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上海为背景,通过对月份牌、女性报刊封面的研究,发现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解读时代格局及西学传播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西学东渐对商业美术的促进作用及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月份牌;女性报刊;女性形象;商业美术
一、从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月份牌,廉价且容易获得,最初是英美香烟企业为打入中国市场所作在年末时用于赠送给经销商或者顾客的月历,既能当礼品,又能起到打广告宣传的作用,是早期的商业海报。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月份牌内容有香烟、化妆品、家居用品、银行、保险广告等等,一般都是商家免费赠送给顾客的。而随着时代发展,印有美女形象的月份牌几乎成为了月份牌的主要产品,很多人甚至会花钱购买它,男人痴迷于画中的美女,而女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妆扮穿着。
海报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对时代文化塑造和社会性别构建也产生着影响。通过对数十张不同年份的月份牌中女性的形象的观察,发现从最开始面色苍白、身型佝偻的传统仕女形象,到后来妆容精美、裸露部分皮肤,拥有健康美和自信美的摩登女郎形象,之间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仅代表着时代审美的变化,更表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趋势,但终归来说,月份牌应商业发展产生的初衷及其用美丽的摩登女郎做为宣传噱头的做法,这种形象符号在传播女性解放思想同时,也存在着部分传播男女不平等观念、物质主义观念等问题,其实质仍表现出女性思想解放的片面性,与社会对女性地位认同的不完全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介绍说,月份牌是中国20世纪平面设计史上最有影响、也最成功的一种形式。它建立了自己中国化的风格,为在西化的背景下寻找民族化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启示。“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一样,给人一种浮世的虚华感,就像做了一个关于当年中国很奢华的梦。”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即使是当年上海黄浦江边一个穷困得四周不能挡风遮雨棚户里,过着饭都吃不饱的生活时,棚户里依然贴着一张月份牌。事实上,月份牌的这种形式就好比是现代心中的乌托邦,在这里,让你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柔软的女性和最和谐的家庭场景,展现在现代人面前的永远是这个世界最最美好的一面,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空间展现,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世界的所有愿景。
二、从女性报刊封面看西方女权主义的传播
《妇女时报》的封面画在女性报刊封面史上所处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派文化的背景。一方面,海派文化以市民大众为主要对象,将文化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引入市民的消费领域,这就要求文化商品在最大限度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辛亥革命前后的普通小说杂志都考究封面画,最常在封面上画美人,刊名也体现出浓郁的商业和娱乐信息,如《礼拜六》《香艳杂志》等。《妇女时报》的商办性质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既继承了早期小说杂志的封面模式,又不同于以“色”招徕读者的旧思路(如月份牌)。另一方面,海派文化站在精英知识分子言说的边缘,关注更贴近实际的生存现实以及与这种现实相关联的情感趣味问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现代性进程,即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这是《妇女时报》采用封面仕女画的最为广阔和深刻的背景。封面女性绘画形象通过一些富于现代意味的服饰、姿容、道具及空间,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及性别观念,塑造出现代女性的群像。所谓现代女性,是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热情接受新式教育,积极投身各种事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女性群体。她们有别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下产生的女性,在富于强烈政治色彩的被动性中被赋予“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新内涵,又被纳入“女国民”的新角色;同时,她们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思想和行为都烙下过渡时期的矛盾特质,并不具备彻底的、自觉的革命性的“新”。《妇女时报》中的封面仕女画是对这一群体较为集中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超前和想象的,为读者营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同时,她们又是读者想象自己可以化身成为的,为读者提供了模仿的空间。由此,媒介完成了对现代女性形象的构建,现代女性媒介视觉形象在其自身演绎的过程中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从而促进女性现代性进程的进行。
三、从文化碰撞看文化的传播与本土化
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外沟通交流的密切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国外物质资源,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报纸、杂志、路牌等各种外国广告形式。近代广告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技术的引进、中西交流的增加,逐渐发展起来。中外厂商对于商品促销的需求,使得商业美术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在华的西方商人为了本土化需求,不断的吸收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和元素;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美术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吸收西方进步的艺术设计手法,并加以运用。在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之下,中国的商业美术开始出现新的面貌。
如月份牌画家郑曼陀惯用的擦笔水彩画技巧,通过对光影处理表现人物厚度的作法及对水彩颜料的应用上,均体现西方素描画法及作画材料对该画家的影响。笔者发现,郑曼陀的作品中有一幅《娇妻爱子图》,与西方中世纪大家拉斐尔名画《草地上的圣母》颇有相似之处;从构图上来说,两幅图都是母亲环抱两个孩子组成的三角构图;从背景来看,两个背景都是描绘的开放的室外环境,但是仔细看来,打在人物身上的光线却都是室内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方及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公共场所对女性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的特点;从画面意境来看,两幅画均使用了花卉来烘托气氛,《草地上的圣母》圣母选用颜色的雅的雏菊,圣母脚边的草也只轻轻着色,整幅画圣洁宁静,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式的静谧冥想微妙心理的表现方式。反观《娇妻爱子图》从大量的色彩瑰丽的蔷薇点缀,配合人物似舞台效果的妆发打扮,整个画面透露出老上海式的繁华且空洞之感,中国画家对西方艺术作品的形式借鉴,一方面反应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表现出思想解放的缓慢性。
结语:西方的先进思想使中国女性开始思考自身解放的问题,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女性的艺术形象在传统中国绘画基础上更加华丽和丰满,且通过商业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传播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大,通过这种传播从正面鼓励中国女性走出家门,注重穿着打扮,树立自主意识,促进了中国女性的思想解放。
【关键词】:月份牌;女性报刊;女性形象;商业美术
一、从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月份牌,廉价且容易获得,最初是英美香烟企业为打入中国市场所作在年末时用于赠送给经销商或者顾客的月历,既能当礼品,又能起到打广告宣传的作用,是早期的商业海报。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月份牌内容有香烟、化妆品、家居用品、银行、保险广告等等,一般都是商家免费赠送给顾客的。而随着时代发展,印有美女形象的月份牌几乎成为了月份牌的主要产品,很多人甚至会花钱购买它,男人痴迷于画中的美女,而女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妆扮穿着。
海报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对时代文化塑造和社会性别构建也产生着影响。通过对数十张不同年份的月份牌中女性的形象的观察,发现从最开始面色苍白、身型佝偻的传统仕女形象,到后来妆容精美、裸露部分皮肤,拥有健康美和自信美的摩登女郎形象,之间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仅代表着时代审美的变化,更表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趋势,但终归来说,月份牌应商业发展产生的初衷及其用美丽的摩登女郎做为宣传噱头的做法,这种形象符号在传播女性解放思想同时,也存在着部分传播男女不平等观念、物质主义观念等问题,其实质仍表现出女性思想解放的片面性,与社会对女性地位认同的不完全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介绍说,月份牌是中国20世纪平面设计史上最有影响、也最成功的一种形式。它建立了自己中国化的风格,为在西化的背景下寻找民族化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启示。“就像张爱玲的小说一样,给人一种浮世的虚华感,就像做了一个关于当年中国很奢华的梦。” 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即使是当年上海黄浦江边一个穷困得四周不能挡风遮雨棚户里,过着饭都吃不饱的生活时,棚户里依然贴着一张月份牌。事实上,月份牌的这种形式就好比是现代心中的乌托邦,在这里,让你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柔软的女性和最和谐的家庭场景,展现在现代人面前的永远是这个世界最最美好的一面,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空间展现,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世界的所有愿景。
二、从女性报刊封面看西方女权主义的传播
《妇女时报》的封面画在女性报刊封面史上所处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派文化的背景。一方面,海派文化以市民大众为主要对象,将文化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引入市民的消费领域,这就要求文化商品在最大限度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辛亥革命前后的普通小说杂志都考究封面画,最常在封面上画美人,刊名也体现出浓郁的商业和娱乐信息,如《礼拜六》《香艳杂志》等。《妇女时报》的商办性质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既继承了早期小说杂志的封面模式,又不同于以“色”招徕读者的旧思路(如月份牌)。另一方面,海派文化站在精英知识分子言说的边缘,关注更贴近实际的生存现实以及与这种现实相关联的情感趣味问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现代性进程,即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这是《妇女时报》采用封面仕女画的最为广阔和深刻的背景。封面女性绘画形象通过一些富于现代意味的服饰、姿容、道具及空间,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及性别观念,塑造出现代女性的群像。所谓现代女性,是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热情接受新式教育,积极投身各种事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女性群体。她们有别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下产生的女性,在富于强烈政治色彩的被动性中被赋予“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的新内涵,又被纳入“女国民”的新角色;同时,她们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思想和行为都烙下过渡时期的矛盾特质,并不具备彻底的、自觉的革命性的“新”。《妇女时报》中的封面仕女画是对这一群体较为集中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超前和想象的,为读者营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同时,她们又是读者想象自己可以化身成为的,为读者提供了模仿的空间。由此,媒介完成了对现代女性形象的构建,现代女性媒介视觉形象在其自身演绎的过程中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从而促进女性现代性进程的进行。
三、从文化碰撞看文化的传播与本土化
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外沟通交流的密切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国外物质资源,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报纸、杂志、路牌等各种外国广告形式。近代广告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技术的引进、中西交流的增加,逐渐发展起来。中外厂商对于商品促销的需求,使得商业美术得到迅速发展,一方面在华的西方商人为了本土化需求,不断的吸收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和元素;另一方面,中国的商业美术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吸收西方进步的艺术设计手法,并加以运用。在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之下,中国的商业美术开始出现新的面貌。
如月份牌画家郑曼陀惯用的擦笔水彩画技巧,通过对光影处理表现人物厚度的作法及对水彩颜料的应用上,均体现西方素描画法及作画材料对该画家的影响。笔者发现,郑曼陀的作品中有一幅《娇妻爱子图》,与西方中世纪大家拉斐尔名画《草地上的圣母》颇有相似之处;从构图上来说,两幅图都是母亲环抱两个孩子组成的三角构图;从背景来看,两个背景都是描绘的开放的室外环境,但是仔细看来,打在人物身上的光线却都是室内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方及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公共场所对女性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的特点;从画面意境来看,两幅画均使用了花卉来烘托气氛,《草地上的圣母》圣母选用颜色的雅的雏菊,圣母脚边的草也只轻轻着色,整幅画圣洁宁静,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式的静谧冥想微妙心理的表现方式。反观《娇妻爱子图》从大量的色彩瑰丽的蔷薇点缀,配合人物似舞台效果的妆发打扮,整个画面透露出老上海式的繁华且空洞之感,中国画家对西方艺术作品的形式借鉴,一方面反应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表现出思想解放的缓慢性。
结语:西方的先进思想使中国女性开始思考自身解放的问题,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女性的艺术形象在传统中国绘画基础上更加华丽和丰满,且通过商业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传播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大,通过这种传播从正面鼓励中国女性走出家门,注重穿着打扮,树立自主意识,促进了中国女性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