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导论”课程性质、地位、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等专科教育特点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其课程体系,该体系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69-01
1 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对课程的重要性的理解基本相同。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开设的时间较长,其覆盖的专业较多,面向的是刚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因此,各校在进行“计算机导论”教学时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 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和应用,主要系统、全面的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应用领域等,引导学生尽快专业入门、使学生对专业思想兴趣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因此,“计算机导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人在分析和研究了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多年教学的经验和积累,构建了高等专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体系。
3.1 课程概述
“计算机导论”是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性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步入计算机学科的大一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重要应用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产生的背景、定义、内容和意义;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计算学科的定义、根本问题;计算学科中的抽象、理论和设计三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计算学科各主要领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和职业问题等内容。
3.2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
授课时数:40学时。
实践时数:32学时。
后续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微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3.3 课程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应由计算机导论的理论知识、实验两大部分组成。
(1)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清晰地把握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向,掌握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主干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搞清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在学科学习初期就对整个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做到在今后的学习中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及知识组织结构考虑,“计算机导论”课程理论知识应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12学时);②计算机硬件系统(6学时);③计算机软件系统,6学时);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4学时);⑤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4学时;⑥多媒体技术(4学时);⑦计算机安全技术(4学时)。
总40学时,2学分,成绩比例60%。
(2)实验,实验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如下: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实验(2学时);②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2学时);③计算机软件系统实验(2学时);④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实验(4学时);⑤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4学时);⑥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实验(4学时);⑦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实验(6学时);⑧Windows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实验(6学时)。
总32学时,2学分,成绩比例40%。
4 加强本课程的建设的具体设想及主要措施
《计算机导论》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新生刚入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作了许多尝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4.1 预期达到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加强引导,对计算机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指出了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讲授中尽量纳入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子课件、上机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简单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算法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4.2 具体设想及主要措施
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关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获取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方法。采用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建设、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考证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良好。
该课程已经建成了包括课程网站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并在不断完善中。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交流平台,收集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历史和背景资料;提供多媒体的学习资料和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进度表的布置作业,学生按规定期限完成后通过网络课堂上交作业。教师通过E-mail和网络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实现师生网上互动。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外,还逐渐将部分理论讲授搬进机房,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平台网络化和教学过程的互动化,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该课程体系是在分析和研究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构建的,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授课的学生层次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实验环节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葛建梅.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安志远,邓振杰.计算机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69-01
1 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对课程的重要性的理解基本相同。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开设的时间较长,其覆盖的专业较多,面向的是刚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因此,各校在进行“计算机导论”教学时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 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和应用,主要系统、全面的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应用领域等,引导学生尽快专业入门、使学生对专业思想兴趣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因此,“计算机导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人在分析和研究了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多年教学的经验和积累,构建了高等专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课程体系。
3.1 课程概述
“计算机导论”是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性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步入计算机学科的大一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重要应用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产生的背景、定义、内容和意义;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计算学科的定义、根本问题;计算学科中的抽象、理论和设计三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计算学科各主要领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和职业问题等内容。
3.2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
授课时数:40学时。
实践时数:32学时。
后续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微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3.3 课程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体系应由计算机导论的理论知识、实验两大部分组成。
(1)理论知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清晰地把握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向,掌握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主干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搞清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在学科学习初期就对整个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做到在今后的学习中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及知识组织结构考虑,“计算机导论”课程理论知识应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12学时);②计算机硬件系统(6学时);③计算机软件系统,6学时);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4学时);⑤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4学时;⑥多媒体技术(4学时);⑦计算机安全技术(4学时)。
总40学时,2学分,成绩比例60%。
(2)实验,实验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如下: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实验(2学时);②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2学时);③计算机软件系统实验(2学时);④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实验(4学时);⑤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实验(4学时);⑥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实验(4学时);⑦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实验(6学时);⑧Windows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实验(6学时)。
总32学时,2学分,成绩比例40%。
4 加强本课程的建设的具体设想及主要措施
《计算机导论》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新生刚入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作了许多尝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4.1 预期达到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加强引导,对计算机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指出了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讲授中尽量纳入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子课件、上机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简单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算法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4.2 具体设想及主要措施
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关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获取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方法。采用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建设、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考证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良好。
该课程已经建成了包括课程网站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并在不断完善中。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交流平台,收集相关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历史和背景资料;提供多媒体的学习资料和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进度表的布置作业,学生按规定期限完成后通过网络课堂上交作业。教师通过E-mail和网络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实现师生网上互动。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外,还逐渐将部分理论讲授搬进机房,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平台网络化和教学过程的互动化,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该课程体系是在分析和研究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构建的,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授课的学生层次和研究方向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实验环节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葛建梅.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安志远,邓振杰.计算机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