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巾帼岂能让须眉,将军何必是丈夫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陈薇铿锵有力地说。
  这是这位54岁的女将军用一支小小的疫苗,给中国最硬气的王牌,给中国人民最大的底气!这就是工程院院士、解放军少将、中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陈薇。
  兰溪“蔷薇”初长成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金华兰溪。父亲陈李坤当初给她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少女时代的陈薇还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孩,一头长发、柔美秀丽。
  1988年,即将毕业的陈薇获得了系里唯一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攻读生物化工专业研究生,跟我们想象中的理科生不同,陈薇尤其热爱文学和舞蹈,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她甚至担任过《清华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
  那时,陈薇的老师和同学都不敢相信,这位引人注目的“清华女神”有一天竟然携笔从戎走上与“毒”作战的科研道路,而且埋首一干就是近30年。
  在陈薇从清华毕业前,她已经与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签约。她曾这样回忆这段往事: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还请我和导师丛进阳老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了约,那是我第一次进五星级饭店……
  然而,签约后不久一次偶然的相遇彻底改变了陈薇的人生轨迹。那是1990年12月,导师安排陈薇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國竟然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
  1951年,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担负研发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回到学校之后,陈薇热血沸腾、辗转难眠,她心中产生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然而,她想参军的想法招来一片反对,好多人劝说她:“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当时,陈薇的同学们不是选择去大企业就是出国,没有一个是选择到部队去的。
  独立有主见的陈薇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穿上了一身绿色戎装。然而,真的从一个学生变成军人,陈薇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军事科学院地处丰台镇,四周非常荒凉,部队生活不比校园,既单调又清苦。
  时间不长,与陈薇同期入伍的人陆陆续续离开了部队,唯有陈薇坚持了下来。她后来回忆:“即使1993年在庐山的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与师弟何询不期而遇,得知双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没有动摇我的军心……”
  十年磨剑露锋芒
  陈薇在人生至关重要的分岔路口两次做出了不被人理解但无比正确的选择:一次是携笔从戎,一次是坚信爱情。
  在她还是“清华女神”的时候,有一次,她与同学相约爬泰山,火车上遇到了青岛某啤酒厂的技术员——比她大12岁的麻一铭。
  “我相信一见钟情,到现在我都相信爱情,两个人有缘分就会遇到。”爱情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渴望在最好的年纪里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情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陈薇和她的老公就是幸运的,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彼此。
  近30年“与毒共舞”的生活对于陈薇来说,每一天都像是站在刀尖上起舞,而对于陈薇的丈夫来说,整整30年的婚姻有提心吊胆、有惊心动魄,但他每一天都把她当成公主一样呵护着、宠爱着……
  陈薇是这样做的,同样她也要求自己的儿子这辈子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可以了:第一件事就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业。
  有了幸福的家庭做后盾,陈薇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她几乎很少在夜里12点之前下班。1998年,刚当了母亲的她只休了一个月的产假就回到了实验室。
  整整十年的蛰伏之后,36岁的陈薇终于开始崭露头角,她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席卷中国的病毒风暴正在悄悄酝酿……
  2003年,“非典”暴发,这是陈薇人生中经历的第一场真正的大战和实战。那段时间陈薇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虽然研究所拥有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但防护服根本不够用,她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有努力没有白费,陈薇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一举确定了“非典”的元凶。
  在研究的过程中,陈薇突然发现一种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当时全国已经有很多医生护士被感染,陈薇必须与病毒赛跑。
  她第一个钻进了负压实验室,为了和疫情抢时间,她和同事们不顾负压缺氧,经常穿上成人尿不湿、不吃不喝忍受着缺氧导致的剧烈头痛。50多天没日没夜的攻关,终于到了出成果的时候。2003年4月20日,天还没有亮,麻一铭便守在家里可以望到实验楼的窗口前面,一直等到快8点时他才看到妻子终于从实验楼里出来了。
  当他看到陈薇一边下台阶一边做出了一个握拳的动作,麻一铭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陈薇成功了。在之后的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长达100多天。在这段时间里,麻一铭和4岁半的儿子没办法见到陈薇。
  一天,有人告诉麻一铭今天的《东方时空》有陈薇的镜头,他和儿子兴奋地早早守在电视机前面,等陈薇的镜头一出来,儿子竟然扑上去亲吻电视。
  然而,这只是她开启“战神”模式的开始!之后,她屡屡冒着生命危险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作为生化武器防御专家,陈薇心里明白,炭疽、鼠疫、SARS……各种致病的微生物在战争时可能成为生化武器,和平时期则是导致人类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
  2004年,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敏锐地开始了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当时,很多人质疑她:你做“埃博拉”疫苗以后给谁用?   陈薇坦言:当时,我也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
  但多年与“毒”打交道让她清楚地知道:“埃博拉”被称为“人类的黑板擦”,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病原体之一。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暴发时,非洲有55个村庄的人口几乎全部消失……更让陈薇感到心惊肉跳的是:如此可怕的埃博拉病毒,距离中国仅仅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陈薇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团队坚持对埃博拉疫苗研发了10年。10年之后的2014年,埃博拉突然在西非大规模暴发,病死率高达90%,并且已经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更可怕的是,2014年暴发的病毒已经发生变异,而美国和加拿大研发的疫苗都是针对1976年的埃博拉病毒的。
  当全世界谈“埃”色变时,陈薇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必须到非洲一线去,只有前往疫区才有可能用最快的速度研发出疫苗。回到国内后,特别是在疫苗的攻关阶段,陈薇常常会忘记时间,丈夫麻一铭也早已习惯了,因为不管多晚他都会接她回家。他常常站在能看到妻子办公室灯光的位置,默默地守候与等待,只要一看到灯熄灭了,他就知道陈薇要出来了。
  十年磨一剑,冒死深入疫区,陈薇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2014年9月,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2014年12月,在全球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的严峻时刻,埃博拉疫苗获得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从此,陈薇有了一个新称谓——“埃博拉病毒终结者”。
  新冠肆虐复征战
  陈薇是一名军人,她将军人的勇毅、使命感与责任感都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骨头里。当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她的回答很干脆: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埃博拉病毒危险吗?我不知道非典危险吗?我没有家庭吗?不是的,我们军人,来自于人民,要反哺人民!我们承担更多的困难和危险,人民就受到更少病痛的折磨,能过上更健康的生活!这是责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2020年初,54岁的陈薇再次出征应战。
  陈薇父亲陈李坤从电视上看新闻才知道女儿又冲到了一线。每年春节,只要陈薇有时间都会回兰溪老家。但今年没回,她也未告诉父母去武汉一事。
  陈李坤记得女儿最近一次回家还是元旦前。当时,陈薇在兰溪待了2天,临走,父亲问陈薇:“啥时再回来?”陈薇说是年三十。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奉命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飞赴武汉。“做最坏的打算、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
  2月3日(正月初十),陈薇挤出时间往兰溪家中打了新春第一个电话。整个春节,陈薇和家里也没怎么联系,“只偶尔发过几条信息”。终于接到了女儿的电话,陈薇的母亲高兴得笑出声来。陈薇父母都清楚,“她是国家的人”。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在疫苗研发最吃紧的时刻,陈薇许下这份承诺。三天,五天……直到采集的血液样本出现免疫应答,整个团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再次在世界领跑。临床结果证明,单针接种可使机体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月11日,陈薇团队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9月7日,陈薇介绍,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支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陈薇说。
  陈薇的朋友、金华画家陈军评价陈薇“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只要她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是不知道的。她长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干着,我们这帮老朋友都很心疼她!”陈军说。陈薇的研究对象在陈军看来都是“很恐怖的,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陈薇表示,“继续奋发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新冠患者仍持續增加。“这次抗疫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短板和不足,也使我们有更深的危机感和更重的责任感。”陈薇说。
  “有啊,很多,比如说对一个团队,希望它发展得更大、更好,会觉得心理疲惫。但既然把你放在这个位置,然后也带出这个团队来了,你这面旗帜不能倒,你这个精神不能退。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事情,而且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到极致呢?” 在采访中问及陈薇有没有过放弃退缩时,陈薇说道。
其他文献
三年前,我从中原远赴西藏,去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施工现场采访,耳闻目睹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本文记录的,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那年,立秋刚过,西藏澜沧江流域雨水不断,云遮雾繞,冷风瑟瑟。我打着雨伞,伫立新建的318国道如美澜沧江大桥上,听水观山。  脚下,澜沧江水哗哗流淌,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从更远处的山谷间迢迢而来,日夜冲刷着横断山脉深处的这道山壑,愈切愈深,愈深愈险,直至险成眼前汹涌的模样,望一眼都让
期刊
一  第一次来到修武最北的一斗水村,实际上这个古村落几年前已闻名遐迩。站在村落的房前屋后冥思:这里有名在哪儿?给人的感觉,不是指示牌上的古关帝庙、黄龙潭,也不是老把窑、双龙峡,甚至不是已封盖的斗水泉,而是古朴的石头房、水墨画样的村庄。  一斗水,说是因水起的村名,可现在基本上找不到水的痕迹,倒是石头砌建的古村落吸引人的眼球。  你看石桥东边这座源于清朝的古石屋,原是山西泽州府国子监生陈景义开设的一
期刊
司小康,现年55岁,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政协常委,洛阳市康鑫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以來,军人出身的司小康义无反顾投身于弘扬孝文化的事业中,先后投资1亿2千万元,创办了洛阳市康鑫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金斗山孝道文化主题公园、金斗山抗日英雄纪念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成立了洛阳金斗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金斗山薄姬(孝道)文化研究院;申办了金斗山孝道文化节、孝道文化论坛,其行孝之
期刊
历史的航程百转千回、千磨万击。一次次不期而至的大灾大难、一回回战风斗雨的坚劲不屈,奏响苦难辉煌的慷慨长歌,犁出勇毅前行的宽阔航道。  “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一壮举必将载入史册,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2020
期刊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伯礼,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张定宇,人民英雄,扎根医疗一线的杰出代表,作为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仍义无反顾冲锋在
期刊
一  云山,位于温州楠溪江上游,山野苍茫,其中有400公顷森林,是我舅舅五十年前任当地公社书记时,带着村民开山种植的。十年前,云山的林木遭受盗伐,舅舅已经八十高龄,他就让大儿子、我表哥去云山义务护林,云山林区才没有了砍伐声,恢复了宁静。  念着这个“育林护林”的好故事,2020年立夏那天我开车上了云山。云山海拔700多米,山路窄小崎岖,沟壑险恶,把我惊出一身冷汗,还好表哥在半路上迎接,让我安全到达
期刊
老兵序曲  大梁门上,弯弯的初月升起。一柄古代兵器月牙铲,在夜空中发出银色的光芒。青砖叠楼的大梁门,灯火辉煌。流星般的车水马龙,穿过大梁门巨大的门洞。好一副繁荣和谐的盛世景象。  夜色下的我,从容拍下热闹大梁门上的月钩,匆匆走向维也纳酒店清明上河园店。时逢庚子年,阳历12月18日。老首长老战友们,已经在酒店六楼宴会厅聚齐。一番觥筹交错,畅叙战友友情后,又进入三楼多功能会议室,享受一场豫剧名家的盛宴
期刊
“我走红地毯去领奖的时候,我就故意走快一点,显示我还没老,还能干点事。”84岁的钟南山对广州医科大学的学生们说。他想要体现中国人的面貌,体现医生的面貌,体现广医人的面貌。  84 岁,对于普通人来说,已到颐养天年的年龄,应该过上“悠然见南山”的退休生活。然而,鹤发童颜的钟南山,依然奋战在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的一线,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  谈起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他哽咽;谈起检测试纸有望
期刊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7年前,抗击非典,他挺身而出;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他就是年过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疫情蔓延举国焦 初二星辰奉国诏  “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紧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导组,张伯礼名列其中。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赋诗道:“晓飞江城疾,疫茫
期刊
“你想不想干?你不想干可以找一千个理由。”张定宇说,自己有三个身份,共产党员、医院院长、临床医生。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后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我从没想过做英雄。是所有人一起做出了牺牲与贡献,而我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分子。”面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定宇这样说。  9月8日,早上6点,在京西宾馆,张定宇起床后,用力拉伸了一会儿萎缩僵硬的腿,一遍遍整理着身上的衣服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