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数码相机感光度调到800以上就有颗粒了。”以前玩胶片的朋友也常说:“50的胶片特别棒,颗粒很细,400的就太粗了。”颗粒细腻已经成了许多人评价照片的指标。最终,因为数码机的发展,细腻清洁的照片已经让人造成审美疲劳。普通胶片和高感光度下CCD的那种颗粒感觉也已经让人无法忍受了,降噪已经是数码相机技术的必说项目。
最近置办了一台50英寸的全高清等离子电视。在看高清影片的时候,发觉有色彩分层现象,也就是说本来是应该完全连续变化的色彩,出现了一层一层的台阶,就像等高线,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我把电视厂家的技术人员找来询问,他给我解释了很多,最终结论就是:数码技术,这种色彩分层是很难避免的,不管液晶还是等离子。数码就是分阶,没错。
这又让我想到我最初用的电脑,只有16位色。那时候的电脑,很容易在一个完美的渐变上看到一个一个色阶,渐变图就好像一个色阶图。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惊奇,就是在256色的条件下看当年的MIcrosoft的home系列的光盘,图像却很漂亮,从来没发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呢?我把他们的图像截屏下来,放大,然后看到了人人厌恶的东西——颗粒。也就是说,他们用颗粒混杂的办法,把色阶给平缓了,用不多的数码色彩混合后让眼睛感受到了更丰富的图像。
一张普通照片,在显示屏上,很少会显示出分层,因为现实中的影像绝大多数是充满细节的,细节和感光器的颗粒是异曲同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视机显示器上,真正出现分层的现象大多数是在播放电脑制作的logo和无云天空的时候。
如果图像出现了分层现象,显示屏无法让你满意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用模糊的办法,用模糊/去颗粒的办法,属于饮鸠止渴。因为这不是图像本身的原因,而是显示设备的问题,如果让图像的层次变得更细腻,分层现象只会更明显。
怎么办呢?对了!加点颗粒/噪点试试看,很灵的哦。
很多人喜欢“胶片感”,不喜欢“数码的味道”,实际上,胶片和数码很大的区别就是颗粒感,不信?买一张第二排的电影票就可以看清满银幕的颗粒了。是颗粒让影像层次感到自然,让图像细节准确,好玩吧?人们骨子里还是挺喜欢颗粒的。
对于胶片/CCD/CMOS固有的颗粒性,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宽容,感光器件在记录图像信息的时候,颗粒实际上也成了一个信息载体。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手机拍的照片和低档DC拍的照片,虽然没什么颗粒,可是图像很不舒服,总觉得滑腻腻的很有“数码的味道”,这是因为“先天不足”、“后天过补”的原因:ccd太小,噪波又大,加上清晰度不够而使劲锐化又增加了颗粒,怎么办?降噪,杀癌细胞的同时,也消灭了白细胞。最终的图像变成像白煮鸡蛋那么光滑,圆润而丢掉了实际质感。
其实,一张颗粒比较大的照片,在影像细节色彩丰富的部分,我们眼睛很难感到颗粒,而只有在虚化的背景上,聚焦不准的废片上,颗粒才特别猖獗。
还有,如果一张在电脑上颗粒多得难以接受的图片,印刷效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只要这张图片聚焦准确,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印刷品不怕甚至喜欢颗粒。
我们应该宽容颗粒,他们可能让影像更加自然。更不要误杀颗粒,它也许饱含着许多信息。
最近置办了一台50英寸的全高清等离子电视。在看高清影片的时候,发觉有色彩分层现象,也就是说本来是应该完全连续变化的色彩,出现了一层一层的台阶,就像等高线,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我把电视厂家的技术人员找来询问,他给我解释了很多,最终结论就是:数码技术,这种色彩分层是很难避免的,不管液晶还是等离子。数码就是分阶,没错。
这又让我想到我最初用的电脑,只有16位色。那时候的电脑,很容易在一个完美的渐变上看到一个一个色阶,渐变图就好像一个色阶图。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惊奇,就是在256色的条件下看当年的MIcrosoft的home系列的光盘,图像却很漂亮,从来没发现分层现象。为什么呢?我把他们的图像截屏下来,放大,然后看到了人人厌恶的东西——颗粒。也就是说,他们用颗粒混杂的办法,把色阶给平缓了,用不多的数码色彩混合后让眼睛感受到了更丰富的图像。
一张普通照片,在显示屏上,很少会显示出分层,因为现实中的影像绝大多数是充满细节的,细节和感光器的颗粒是异曲同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视机显示器上,真正出现分层的现象大多数是在播放电脑制作的logo和无云天空的时候。
如果图像出现了分层现象,显示屏无法让你满意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用模糊的办法,用模糊/去颗粒的办法,属于饮鸠止渴。因为这不是图像本身的原因,而是显示设备的问题,如果让图像的层次变得更细腻,分层现象只会更明显。
怎么办呢?对了!加点颗粒/噪点试试看,很灵的哦。
很多人喜欢“胶片感”,不喜欢“数码的味道”,实际上,胶片和数码很大的区别就是颗粒感,不信?买一张第二排的电影票就可以看清满银幕的颗粒了。是颗粒让影像层次感到自然,让图像细节准确,好玩吧?人们骨子里还是挺喜欢颗粒的。
对于胶片/CCD/CMOS固有的颗粒性,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宽容,感光器件在记录图像信息的时候,颗粒实际上也成了一个信息载体。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手机拍的照片和低档DC拍的照片,虽然没什么颗粒,可是图像很不舒服,总觉得滑腻腻的很有“数码的味道”,这是因为“先天不足”、“后天过补”的原因:ccd太小,噪波又大,加上清晰度不够而使劲锐化又增加了颗粒,怎么办?降噪,杀癌细胞的同时,也消灭了白细胞。最终的图像变成像白煮鸡蛋那么光滑,圆润而丢掉了实际质感。
其实,一张颗粒比较大的照片,在影像细节色彩丰富的部分,我们眼睛很难感到颗粒,而只有在虚化的背景上,聚焦不准的废片上,颗粒才特别猖獗。
还有,如果一张在电脑上颗粒多得难以接受的图片,印刷效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只要这张图片聚焦准确,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印刷品不怕甚至喜欢颗粒。
我们应该宽容颗粒,他们可能让影像更加自然。更不要误杀颗粒,它也许饱含着许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