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物化遗产是以“活体”存在为载体的形式,以口手相传为主,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剧,很多非遗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途径越来越窄,甚至面临即将失传的地步。本文主要围绕“甘孜州音乐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改内容,提高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论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课堂;传承与发展
1 从政策层面出发,把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甘孜州各地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孜藏族音乐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实施藏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据目前情况来看,全州18个县均有音乐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教育主管部门连同各县人民政府,可以站在全域音乐教育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拿出一定的经费,把州内各县音乐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召集组织,对各县文化馆、音乐教研室、各中小学校等音乐教师进行传授、培训。各中小学必须每周拿出2节音乐课程课时,非遗传承人同时可以定期到各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音乐教师接受培训后,可以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课堂上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授课,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音乐教师自身对本土音乐类非遗的教研能力,去开拓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利用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中小学音乐教改教材,把对本土音乐类非遗的弘扬、保护传承和普及中小学本土民族音乐为主要目标,不断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完善音乐课堂教改形式,让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更大的生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本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只听说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字,在保护和传承上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只有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解决活体传承断层和后继无人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大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促使青少年更积极更主动的去学习了解本民族优秀的“活化石”音乐艺术,以更好地态度更强的责任意识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2 非物质文化纳入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再是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道德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心理,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心理健康、适应性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是国家区域性统一教材,并没有结合本土实际而酌情编著,很多本土优秀的音乐艺术,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在音乐教材里,离学生这群最可靠的传承主体视线越来越远。有研究表明,未成人对音乐艺术的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是用他们身边的艺术形式来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甘孜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巴塘弦子、玛达咪山歌、德格藏戏等离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近,若能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美妙、生动的音乐形式就肯定有利于唤起中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培养中小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了解并热爱家乡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创编和发展,健康、积极、正能量的非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中小学生的情操、人格、审美、道德等,让学生在日常音乐课堂上大胆的表现展示自己,在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类非遗自信心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得到可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
甘孜藏族自治州独特的高原风貌,浪漫的草原风情,孕育了甘孜藏族这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口手相传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山歌、歌舞、藏戏、锅庄、弦子、踢踏等音乐旋律优美,但没有谱例记载,也没有汉语填词记录,主要依靠拥有各项艺术技能的人民口头相传延续至今,不懂各项艺术技能的人根本演绎不了,不懂他们民族语言的人更无法被传授,再加上人员外出打工就业,非本民族人员语言不通,在非藏区演出,别人听不懂,也不被接受,被传授群体范围越来越小,很多非遗音乐随着艺术活体载体的去世久而久之就失传了,无法得到继承和发展。藏区的中小学生几乎全部熟悉本土語言,也掌握有本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先天性技能条件,只有把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与校园,作为一门教学教改学科模块进行元素渗透和系统传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逐渐渗透本土非遗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让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内外,时刻都可以感受到本土浓郁的非遗音乐氛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历经多年的系统学习,日积月累,让属于他们的本土非遗音乐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开花,润物无声的保护和传承着非遗音乐,考入大学后,离开甘孜藏区,走到全国各地,就会把从小到大学习到的非遗音乐传播到全国各地,就会促使甘孜藏区非遗音乐在多层面多角度多地区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目前,甘孜藏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也都并未对各地本土非遗音乐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就是全国各地本土音乐教材也屈指可数,希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于足够的重视,组织有关力量,更好更全面的去挖掘整理本土音乐或者“活化石”般非遗音乐,并形成本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不断渗透到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既丰富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质,也让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或非遗音乐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玲,张进林:藏族音乐走出草原唱响世界;来源:新华网
[2]邱敏,甘孜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音乐时空》2015.22
[3]杨嘉铭,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亮点——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几个常识性概念,《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4]安静,甘孜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刍议,《西部学刊》,2014.0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课堂;传承与发展
1 从政策层面出发,把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甘孜州各地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孜藏族音乐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实施藏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据目前情况来看,全州18个县均有音乐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教育主管部门连同各县人民政府,可以站在全域音乐教育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拿出一定的经费,把州内各县音乐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召集组织,对各县文化馆、音乐教研室、各中小学校等音乐教师进行传授、培训。各中小学必须每周拿出2节音乐课程课时,非遗传承人同时可以定期到各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音乐教师接受培训后,可以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课堂上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授课,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音乐教师自身对本土音乐类非遗的教研能力,去开拓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利用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中小学音乐教改教材,把对本土音乐类非遗的弘扬、保护传承和普及中小学本土民族音乐为主要目标,不断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完善音乐课堂教改形式,让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更大的生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本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只听说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字,在保护和传承上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只有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解决活体传承断层和后继无人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大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促使青少年更积极更主动的去学习了解本民族优秀的“活化石”音乐艺术,以更好地态度更强的责任意识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2 非物质文化纳入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再是完全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道德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心理,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心理健康、适应性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是国家区域性统一教材,并没有结合本土实际而酌情编著,很多本土优秀的音乐艺术,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在音乐教材里,离学生这群最可靠的传承主体视线越来越远。有研究表明,未成人对音乐艺术的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是用他们身边的艺术形式来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甘孜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巴塘弦子、玛达咪山歌、德格藏戏等离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近,若能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美妙、生动的音乐形式就肯定有利于唤起中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培养中小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了解并热爱家乡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创编和发展,健康、积极、正能量的非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中小学生的情操、人格、审美、道德等,让学生在日常音乐课堂上大胆的表现展示自己,在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类非遗自信心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得到可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
甘孜藏族自治州独特的高原风貌,浪漫的草原风情,孕育了甘孜藏族这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口手相传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山歌、歌舞、藏戏、锅庄、弦子、踢踏等音乐旋律优美,但没有谱例记载,也没有汉语填词记录,主要依靠拥有各项艺术技能的人民口头相传延续至今,不懂各项艺术技能的人根本演绎不了,不懂他们民族语言的人更无法被传授,再加上人员外出打工就业,非本民族人员语言不通,在非藏区演出,别人听不懂,也不被接受,被传授群体范围越来越小,很多非遗音乐随着艺术活体载体的去世久而久之就失传了,无法得到继承和发展。藏区的中小学生几乎全部熟悉本土語言,也掌握有本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先天性技能条件,只有把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与校园,作为一门教学教改学科模块进行元素渗透和系统传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逐渐渗透本土非遗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让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内外,时刻都可以感受到本土浓郁的非遗音乐氛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历经多年的系统学习,日积月累,让属于他们的本土非遗音乐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开花,润物无声的保护和传承着非遗音乐,考入大学后,离开甘孜藏区,走到全国各地,就会把从小到大学习到的非遗音乐传播到全国各地,就会促使甘孜藏区非遗音乐在多层面多角度多地区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
4 结语
目前,甘孜藏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也都并未对各地本土非遗音乐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就是全国各地本土音乐教材也屈指可数,希望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于足够的重视,组织有关力量,更好更全面的去挖掘整理本土音乐或者“活化石”般非遗音乐,并形成本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不断渗透到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去,既丰富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质,也让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或非遗音乐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玲,张进林:藏族音乐走出草原唱响世界;来源:新华网
[2]邱敏,甘孜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音乐时空》2015.22
[3]杨嘉铭,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亮点——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几个常识性概念,《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4]安静,甘孜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刍议,《西部学刊》,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