另一种解释,目前尚未见有公开发表,现转述如下:  1946年3月4日,叶挺军长结束了“皖南事变”后长达五年之久的牢狱生涯,4月8日乘上了周恩来同志安排的一架美军C—47型运输机,于上午8时45分由重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