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学习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内涵就是倡导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对于高中生,学习各门科目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同时要让学生保持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强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就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不是就《美国语文》来谈美国的语文教育,而是通过《美国语文》反思,思考中国的高中语文该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才算是有价值。
[关键词]本土文学、古典文学、渗透
中国分类号:I2
2014学年看的书不少,但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美国语文》,它让我大大的开了眼界。作为一本美国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它与中国语文的教科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了,我这里只谈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设置。
先说中国语文的课文,其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或者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应用文等等(此分类多在高中教科书),或者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此分类多在初中教科书)。而《美国语文》的编排却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它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分成了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每个主题下的课文则选自这个时代里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在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讲解着那个特定的时代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文学的变迁和发展。
拿到《美国语文》,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一行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著”的文字,心里不禁联想到咱们的教科书封面写着的“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实在有点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大气。接着看目录,给我最大的冲击的是它的选材,所有的课文都是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这一下,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勇气。读中文系的人都知道,美国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是何其的单薄呀,但人家就是敢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里只收录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学作品。我们这些中国语文教师在佩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人家这样编著教材的目的何在呢?
我想,美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应该会让学生阅读相应的外国文学作品吧,再不成,美国的大学也会有不同国家的文学阅读课程设置。所以,这样来编著高中教科书,就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了:其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那尽管不悠久,但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其二,让学生为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而自豪;其三,增强学生的本土归属感;其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热情。这些情感因素尽管和智商无关,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思想素养,这些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想到这,我又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我想,教完五册必修和至少五册选修之后,能不能达到以上所说到的那些效果呢?或者说,在学完了那些课文后,对于以上所罗列的这些思想素养,学生们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呢?
从《美国语文》对本土文学的高度推崇中,我们反过来对中国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一个小小的统计。(以粤教版的语文必修课本为例)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有17篇,中国现当代作品有64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48篇。乍一看,中国的本土文学作品总共有112篇,占了总数的86.8%,可是再统计一下,在中国文学史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中国古典文学只占了37.2%,这个数据实在让我颇为失落。不可否认,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它们也构成中国本土文学的重要部分。但是中国千年的古老文化,值得品味鉴赏的方面太多了,现当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小章节而已。必修课所选录的那48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比起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实在是显得太单薄了。即使加上《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传记选读》(部分)、《短篇小说欣赏》(部分)等选修课的内容,恐怕,也只能把中国的千年文学发展理了一个很模糊的脉络。至于让学生对一些课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阅读、鉴赏、品味甚至评点,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而本人经历了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就深刻的体会到,高三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常识实在是单薄得让人抓狂。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文言文阅读、默写、诗歌鉴赏这几大题与中国古典文学直接挂钩之外,连社科文阅读、文学类阅读、语言运用甚至作文这几大题,都有可能会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知识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些知识的缺失,至少对学生的高考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的目标不能只立足于高考,更应该要注重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今年重回高一之后,我便计划从高一年级开始,强化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學知识学习,并打算如果这一年的效果良好的话,高二时,我将继续并深化这种教学方式,希望趁学生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有目的、有规划地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无法接触到但是又很重要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灌输给他们。
整个高一学年,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在必修课文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不同作品,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广度;二、分阶段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学习,有选择地把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以活动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深度。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做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通过一年的坚持与努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感悟。下面我就谈一谈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的操作。
一、课文教学中渗透古典文学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陈述的: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因此,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这个媒介,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文学的海洋中,学生们便可纵横古今、徜徉中外。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这个“杂家”就应该有所侧重,要懂得精挑细选,把课文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进行归类,或从梳理文学样式发展的角度,或从细说历史名人的角度,甚至从探讨人文、哲学、社会的角度,循序渐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并且“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青少年从沉迷于圣诞节、万圣节、西方的情人节及西方文化氛围中走出来。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寻找到那种新鲜和快乐。”① 二、分阶段的专题精读活动
活动课最初的设想,是在1994年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方案时提出来的,要求教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以外,结合该学科的知识,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活动方式。我认为,丰富多彩的活动类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动脑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我所开设的古典文学活动课,不是研究性学习,不是“选修二”,更不是第二课堂,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性、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设计,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间的长度可以是十分钟,也可以是整堂课。语文的活动课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与探究,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探究没有答案,但是,却能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甚至包括查找资料、综合归纳、演讲、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课来培养。因此,对于活动课的开展,我从来是不遗余力的。这一届重新回到高一,我又有了开展活动课的机会,于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怎样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平台成为了我整个学年最为关注的事情。尽管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已经不断地渗透古典文学知识给学生,但这些知识都不能够成为一个系列,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其作用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那么,专题的活動课就显得很必要了。
那么活动课的侧重点该放在哪些方面呢?在《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说明(语文)》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探究”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考在“古诗文阅读”和“文学类阅读”两大版块的能力要求,我在这个学年所设置的中国古典文学阅读活动课,主要分文言和文学两类。
设置文言类,其实还有向高考方向靠拢的考虑。学生们不喜欢古典文学,主要是有些文章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类,于是,我就把高考的文言翻译和古典文学的学习综合在了一起。整个高一年级,我选择了《论语》和《史记》两本书作为专题学习的资料,在必修一到必修三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论语》的学习,在必修四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史记》的学习。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断句和全文段的翻译,其次是针对该段的一些讨论。因为我所选取的片段都是《论语》和《史记》中最为人熟知的语段或最精彩的章节节选,所以,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反而会有熟悉感,连带在讨论的时候,也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设置文学类,主要目的是在于欣赏。刚升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的学习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不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本书,只是每个学期布置一篇必读书,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红楼梦》,要求学生精读。相应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我尽可能每两个星期就找一节课的时间,播放相关的“百家讲坛”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小说的氛围中。并且在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在学期末会有一个阅读检测,还告诉学生,只要好好的阅读,好好的思考,这个检测会很好做。有了这么一个期末检测的刺激,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对“百家讲坛”的观看就不敢马虎了,甚至会有学生来找老师讨论小说中的问题,并且在讨论时还可以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而言之,整个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古典文学是贯穿四个必修模块课文教学的一条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四册书仿佛就成了一本书,而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相信他们也在积累着对自己国家灿烂文明的自豪感。那么,我想要达到的上面所提到的《美国语文》那种教学的境界,应该也不远了。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野应祯
[关键词]本土文学、古典文学、渗透
中国分类号:I2
2014学年看的书不少,但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美国语文》,它让我大大的开了眼界。作为一本美国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它与中国语文的教科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了,我这里只谈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设置。
先说中国语文的课文,其设置和编排顺序是根据文体来分类的,或者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应用文等等(此分类多在高中教科书),或者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此分类多在初中教科书)。而《美国语文》的编排却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它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分成了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每个主题下的课文则选自这个时代里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在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讲解着那个特定的时代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文学的变迁和发展。
拿到《美国语文》,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一行写着“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著”的文字,心里不禁联想到咱们的教科书封面写着的“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实在有点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大气。接着看目录,给我最大的冲击的是它的选材,所有的课文都是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这一下,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美国人的勇气。读中文系的人都知道,美国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地位是何其的单薄呀,但人家就是敢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里只收录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学作品。我们这些中国语文教师在佩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人家这样编著教材的目的何在呢?
我想,美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应该会让学生阅读相应的外国文学作品吧,再不成,美国的大学也会有不同国家的文学阅读课程设置。所以,这样来编著高中教科书,就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了:其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那尽管不悠久,但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其二,让学生为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而自豪;其三,增强学生的本土归属感;其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热情。这些情感因素尽管和智商无关,但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思想素养,这些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想到这,我又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我想,教完五册必修和至少五册选修之后,能不能达到以上所说到的那些效果呢?或者说,在学完了那些课文后,对于以上所罗列的这些思想素养,学生们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呢?
从《美国语文》对本土文学的高度推崇中,我们反过来对中国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一个小小的统计。(以粤教版的语文必修课本为例)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有17篇,中国现当代作品有64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48篇。乍一看,中国的本土文学作品总共有112篇,占了总数的86.8%,可是再统计一下,在中国文学史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中国古典文学只占了37.2%,这个数据实在让我颇为失落。不可否认,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它们也构成中国本土文学的重要部分。但是中国千年的古老文化,值得品味鉴赏的方面太多了,现当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小章节而已。必修课所选录的那48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比起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实在是显得太单薄了。即使加上《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传记选读》(部分)、《短篇小说欣赏》(部分)等选修课的内容,恐怕,也只能把中国的千年文学发展理了一个很模糊的脉络。至于让学生对一些课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阅读、鉴赏、品味甚至评点,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而本人经历了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就深刻的体会到,高三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常识实在是单薄得让人抓狂。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文言文阅读、默写、诗歌鉴赏这几大题与中国古典文学直接挂钩之外,连社科文阅读、文学类阅读、语言运用甚至作文这几大题,都有可能会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知识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些知识的缺失,至少对学生的高考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的目标不能只立足于高考,更应该要注重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今年重回高一之后,我便计划从高一年级开始,强化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學知识学习,并打算如果这一年的效果良好的话,高二时,我将继续并深化这种教学方式,希望趁学生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有目的、有规划地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无法接触到但是又很重要的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灌输给他们。
整个高一学年,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在必修课文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不同作品,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广度;二、分阶段地开展不同专题的学习,有选择地把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以活动课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深度。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做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通过一年的坚持与努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感悟。下面我就谈一谈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的操作。
一、课文教学中渗透古典文学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陈述的: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博,因此,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这个媒介,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文学的海洋中,学生们便可纵横古今、徜徉中外。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这个“杂家”就应该有所侧重,要懂得精挑细选,把课文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进行归类,或从梳理文学样式发展的角度,或从细说历史名人的角度,甚至从探讨人文、哲学、社会的角度,循序渐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并且“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青少年从沉迷于圣诞节、万圣节、西方的情人节及西方文化氛围中走出来。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寻找到那种新鲜和快乐。”① 二、分阶段的专题精读活动
活动课最初的设想,是在1994年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方案时提出来的,要求教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以外,结合该学科的知识,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活动方式。我认为,丰富多彩的活动类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动脑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我所开设的古典文学活动课,不是研究性学习,不是“选修二”,更不是第二课堂,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性、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设计,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间的长度可以是十分钟,也可以是整堂课。语文的活动课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与探究,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探究没有答案,但是,却能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甚至包括查找资料、综合归纳、演讲、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课来培养。因此,对于活动课的开展,我从来是不遗余力的。这一届重新回到高一,我又有了开展活动课的机会,于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怎样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平台成为了我整个学年最为关注的事情。尽管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已经不断地渗透古典文学知识给学生,但这些知识都不能够成为一个系列,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其作用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那么,专题的活動课就显得很必要了。
那么活动课的侧重点该放在哪些方面呢?在《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考试大纲说明(语文)》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在“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探究”方面的能力要求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考在“古诗文阅读”和“文学类阅读”两大版块的能力要求,我在这个学年所设置的中国古典文学阅读活动课,主要分文言和文学两类。
设置文言类,其实还有向高考方向靠拢的考虑。学生们不喜欢古典文学,主要是有些文章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类,于是,我就把高考的文言翻译和古典文学的学习综合在了一起。整个高一年级,我选择了《论语》和《史记》两本书作为专题学习的资料,在必修一到必修三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论语》的学习,在必修四教学版块阶段,每周一段《史记》的学习。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断句和全文段的翻译,其次是针对该段的一些讨论。因为我所选取的片段都是《论语》和《史记》中最为人熟知的语段或最精彩的章节节选,所以,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反而会有熟悉感,连带在讨论的时候,也能够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设置文学类,主要目的是在于欣赏。刚升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的学习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不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本书,只是每个学期布置一篇必读书,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红楼梦》,要求学生精读。相应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我尽可能每两个星期就找一节课的时间,播放相关的“百家讲坛”的视频,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小说的氛围中。并且在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在学期末会有一个阅读检测,还告诉学生,只要好好的阅读,好好的思考,这个检测会很好做。有了这么一个期末检测的刺激,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对“百家讲坛”的观看就不敢马虎了,甚至会有学生来找老师讨论小说中的问题,并且在讨论时还可以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而言之,整个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古典文学是贯穿四个必修模块课文教学的一条主线。有了这条主线,四册书仿佛就成了一本书,而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相信他们也在积累着对自己国家灿烂文明的自豪感。那么,我想要达到的上面所提到的《美国语文》那种教学的境界,应该也不远了。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野应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