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效应与文化内涵初探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阐述大土苗族自然崇拜传统文化的形成、由来及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剖析了自然崇拜在当地社区森林生态系统维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效应。并从道家、儒家、佛教的生态伦理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角度,对其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46-03
  
  在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群山峻岭中,有一个严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群体——大土苗族。大土地处月亮山东南麓,隶属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苗族是这里惟一的人类居住群体。大土苗族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形成了对山川、河流、古树、森林、巨石、动物和植物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这种原始宗教意识与道家哲学、儒家思想、佛教道德所要求“真、善、美”的真谛相一致, 符合当今“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需求。正是在这种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大土保存着植被完好的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据统计,大土原生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达2903种,其中荔波特有植物新种41种,荔波特有动物新种178种。[1]大土苗族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积淀,是当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
  
  一、大土苗族宗教信仰的由来及构成
  
  (一) 自然崇拜信仰的由来及背景
  苗族先民居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里,蚩尤带领81个部落首领兄弟在“直米立”(今河北)耕耘,土肥粮丰,人畜兴旺,建池城。蚩尤还发现了铜,冶炼铜制兵器。后来沙召玖帝敖黄龙(黄帝)来犯,被骁勇善战的蚩尤击退,黄龙又教唆宝葫芦来收苗家,蚩尤放火烧死宝葫芦。雷老五假意讲和,偷学了医药和冶炼铜制兵器之术,并偷换了蚩尤的龙角,盗走了铜板斧。这时,黄龙加紧整顿内部,加强了实力,征服了邻近部落,开始向九黎发动进攻。[2]双方决战于涿鹿,蚩尤龙角指挥不灵,损失惨重,带着兄弟跑进大森林,藏于一棵十人不能围合的古树树洞里得以逃生。日后再战,蚩尤寡不敌众,被擒杀殉职于大森林里。他的尸体来不及掩埋,大家只好用松叶覆盖,13年后,环境稍为安定,才重新厚葬并祭奠蚩尤和大森林。以后每年供祭大树,感激神树对先祖蚩尤兄弟们的救命之恩,每隔13年搞一次大祭,追念祖先蚩尤和祭祀安息蚩尤的大森林。今天西南苗族社区风行的“吃牯藏”,就是苗族同胞口述历史和祭祖、供林的典型形式。
  (二)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的构成
  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是大土苗族的信仰,祖宗崇拜与神林、神树、神石等自然崇拜是构成大土苗族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祖宗虽死犹活,注视活人的一切并干预活人的福祸安危;[3]认为自然中的山、水、树、石、动物等皆有灵性。因此,凡遇大事,都要祭祀祖宗,乞求祖灵保佑。而大土苗族居住的所有村落,都有自己自然寨的神林、神树和神石,崇拜的神物神圣不可侵犯,并有严格的族制和“榔规”惩罚侵犯神物者。大土苗族虔诚祖先,尊重老人,畏惧自然神灵,他们无时无刻不进行自我约束。正是这种原始崇拜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水源涵养起到了深远的推动力。
  
  二、自然崇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力效应
  
  (一)神林信仰有效保护了原始森林的植物多样性
  大土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绿树环抱的自然环境里,植物渗透到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他们常常把自己村寨附近的山林信奉为神林,世代严格保护。许多其他地方灭绝的珍稀树种,在神林中都得以幸存。
  (二)神树信奉有效保护了珍稀古树木
  神树是大土苗族最崇敬的神,他们认为,太阳放射光热给人间,普照大地,使万物得以生存和繁衍,其中的桥梁作用就是神树。他们禁止用古树盖房屋,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由苗王或理老策划去祭贡,然后在树下一起共饮。民间传说,过去有一位老人用斧头砍了一棵神树露出地面的根,之后就受到神树的惩罚,患病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3]大土苗民们对所有的古树都非常爱护,担心触怒神树,受到惩罚。对神树的崇拜,使月亮山南麓苗族分布区至今仍保存着数以万计的珍稀古树名木。
  (三)动物崇拜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
  狩猎作为大土苗族农闲的生产活动之一,只对大土苗族的经济生活起着辅助作用。但对动物的崇拜使无限度和盲目地猎取野生动物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2006年6月,苗王制定了新的“榔规”,即不准在境内河里炸鱼、投毒杀鱼,不准捕获燕子、喜鹊,不准捕捉田间的青蛙,不准捕猎蟒蛇、猕猴、老虎、豹子、黑熊和穿山甲等动物。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是神物,是驱邪保寨的灵物。如果有错捕和触犯行为者,则要在神山处进行“赕佛”等道歉仪式,以乞求神灵的原谅。“榔规”还规定了“缝双年和年后三天不准上山打猎”的自治禁猎期。对大土动物崇拜的信仰,间接地保护了野生动物,使月亮山南麓的野生动物活体总量达到1129种,其中脊椎动物329种,昆虫800种,使大土成为我国野生动物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四)多神崇拜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大土苗族的多神崇拜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把某些偶然发生的不相关、有连续性的事件解释为因果报应关系,把给他们带来灾害的某些自然现象归之于鬼神,并对自己虚构出来的鬼神加以崇拜。一个人如果打死某种动物后,家庭内发生灾难,则认为是打死这种动物所致,周围社区就把这种动物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从此不敢触动和伤害。若一个人因闯入某片森林中打猎或砍树木而遭受灾难,则认为这片森林会整人,他的灾难是得罪神林、神树所致,这片森林就不再有人敢去破坏。这种多神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有效地维系了大土的森林生态系统,较好地保护了大土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三、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涵
  
  (一)自然崇拜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相统一
  大土苗族的多神崇拜与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知常日明”、“知业不殆”和“知足不辱”等主张是非常切合的。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应服从天道。只能辅助万物使其自然生长和发展,不敢随意妄为,不然则会招致险恶的结果。庄子说“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这种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正是大土苗族崇尚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天人关系”的最佳表达。大土多神崇拜和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友善相处,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二)自然崇拜与儒家的天人和谐相一致
  大土苗族的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有节制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一致的。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汉朝的董仲舒则把“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子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春秋时期的管仲说:“山林虽近,草水更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唐代陆贽说过:“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量入以为出。”儒家“兼爱万物,尊重自然,以时禁发,以时养发,采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在大土苗族中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大土人对自然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共处法则,是儒家“万物之灵”、“知天命而之用”的生动展现,更是大土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精辟的释译。
  (三)自然崇拜与佛教的慈悲情怀相吻合
  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在佛法上,“与乐”亦是慈,“拔苦”叫作悲,不杀生一直被佛教列为戒律之首。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括对所有生物的伤害,这种慈悲情怀,突破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注,表现了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思想。而大土苗族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也教导大家尊重森林,尊重古树,尊重自然生长的野生动植物,并与之和谐共处。大土苗族的爱物之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是佛教大慈大悲传统文明的缩影和归宿。
  (四)自然崇拜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涵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5]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必然也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毛泽东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6]指出生态因素的重要性。邓小平说:“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 [7]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利用清洁能源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江泽民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曾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注入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新内容。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呼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而大土苗族崇尚自然,呵护绿色,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高度统一。
  
  四、结语
  
  大土苗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信仰与道家、儒家、佛学的伦理道德相一致。它所发挥的“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作用,对目前人类的道德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土苗族并没有因为保护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而变得贫困,相反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使这里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村容整洁、经济发展。人工营造的1338公顷杉木林和351公顷马尾松用材林,也因得到原始森林的簇拥和庇护而生长茂盛。如今大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1%,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在大土苗族中得到了极其生动的体现和应验,即“美的山水养美的生灵”。既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体生存中不可摒弃的一个基本因素,那么,生态的多样及其本质联系,也就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线性成为必然。[9]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减少、物种濒危、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和各种自然灾害肆虐的今天,大土地区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参考文献]
  [1]江兴龙,罗含勇等.贵州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3).18.
  [2]苗族简史[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23.
  [3]张晓,江兴龙等.苗族传统文化在生物资源管理中的作用[A];吴正彪,祖明.守护精神的家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85~28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A].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47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9]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7.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方法和手段出现了弱化和改革滞后的现象,大学生违纪现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从当前高校大学生违纪的现象与特点入手,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并对如何减少违纪现象的出现、杜绝违法案件的发生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违纪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历史背景对剑的发展历程和剑的文化表达方式进行了剖析、解读。剑在其发展进程中,以文学和艺术两种方式进行文化表达。
彩陶是人类艺术史序章中最辉煌的部分,是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物。远古文明产生的木器、织物、土器等物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摧枯拉朽,早已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中。惟有在火的洗礼中炼成的彩陶,越过数千年的沧桑,成为远古艺术不朽的瑰宝。  古代的东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是彩陶的故乡。甘肃是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主要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在长达5000多年的彩陶发展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甘肃地区从新石器
期刊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84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程度分成A(54例)、B(30例)2组,均行实验室检查,比较2组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为引导海内外游客的旅游流向,打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3月底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长江三峡、青藏铁路、万里长城、京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
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屡见不鲜,其貌似合理却神离千里,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溢于表象的"伪异化",即忽略译语的特点而做出生硬拗口、貌似神离的翻译。本文对此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
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宁波的先民为人类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真实记载了近2000年来宁波人民发展对外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和与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人民的真挚友谊。   自2001年以来,宁波市通过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等活动,积极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据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