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7年前,抗击非典,他挺身而出;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他就是年过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疫情蔓延举国焦 初二星辰奉国诏
“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紧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导组,张伯礼名列其中。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赋诗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肺炎,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张伯礼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
当晚,张伯礼就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他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但严格隔离,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也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让集中隔离人群普遍服用中药,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他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张伯礼开出方子后,试着给湖北九州通的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请他们帮助做袋装中药汤剂。对方回答:“没问题,全力配合。”张伯礼说:“现在没有钱,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对方说:“为了武汉人民,什么都不要讲了。”这让张伯礼感动不已。
第一天3000袋,第三天就达8000袋,最多时一天4万袋。张伯礼难掩兴奋:“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武汉开展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大排查,严格隔离的同时普遍服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2月初到2月中旬,从4类人当中确诊新冠患者的比例为80%,吃药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
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有个户外运动中心,当地人称“江夏鸟巢”,抗击疫情期间被改建成江夏方舱医院。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只要有阵地,就能有作为。”张伯礼说。他与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这是一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方舱医院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
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张伯礼穿着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熟悉环境,紧盯流程,问诊患者,对症拟方,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几个小时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医药团队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和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治疗经验不胫而走,90%的方舱都使用了中药,一般转重率2%~5%,远低于公认的10%~20%转重率。中医药疗效得到了证明。
张伯礼提出,“大疫出良药”。在中央指导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身先士卒立榜样 宁负自己不负民
只有张伯礼的儿子张磊知道,父亲的手在农历大年二十九受了伤,赶去武汉的时候还缠着纱布。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父亲对患者、对这份职业的全情投入深深地影响着他。父亲去武汉不久,张磊便率领天津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增援江夏方舱医院。
到武汉后,张磊担心父亲身体,打电话说想去看看,却被父亲拒绝了。张伯礼说:“我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你不用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从做人到从医,张磊一直把父亲当作榜样。他在“红区”干的都是最危险的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他清楚,在与病毒较量的战场上,医生绝不能胆怯、退缩,“那病人岂不更绝望吗?”
父子俩在武汉共同抗疫20多天,直到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时,两人才在医院门口见上一面。在武汉抗疫期间留下的一张合影上,3个穿着防护服的人并肩站着,中间是“老张”,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张”,其中一个是儿子张磊,另一个是侄子张硕。一家3位医生,同时在为武汉抗疫忘我战斗。
张硕说:“我心目中医生的样子就源于我的伯父,他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中医不仅是用几味药物,也是一生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30岁的杨丰文师从张伯礼,他的专业是中医内科,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大医精诚的医德仁心。在他心中,老师就是英雄。
听说老师只身前往武汉,杨丰文很担心,“但张老师没有丝毫犹豫,他总说,‘祖国需要,我必须去’”。杨丰文清楚,老师心里总是装着病人,“从来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前面”。
在张伯礼抵达武汉后没几天,杨丰文也赶到老师身边,“我担任他的助手,多少能帮他分担一些事”。
他眼见着70多岁的老师每天跑医院、看病人、开会,“每天都要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赶去医院了”。在他印象中,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张伯礼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3小时左右,“既让人心疼,又让我们年轻人敬佩”。
杨丰文记得在武汉时,张伯礼去医院给病人看病,从不惧危险。然而,一次走到“红区”门口时,他忽然停下,回过头对杨丰文说,“你就别进去了,在外面等着我”。杨丰文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疼爱,“可他只想着别人,从来不考虑他自己”。
“‘天一’病区,收到请回复……”开舱后的那些天,医护人员每天都能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张伯礼的声音。在大家看来,这声音更像是一颗定心丸。但是,就在2月18日那天,天津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医一附院急症部副主任刘学政发现,每天早上9点前准时出现在方舱医院的张校长“失约”了。 其实,在那段时间里,除了江夏方舱医院,中药还被大范围地投入到其他方舱医院,使用率超过了90%。张伯礼要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医院等。由于长时间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他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手术前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并且自己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醒来的当晚,躺在病床上的张伯礼就开始用手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这让学生黄明博士心疼不已:“术后第三天,校长要参加之前定好的疫情防控视频会,为了不让大家知道他生病的消息,他特意让我找来一件外衣帮他穿在病号服外,并让我搀扶他慢慢‘挪’下床,坐在椅子上参加了整场会议。”
视频的另一端,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位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视频的这一端,看着镜头外虚弱疲惫的张伯礼,黄明的鼻子酸酸的,“校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中医药抗疫中”。
张伯礼住院期间还豁达地拟诗一首,以表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迅速地重回“战场”。随后的日子里,好消息一个一个的传来: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收治的564例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做到了零感染、零复阳。
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他说,“武汉清零”就是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了整整81天的张伯礼凯旋。在回津的高铁上,张伯礼的一段话让黄明终生难忘:“校长说:‘只要疫情需要,我定义无反顾。如果不来,这辈子都会后悔死!’”也是在那一刻,黄明终于读懂了张伯礼校长的那句“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医术固然重要,但想成为一名好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仁慈的爱心,更为重要。”张伯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医40余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英雄”之称重如山 心为病患复如初
“张校长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几乎没有停过诊。有时实在赶不及,他会叮嘱医院逐一发信息和打电话通知患者晚点过来,挤出时间也一定把已预约的患者看完。校长常说,不能辜负了患者的信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护士长俞洁对此感受颇深。“他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不管工作强度有多大,疑难杂症有多棘手,对患者总是关切、温和的。”
“他说话风趣,还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症状时让患者一听就明白。”“他视患者如亲人,在与患者交流中,总能在不知不觉间消除患者心中的紧张焦虑。”……这是患者们对张伯礼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一致评价。
“他看病很认真,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心里会装着患者。”“完全没有架子,对我们非常好。”“他是一个有温度,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温暖的人。”
“我来这儿不光是看病,还跟着张院士学做人。”老患者王女士这样表达自己对张伯礼的敬仰,“这五六年里,每次来,他除了给我调整处方,还总是宽慰我。患者再多,他也會耐心地看完所有病人。有一次一直看到晚上9点,他依然不急不躁,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有耐心。”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已72岁高龄的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每次门诊30人。“今年5月初复诊以来,他几乎没有停过诊。即使是两场会议的间隙,或是午休吃饭的时间,他也会赶回医院出门诊。”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护士长俞洁说。
俞洁回忆,前不久,张院士上午参加了天津市卫生健康战线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下午2点还有国际视频会要开。
上午散会后,他急忙赶回医院利用午休的两个小时出门诊。“那天他回来后,直接进了诊室,还一直跟患者道歉说‘让大家久等了’。”那一刻,俞洁深深感受到张伯礼对患者发自内心的爱。
张伯礼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这是他培养中医人才的目标所在。
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我20年前读《论语》读出来的心得。”在今天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解释说,“贤以弘德”就是谈道德首先做好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和师长,就不是个贤人。“术以辅仁”就是用精湛高超的医术来证实仁爱之心。“道德好、医术精,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愿意和我的学生们共享,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
此次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伯礼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既觉得这是无上荣光,又非常忐忑不安。“我们几个人只是代表而已,42000多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和武汉市几十万的医务工作者共同战斗才取得了胜利。”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荣誉,也是给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要把这个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从眼前来说,做好今秋冬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的防控;从长远来说,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张伯礼这样说。
疫情蔓延举国焦 初二星辰奉国诏
“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紧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导组,张伯礼名列其中。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赋诗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肺炎,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张伯礼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
当晚,张伯礼就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他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但严格隔离,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也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让集中隔离人群普遍服用中药,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他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张伯礼开出方子后,试着给湖北九州通的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请他们帮助做袋装中药汤剂。对方回答:“没问题,全力配合。”张伯礼说:“现在没有钱,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对方说:“为了武汉人民,什么都不要讲了。”这让张伯礼感动不已。
第一天3000袋,第三天就达8000袋,最多时一天4万袋。张伯礼难掩兴奋:“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武汉开展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大排查,严格隔离的同时普遍服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2月初到2月中旬,从4类人当中确诊新冠患者的比例为80%,吃药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
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有个户外运动中心,当地人称“江夏鸟巢”,抗击疫情期间被改建成江夏方舱医院。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只要有阵地,就能有作为。”张伯礼说。他与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这是一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方舱医院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
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张伯礼穿着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熟悉环境,紧盯流程,问诊患者,对症拟方,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几个小时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医药团队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和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治疗经验不胫而走,90%的方舱都使用了中药,一般转重率2%~5%,远低于公认的10%~20%转重率。中医药疗效得到了证明。
张伯礼提出,“大疫出良药”。在中央指导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身先士卒立榜样 宁负自己不负民
只有张伯礼的儿子张磊知道,父亲的手在农历大年二十九受了伤,赶去武汉的时候还缠着纱布。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父亲对患者、对这份职业的全情投入深深地影响着他。父亲去武汉不久,张磊便率领天津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增援江夏方舱医院。
到武汉后,张磊担心父亲身体,打电话说想去看看,却被父亲拒绝了。张伯礼说:“我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你不用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从做人到从医,张磊一直把父亲当作榜样。他在“红区”干的都是最危险的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他清楚,在与病毒较量的战场上,医生绝不能胆怯、退缩,“那病人岂不更绝望吗?”
父子俩在武汉共同抗疫20多天,直到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时,两人才在医院门口见上一面。在武汉抗疫期间留下的一张合影上,3个穿着防护服的人并肩站着,中间是“老张”,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张”,其中一个是儿子张磊,另一个是侄子张硕。一家3位医生,同时在为武汉抗疫忘我战斗。
张硕说:“我心目中医生的样子就源于我的伯父,他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中医不仅是用几味药物,也是一生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30岁的杨丰文师从张伯礼,他的专业是中医内科,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大医精诚的医德仁心。在他心中,老师就是英雄。
听说老师只身前往武汉,杨丰文很担心,“但张老师没有丝毫犹豫,他总说,‘祖国需要,我必须去’”。杨丰文清楚,老师心里总是装着病人,“从来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前面”。
在张伯礼抵达武汉后没几天,杨丰文也赶到老师身边,“我担任他的助手,多少能帮他分担一些事”。
他眼见着70多岁的老师每天跑医院、看病人、开会,“每天都要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赶去医院了”。在他印象中,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张伯礼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3小时左右,“既让人心疼,又让我们年轻人敬佩”。
杨丰文记得在武汉时,张伯礼去医院给病人看病,从不惧危险。然而,一次走到“红区”门口时,他忽然停下,回过头对杨丰文说,“你就别进去了,在外面等着我”。杨丰文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疼爱,“可他只想着别人,从来不考虑他自己”。
“‘天一’病区,收到请回复……”开舱后的那些天,医护人员每天都能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张伯礼的声音。在大家看来,这声音更像是一颗定心丸。但是,就在2月18日那天,天津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医一附院急症部副主任刘学政发现,每天早上9点前准时出现在方舱医院的张校长“失约”了。 其实,在那段时间里,除了江夏方舱医院,中药还被大范围地投入到其他方舱医院,使用率超过了90%。张伯礼要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医院等。由于长时间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他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手术前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并且自己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醒来的当晚,躺在病床上的张伯礼就开始用手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这让学生黄明博士心疼不已:“术后第三天,校长要参加之前定好的疫情防控视频会,为了不让大家知道他生病的消息,他特意让我找来一件外衣帮他穿在病号服外,并让我搀扶他慢慢‘挪’下床,坐在椅子上参加了整场会议。”
视频的另一端,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位刚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视频的这一端,看着镜头外虚弱疲惫的张伯礼,黄明的鼻子酸酸的,“校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中医药抗疫中”。
张伯礼住院期间还豁达地拟诗一首,以表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迅速地重回“战场”。随后的日子里,好消息一个一个的传来: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收治的564例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且做到了零感染、零复阳。
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他说,“武汉清零”就是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了整整81天的张伯礼凯旋。在回津的高铁上,张伯礼的一段话让黄明终生难忘:“校长说:‘只要疫情需要,我定义无反顾。如果不来,这辈子都会后悔死!’”也是在那一刻,黄明终于读懂了张伯礼校长的那句“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医术固然重要,但想成为一名好医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仁慈的爱心,更为重要。”张伯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医40余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的仁心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英雄”之称重如山 心为病患复如初
“张校长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几乎没有停过诊。有时实在赶不及,他会叮嘱医院逐一发信息和打电话通知患者晚点过来,挤出时间也一定把已预约的患者看完。校长常说,不能辜负了患者的信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护士长俞洁对此感受颇深。“他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不管工作强度有多大,疑难杂症有多棘手,对患者总是关切、温和的。”
“他说话风趣,还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症状时让患者一听就明白。”“他视患者如亲人,在与患者交流中,总能在不知不觉间消除患者心中的紧张焦虑。”……这是患者们对张伯礼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一致评价。
“他看病很认真,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心里会装着患者。”“完全没有架子,对我们非常好。”“他是一个有温度,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温暖的人。”
“我来这儿不光是看病,还跟着张院士学做人。”老患者王女士这样表达自己对张伯礼的敬仰,“这五六年里,每次来,他除了给我调整处方,还总是宽慰我。患者再多,他也會耐心地看完所有病人。有一次一直看到晚上9点,他依然不急不躁,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有耐心。”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已72岁高龄的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每次门诊30人。“今年5月初复诊以来,他几乎没有停过诊。即使是两场会议的间隙,或是午休吃饭的时间,他也会赶回医院出门诊。”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护士长俞洁说。
俞洁回忆,前不久,张院士上午参加了天津市卫生健康战线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下午2点还有国际视频会要开。
上午散会后,他急忙赶回医院利用午休的两个小时出门诊。“那天他回来后,直接进了诊室,还一直跟患者道歉说‘让大家久等了’。”那一刻,俞洁深深感受到张伯礼对患者发自内心的爱。
张伯礼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这是他培养中医人才的目标所在。
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我20年前读《论语》读出来的心得。”在今天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解释说,“贤以弘德”就是谈道德首先做好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和师长,就不是个贤人。“术以辅仁”就是用精湛高超的医术来证实仁爱之心。“道德好、医术精,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愿意和我的学生们共享,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
此次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伯礼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既觉得这是无上荣光,又非常忐忑不安。“我们几个人只是代表而已,42000多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和武汉市几十万的医务工作者共同战斗才取得了胜利。”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荣誉,也是给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要把这个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从眼前来说,做好今秋冬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的防控;从长远来说,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张伯礼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