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一“代”了之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代”字的研究是颇有心得的。据说,最早使用“代”字绝招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有诗为证云:
  曹操马上传将令,大小儿郎听分明;
  知法犯法本应斩,割发代首不容情。
  说的是曹操为了体现自己的爱民之情、悯民之心,在行军途中传令三军将士,任何人不得践踏百姓的青苗,违令者斩首。不料,此令刚出,恰恰是自己的坐骑受惊践踏了百姓的青苗。这下却让这位奸雄为难了:割下自己的脑袋,那绝对不行!既往不咎,又岂能伏众?砍下马首,更说不过去。奸雄毕竟是奸雄,于是他就演了一出“割发代首”的游戏——项上人头竟仅用了一缕头发一“代”了之。这样,曹操既保住了性命,又严明了军纪,还欺骗了天下人;即使有人识破了此招,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正所谓一箭三雕加一雕,这个“代”字,也真够叫绝!
  自曹操之后的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官道,商道,民道中,“代”之招式屡试不爽,“代”之闹剧屡演不衰,“代”之遗风屡禁不绝,有关“代”字的民谚俚语更是随处可见、随手拈来。诸如:以权代法、以言代法、越俎代庖、李代桃僵、以耳代目、以茶代酒、以步代车等等。这些词语之中,有的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技巧,无伤大雅,不必较真;有的却关乎到国计民生,是万万使用不得的。而今,竟然连一些以“人道”为本的教育部门也是“代”风四起,愈演愈烈,叫人不能疑,也不可不问。
  一疑曰:奇哉,大小事务桩桩称“代”,里里外外以“代”掩收。走进一些地方的学校,确实令人感到惊奇。他们把管理班级叫做“代班”,把教学工作叫做“代课”,把身份特殊的一些教师叫做“代课教师”,至于那些复读生、补习生、“三限生”,更是名副其实的“代”字生,把一些合理与不合理的收费都叫做“代收费”,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能以“代”了之。别的不说,就拿“代收费”这一项来说事儿吧,其实里头大有名堂。《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由此看来,学生的课本费是完全可以收取的,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有了代收课本费;学生有了课本,自然要做作业,作业要求规范、格式要求统一,于是就代出了名正言顺的代收作业本费,红头文件,白纸黑字,谁也说不过去;期中期末要考试,考试又分会考、统考、抽考、自考等形式的各级考试,于是又演绎出了代各收类试卷费。其实,这些都是代人之劳、替人受累,也有托人之劳、累及他人的。比如说:学生要购买课外指导书,为了谨防假冒,于是又钻出了代理书商;学生基础差,教师要给学生补习,于是又冒出了代家教;学生要转学,学籍管理要层层审批,于是又代出了诸多手续。学生生病,自然要防疫;学生的安全,必须得保险……这些就“代”得更为出奇。至于“代”得是否合情合法合理,我们暂且不说,试问:当今市场经济,既不是商品奇缺,又不是人才匮乏,更不是职责不明,为何要代?又问:如此多代,“代”字底下到底有几分责任,又难道仅仅是某一学校或者某一教师的错失?再问:如此事事为“代”,代之人人,累也不累?其实,不问便罢,一问就会问出许多道道。常言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来。奇哉,奇哉,一个“代”藏尽了玄机!
  二疑曰:怪哉,规章制度条条罚章,上上下下都使罚招。按理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却有不少地方的学校是教风不兴,学风不浓,以罚代教,罚风四起,怨声道载。究其根源,是罚章过多、罚招过重所致。当前,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推行工作责任制、管理指标制、考核量化制。“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规矩之中无规矩,往往会适得其反。比方说:某一所学校工作没起色,教育局罚,罚扣教育经费,理由是强化管理,赏罚分明;某一教师完不成量化指标,校长罚,罚扣工资津贴,理由是机制改革,多劳多得;学校收费不合理,相关部门都来罚,理由更是千差万别。于是,上罚下效,学生有错误教师罚:逃学旷课罚扫地,说是劳动教育;打架骂仗罚训罚站罚检讨,说是自我教育;作业没完成罚抄,考试不合格罚补考;问题再大罚家长,说是家长失职,监管不力……只要不是抢劫、贩毒、杀人、放火的大罪,似乎都可以用罚来解决,把罚当成了万能手段,真是“把戏天天耍,招牌时时新,花样层层翻”。古往今来,罚只是禁治之道,教才是人本之道,以罚代教必然会导致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使教的功能完全丧失。再说,“安居方可乐业”,若要构建和谐社会,还须以人为本。如果始终奉行“重罚之下有勇夫,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看不罚也罢。怪哉,怪哉,一个罚字,好生了得!
  三叹曰:呜呼,如此“代”代相传,我们的后代将一代不如一代,其中的道理人人明白。戳穿了,“代”字的全部秘诀就在于一个字——“骗”,只是这种骗术高明了许多,它让行骗者骗得大大方方,被骗者被骗得明明白白,其中的端倪谁都看得出来。往往,我们是孩子摔哭了才去打板凳的屁股,沾腥的老鼠在门外偷着乐。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当头棒喝:“清醒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岂能一‘代’了之?”
  (作者单位:746042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九年制学校)
其他文献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拥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拼搏,勇于胜利,也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和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奥林匹克运动会可分为两大阶段: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期间举行的奥运会被称为古代奥运会;公元1896年开始至今举办的奥运会被统称为现代奥
期刊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句名言形象而又恰切地表明了地图对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真可用“形影不离”来形容地图与地理教学的关系。我想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地图已不仅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与工具,而且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特殊的功效。    一、使用地图的特殊思维形式    在“长江水系图”中的长江,它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是表示长江的特殊的抽象符号(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只抽象出其简单的
期刊
在多年的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我通过在歌唱发声训练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在发声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呼气与吸气的关系、声音靠前与靠后的关系、喉咙打开与面罩共鸣点的关系等。只要我们认识了歌唱训练中的这一对对关系,全面统一地调动歌唱发声的各个器官,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那么在歌唱时就能够达到声音的和谐、饱满、统一,就能达到声情并茂,较为自如的进行歌曲演唱。    一、处理好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向情感交流、共享、共进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能达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唤醒、激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神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乐于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美感非常强烈的学科,争奇斗艳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森林、搏击长空的雄鹰、翩翩起舞
期刊
小国不丹与我国西南边界接壤,许多人只知这是一个小国而已,对不丹其他皆无所知。现在这个小国却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不丹的经济虽不甚发达,但不丹人民的精神状态却让人羡慕——不丹被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穷国。不丹人的快乐从何而来、因何而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只能从教育的角度去窥知不丹人的快乐,在教育对比中发现我们与不丹之间实际存在着“教育差距”。    一、这里没有人辍学     一群教育考察者深入不丹,想去看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关键词】美术欣赏 模糊层面 创新思维 情感联想 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
期刊
一、何谓恐惧    能否及时消除学生体育课上的恐惧心理,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本领。恐惧是在主观感受的危险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一种强烈反应,它是由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使原有动型遭到破坏引起皮质神经兴奋,通过兴奋的诱导来改变皮下中枢神经的活动,导致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发生变化,同时将由此而获得的相应刺激传回大脑。与新的动型结合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往往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内分泌增加、大量出
期刊
“教后感”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它可以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对于“教后感”,在教学生涯中我一路与它同行,已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学上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它,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它,十年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财富也取自于它。  “教后感”记录了我在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说起对它的灵感,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一路行来,“教后感”已成为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期刊
实验楼前人头攒动,学生忙碌的身影晃得忙碌的我也有点喘不过气来了。不过很快地,作为班主任的我就发觉学生中的气氛有一点点不太对劲:学生们虽然在忙着体检,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却明显地分成几个小圈子在窃窃私语,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可与他们的性格有一点不符:在这种场合下,一般情况都会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甚至有几个学生会借机和初一的学生一样追逐打闹一会儿。初三了,初三的学习压力毕竟太大了点,如果有点打闹现象反倒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在每个学校或班级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问题,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影响却很大。面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作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善待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