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的一次旅行,将会旅行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什么事,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将来还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遇到某些事是记住、遗忘还是不理会……旅途中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语文课堂上亦是如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教学的动态发展,当好每一次语文之旅的向导,带领学生共同遨游于语文的世界。
一、启程——观察环境,找准起点
一堂语文课的开始就如一次旅行的开始,刚启程也许就有变化,如想乘坐飞机出行,因天气原因航班取消,可以改乘火车、汽车等出行。语文课上,虽有准备充分的教案,但遇到一些情况,我们可以临时改变,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案进行。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笔者本来设想的导入是:让学生先听一段歌曲,即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再说出歌名和自己的感受。可是那天运气不好,刚想放音乐就停电了,没电放不了,笔者虽会唱此歌但完全不记得歌词,只能改变导入的方式,自己轻轻哼唱此歌的旋律,让学生猜歌名,有的学生轻声跟着哼,还有的深情地唱起这首歌,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导入比预想的还好。
一次语文课,还未踏入教室就已经听到学生的喧闹声,看到教师之后还有大部分学生停不下来,原来他们在讨论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笔者便接他们的话谈了自己对该电视剧的看法,全班一下子静了下来,笔者趁此立刻补了一句:“甄嬛和果郡王合婚庚帖上写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接着说是“终身所约,永结为好。愿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有学生小声说,好感人的诗。“这诗句出自《诗经》,像这样美好的诗句有很多,刚好我们今天有机会学习《诗经》中的诗歌《氓》和《采薇》。”导入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起点,如果课堂环境跟预期有差异,可及时利用动态生成的一些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即导入的方式内容,以方便教学的展开。
二、途中——留心问答,拓展空间
旅行途中,可以对美景欢呼,可以无视美景,可以在沉睡中错过风景,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收获。讲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有:痛苦、可怜、凄凉、有爱心、孤独、迷茫、善良、无助等,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可突然有一学生说:老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这句回答如一重磅炸弹,反对的声音非常多,甚至有许多异样的眼光落在那名学生身上。这样的回答出乎意料,何不顺势问问。文章相同,读者不同解读也不同,出发点不同,考虑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够等都影响评价和感受,学生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创造力,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
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我们要灵活采取措施。有时候需改变提问的方法,如由教师问学生改为学生互相提问,学生问教师;有时候需要改变提问的内容,增加或减少相关问题等。课堂上,我们常设想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展开教学,可是学生的回答不在设想的范围内,即使是同班学生也有差距,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教师应留心问答,懂得判断,及时发现学生回答中的异同点,积极引导,拓展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张扬个性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如花般绽放。
三、目的地——及时总结,学会反思
到达旅行目的地,是一次旅行的结束,另一次旅行的开始。一堂课的结束是另一堂课的开始,是某方面知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着作用。旅途中,一路风景,一路收获,一些感悟。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预期目标外的事情发生,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有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文本资源等,如果有意识地去识别、寻找、引入、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无处不在;对于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不理会不利用或者故意逃避,也许即刻消失永不再现,因为我们的课是不可复制的,即使上课内容相同,上课的时间、地点、对象不同,则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也是不同的。
一次阅读课,快结束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指着文中的一个词语向笔者请教它的意思,解释之后,她就刚才那个词又问了一个问题,那是一个地理名词,笔者实在无法做出深入解释,只能说查阅相关资料再给她解释。备课时曾觉得这个地理名词从语文角度考虑不需深究,谁想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从那以后,备课时涉及的任何知识都深入探究,只为做一名更好的老师。一节课的结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本次课中的一些意外情况的总结与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发现与反思的结合体,给人意外的收获。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530022)
一、启程——观察环境,找准起点
一堂语文课的开始就如一次旅行的开始,刚启程也许就有变化,如想乘坐飞机出行,因天气原因航班取消,可以改乘火车、汽车等出行。语文课上,虽有准备充分的教案,但遇到一些情况,我们可以临时改变,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案进行。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笔者本来设想的导入是:让学生先听一段歌曲,即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再说出歌名和自己的感受。可是那天运气不好,刚想放音乐就停电了,没电放不了,笔者虽会唱此歌但完全不记得歌词,只能改变导入的方式,自己轻轻哼唱此歌的旋律,让学生猜歌名,有的学生轻声跟着哼,还有的深情地唱起这首歌,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导入比预想的还好。
一次语文课,还未踏入教室就已经听到学生的喧闹声,看到教师之后还有大部分学生停不下来,原来他们在讨论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笔者便接他们的话谈了自己对该电视剧的看法,全班一下子静了下来,笔者趁此立刻补了一句:“甄嬛和果郡王合婚庚帖上写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接着说是“终身所约,永结为好。愿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有学生小声说,好感人的诗。“这诗句出自《诗经》,像这样美好的诗句有很多,刚好我们今天有机会学习《诗经》中的诗歌《氓》和《采薇》。”导入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起点,如果课堂环境跟预期有差异,可及时利用动态生成的一些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即导入的方式内容,以方便教学的展开。
二、途中——留心问答,拓展空间
旅行途中,可以对美景欢呼,可以无视美景,可以在沉睡中错过风景,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收获。讲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有:痛苦、可怜、凄凉、有爱心、孤独、迷茫、善良、无助等,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可突然有一学生说:老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这句回答如一重磅炸弹,反对的声音非常多,甚至有许多异样的眼光落在那名学生身上。这样的回答出乎意料,何不顺势问问。文章相同,读者不同解读也不同,出发点不同,考虑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够等都影响评价和感受,学生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创造力,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
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我们要灵活采取措施。有时候需改变提问的方法,如由教师问学生改为学生互相提问,学生问教师;有时候需要改变提问的内容,增加或减少相关问题等。课堂上,我们常设想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展开教学,可是学生的回答不在设想的范围内,即使是同班学生也有差距,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教师应留心问答,懂得判断,及时发现学生回答中的异同点,积极引导,拓展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张扬个性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如花般绽放。
三、目的地——及时总结,学会反思
到达旅行目的地,是一次旅行的结束,另一次旅行的开始。一堂课的结束是另一堂课的开始,是某方面知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着作用。旅途中,一路风景,一路收获,一些感悟。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预期目标外的事情发生,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有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文本资源等,如果有意识地去识别、寻找、引入、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无处不在;对于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不理会不利用或者故意逃避,也许即刻消失永不再现,因为我们的课是不可复制的,即使上课内容相同,上课的时间、地点、对象不同,则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也是不同的。
一次阅读课,快结束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指着文中的一个词语向笔者请教它的意思,解释之后,她就刚才那个词又问了一个问题,那是一个地理名词,笔者实在无法做出深入解释,只能说查阅相关资料再给她解释。备课时曾觉得这个地理名词从语文角度考虑不需深究,谁想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从那以后,备课时涉及的任何知识都深入探究,只为做一名更好的老师。一节课的结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本次课中的一些意外情况的总结与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发现与反思的结合体,给人意外的收获。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