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下也尤显重要。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其实践环节尚不能充分满足今后工作中幼儿教学的实际要求,尚未真正准确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幼儿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动作表演的特征。所以,进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模式研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实践 教学模式 幼儿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119-03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逐步提升,大众自然产生了更高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与艺术修养成为了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音乐体验与感知培养,在现今社会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既是大众在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认知上的提高,同时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实践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下也非常重要。在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思路下,在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大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也理所应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模式和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单一,学前专业中相关幼儿音乐教学课程的授课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为主,相对来说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并组织一堂实践教学课的能力;同时,很多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对音乐感知能力和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等方面没有进行足够的学习与了解,这也是学校所学的知识缺乏足够实践环节及实践运用的支撑,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学以致用”所造成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操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故此,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学生能够早日适应幼儿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裨益。
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之前,学生更需要对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有足够的理论及实际认知与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幼儿音乐感知、幼儿动作表演恰如其分地进行学习目标设置。
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音乐有助于开启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而且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其也是抽象的艺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它可以启蒙和拓展儿童对于时间长河和空间感的初始观念,从而培育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羁的创造力萌芽。
研究同时证明,人的音乐感知与接收能力可能起源于人类在婴儿时期不断接受的各种各样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声音刺激,诸如母亲的轻声呼唤、逗弄时的调笑声、睡觉时摇篮曲的催眠哼唱、婴儿饥饿时自身的哭喊呢喃等等,由此也就自然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声学辨别分析能力。日积月累之下,儿童对这些音调、节奏、语言速度等细节会变得特别敏感,而这些元素恰恰是构筑音乐的几大要素。可见,音乐感知能力的初始启蒙恰恰是在人类的婴儿时期逐步形成的。
婴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另一项能力就是动作表演。其源于对父母及他人肢体动作的下意识模仿,而这些动作的掌握与形成也有利于儿童在其后的音乐感知过程中增强对韵律与节奏的把握。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音乐教学环节中,必须充分了解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和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体会这些特征及其规律,不断总结出更具实用性、更具应用价值的音乐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在其音乐教学中探索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是偏理论类的课程讲授较多,另一方面是个人技能类的训练较多,但是把理论与技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类的课程比重较少,特别是幼儿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设计、幼儿园实际教学实践与观摩、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与反思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找到幼儿音乐教学的规律与正确途径。
在学龄前儿童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动作表演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加深对音乐的第一感知和实际体验。这种动作表演有利于强化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与体验,例如音高变化、旋律记忆、韵律特征、节奏快慢的把握等。所以,对于动作表演的难度及完成程度,不必有过高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逐步训练学龄前儿童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在音乐中的动作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韵律感和美感,并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协调性。
而这些学龄前儿童课堂上的实操环节,其中涉及到儿童表演的心理启发与调整,幼儿对音乐旋律记忆、韵律与节奏感知的掌握程度等诸多细节把握,仅仅靠学前专业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分析是无法准确把握的,也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应该通过模拟教学环节,或者是邀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进课堂教学进行具体讲授与教学演示,详细讲解分析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环节的特征,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并掌握这些实操教学环节的相关知识。
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学前专业学生能够进入幼儿园参与见习与实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幼儿园教师的辅导,并实地观摩幼儿园教师的具体教学课程与音乐教学及动作表演训练等环节,才能对课堂上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进行印证,才能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具体和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实际上,幼儿园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其目的更多地是促进幼儿对声音、音高、节奏等的感知能力,是培养这种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方式和过程。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考虑如何将幼儿的感知能力激发出来,如何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而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内容与幼儿兴趣点结合起来;把教学过程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加深和拓展幼儿的音乐基本感知与接收能力。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因材施教、因势导利、降低控制”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材施教”是指教学实践设计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兴趣特征等方面进行适当且契合幼儿学习特点来选择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流程;“因势导利”是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实时和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降低控制”是指教师不对幼儿的音乐学习行为进行过于严格的控制,更多地通过一系列的课堂音乐接触训练,逐步增强儿童对音高、韵律、节奏、速度等音乐各个要素的感知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于音准、节拍等方面的掌握及动作表演能力。而这一过程应该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具体特征,不必过于强调学习进程的统一性与模块化教学方式,应依据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班级甚至是每一个小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及动作表演能力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同时,在进行课后教学评价时,我们更多地应该围绕儿童的音乐学习特征与学习参与度来展开,如教学活动内容是否符合该组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课堂布置的儿歌或者是节奏、动作训练片段是否适合儿童的生理特征、是否能促进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的音乐元素感知挑战是否循序渐进;幼儿是否对于旋律及动作的感知与掌握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他们是否享受这些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所带来的成长快乐;总体教学目标是否逐步达到等等。
所以,高校学前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刻苦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努力钻研儿童音乐教学的这些一般性规律,把握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
目前,有部分学前专业的毕业生初到幼儿园工作时,在个人的演唱、弹奏、动作表演等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在学以致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扰。例如,在音乐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唱一首儿歌;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调动儿童的兴趣与关注;如何让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力;每个年龄段儿童动作表演的幅度区间与难度控制;幼儿对音高的感知与掌握以及幼儿演唱中最佳自然音区的划分;包括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每个年龄段儿歌布置的难度、定调等等细节,高校的理论讲授并不能覆盖全部,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比较茫然、无所适从,与高校的教学环节大相庭径。以上这些都是学前专业的毕业生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折射出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脱节等现象的问题。
儿童的节奏感知与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音乐劳动起源说的理论来看,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人类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为统一动作而产生的有节奏音高的呼喊。由此看来,节奏从音乐诞生之时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节奏产生的另一个来源就是语言,人类的语言自身就包含着丰富而微妙的节奏韵律及变化。所以,从有节奏的语言词句训练为起点,让幼儿逐步掌握节奏规律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迅速提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又比较容易入门,更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如铃鼓、木鱼、三角铁等也是幼儿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这是节奏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同时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一举多得。而以上这些教学流程的最佳实习场地就是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环节,或者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模拟实践课堂。
学前专业的职业技能与教学经验积累除了儿童教育理论的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还要经过较为充分的教学实训、实践环节,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老师。我们建议,高校教学的实践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增加专业课程中见习实训的课时量,在幼儿园进行实地的观摩学习、见习授课与课后总结,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进入大学举办讲座,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分享;同时对高校模拟教学环节进行探讨改进。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下幼儿教学的实际需求。
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应改变以往课堂上偏重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体验式、现场教学、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于实践教学模式当中。
有效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实习环节是高校检验学前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应用型思路的研究与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所以,当下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相对来说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适度增加模拟教学环节、见习和实习过程、幼儿园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比重,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教学中,同时力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幼儿教师岗位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环节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儿童的学习特征为主导;以模拟实训及实地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为前提;以每个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学习能力、动作完成能力为基础;因材施教、因势导利、降低控制,尽可能准确把握并契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音乐学习特征,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进行适时调整,尽可能避免目前高校学前专业存在的闭门造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设计情况出现。唯有如此,才能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莺英.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2]李晓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3]章淑慧.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形成的因素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10).
[4]贡琳.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职业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
作者简介:苑丁,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代音乐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类非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多维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创建,项目编号:2019—GX—153。
关键词:实践 教学模式 幼儿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119-03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逐步提升,大众自然产生了更高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与艺术修养成为了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音乐体验与感知培养,在现今社会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这既是大众在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认知上的提高,同时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实践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下也非常重要。在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思路下,在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大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也理所应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模式和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单一,学前专业中相关幼儿音乐教学课程的授课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为主,相对来说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并组织一堂实践教学课的能力;同时,很多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对音乐感知能力和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等方面没有进行足够的学习与了解,这也是学校所学的知识缺乏足够实践环节及实践运用的支撑,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学以致用”所造成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操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故此,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学生能够早日适应幼儿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裨益。
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之前,学生更需要对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有足够的理论及实际认知与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幼儿音乐感知、幼儿动作表演恰如其分地进行学习目标设置。
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音乐有助于开启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而且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其也是抽象的艺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它可以启蒙和拓展儿童对于时间长河和空间感的初始观念,从而培育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羁的创造力萌芽。
研究同时证明,人的音乐感知与接收能力可能起源于人类在婴儿时期不断接受的各种各样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声音刺激,诸如母亲的轻声呼唤、逗弄时的调笑声、睡觉时摇篮曲的催眠哼唱、婴儿饥饿时自身的哭喊呢喃等等,由此也就自然形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声学辨别分析能力。日积月累之下,儿童对这些音调、节奏、语言速度等细节会变得特别敏感,而这些元素恰恰是构筑音乐的几大要素。可见,音乐感知能力的初始启蒙恰恰是在人类的婴儿时期逐步形成的。
婴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另一项能力就是动作表演。其源于对父母及他人肢体动作的下意识模仿,而这些动作的掌握与形成也有利于儿童在其后的音乐感知过程中增强对韵律与节奏的把握。
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音乐教学环节中,必须充分了解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和幼儿动作表演的特征,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体会这些特征及其规律,不断总结出更具实用性、更具应用价值的音乐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在其音乐教学中探索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是偏理论类的课程讲授较多,另一方面是个人技能类的训练较多,但是把理论与技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类的课程比重较少,特别是幼儿音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设计、幼儿园实际教学实践与观摩、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与反思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找到幼儿音乐教学的规律与正确途径。
在学龄前儿童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动作表演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加深对音乐的第一感知和实际体验。这种动作表演有利于强化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与体验,例如音高变化、旋律记忆、韵律特征、节奏快慢的把握等。所以,对于动作表演的难度及完成程度,不必有过高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逐步训练学龄前儿童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在音乐中的动作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韵律感和美感,并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协调性。
而这些学龄前儿童课堂上的实操环节,其中涉及到儿童表演的心理启发与调整,幼儿对音乐旋律记忆、韵律与节奏感知的掌握程度等诸多细节把握,仅仅靠学前专业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分析是无法准确把握的,也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应该通过模拟教学环节,或者是邀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进课堂教学进行具体讲授与教学演示,详细讲解分析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环节的特征,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并掌握这些实操教学环节的相关知识。
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学前专业学生能够进入幼儿园参与见习与实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幼儿园教师的辅导,并实地观摩幼儿园教师的具体教学课程与音乐教学及动作表演训练等环节,才能对课堂上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进行印证,才能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具体和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实际上,幼儿园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其目的更多地是促进幼儿对声音、音高、节奏等的感知能力,是培养这种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方式和过程。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考虑如何将幼儿的感知能力激发出来,如何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从而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内容与幼儿兴趣点结合起来;把教学过程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加深和拓展幼儿的音乐基本感知与接收能力。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因材施教、因势导利、降低控制”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材施教”是指教学实践设计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兴趣特征等方面进行适当且契合幼儿学习特点来选择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流程;“因势导利”是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实时和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降低控制”是指教师不对幼儿的音乐学习行为进行过于严格的控制,更多地通过一系列的课堂音乐接触训练,逐步增强儿童对音高、韵律、节奏、速度等音乐各个要素的感知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于音准、节拍等方面的掌握及动作表演能力。而这一过程应该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具体特征,不必过于强调学习进程的统一性与模块化教学方式,应依据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班级甚至是每一个小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及动作表演能力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同时,在进行课后教学评价时,我们更多地应该围绕儿童的音乐学习特征与学习参与度来展开,如教学活动内容是否符合该组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课堂布置的儿歌或者是节奏、动作训练片段是否适合儿童的生理特征、是否能促进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的音乐元素感知挑战是否循序渐进;幼儿是否对于旋律及动作的感知与掌握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他们是否享受这些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所带来的成长快乐;总体教学目标是否逐步达到等等。
所以,高校学前专业的同学不仅要刻苦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努力钻研儿童音乐教学的这些一般性规律,把握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特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
目前,有部分学前专业的毕业生初到幼儿园工作时,在个人的演唱、弹奏、动作表演等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在学以致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扰。例如,在音乐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唱一首儿歌;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调动儿童的兴趣与关注;如何让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力;每个年龄段儿童动作表演的幅度区间与难度控制;幼儿对音高的感知与掌握以及幼儿演唱中最佳自然音区的划分;包括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每个年龄段儿歌布置的难度、定调等等细节,高校的理论讲授并不能覆盖全部,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比较茫然、无所适从,与高校的教学环节大相庭径。以上这些都是学前专业的毕业生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折射出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脱节等现象的问题。
儿童的节奏感知与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音乐劳动起源说的理论来看,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人类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为统一动作而产生的有节奏音高的呼喊。由此看来,节奏从音乐诞生之时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节奏产生的另一个来源就是语言,人类的语言自身就包含着丰富而微妙的节奏韵律及变化。所以,从有节奏的语言词句训练为起点,让幼儿逐步掌握节奏规律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迅速提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又比较容易入门,更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如铃鼓、木鱼、三角铁等也是幼儿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这是节奏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同时又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一举多得。而以上这些教学流程的最佳实习场地就是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环节,或者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模拟实践课堂。
学前专业的职业技能与教学经验积累除了儿童教育理论的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还要经过较为充分的教学实训、实践环节,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老师。我们建议,高校教学的实践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增加专业课程中见习实训的课时量,在幼儿园进行实地的观摩学习、见习授课与课后总结,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进入大学举办讲座,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分享;同时对高校模拟教学环节进行探讨改进。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下幼儿教学的实际需求。
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应改变以往课堂上偏重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体验式、现场教学、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于实践教学模式当中。
有效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实习环节是高校检验学前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应用型思路的研究与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所以,当下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相对来说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适度增加模拟教学环节、见习和实习过程、幼儿园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比重,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教学中,同时力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幼儿教师岗位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环节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儿童的学习特征为主导;以模拟实训及实地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为前提;以每个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学习能力、动作完成能力为基础;因材施教、因势导利、降低控制,尽可能准确把握并契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音乐学习特征,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不断进行适时调整,尽可能避免目前高校学前专业存在的闭门造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设计情况出现。唯有如此,才能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莺英.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2]李晓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3]章淑慧.影响儿童音乐能力形成的因素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10).
[4]贡琳.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职业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12).
作者简介:苑丁,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学科带头人,现代音乐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类非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多维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创建,项目编号:2019—GX—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