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战略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德国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很长时间内,有“政治侏儒”之虞。随着国家的重新统一亦即新时期的开始,德国作为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立即开始重新思考和全面构造自己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社民党自上世纪末执政以来,在这方面态度更为鲜明,坚持不渝地精心策划,使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安全战略有了清晰的构想与蓝图。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历史观。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是在对国家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反省中形成的。20世纪是德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在前半世纪,德国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两次发动世界战争,造成惨绝人寰的灾难。二战结束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和福祉。德国由此汲取的历史教训是:通过侵略扩张谋求本民族的利益,无不以害人开始,害己告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侵略战争发动者必受历史惩罚,战败国要承担战争罪责,绝不能抹杀或否认战犯的历史罪责;后来人必须以史为鉴,深刻反思,以赢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受害国的信任:对为战争罪犯招魂者绝不姑息,绝不重蹈覆辙,死灰复燃。战后德国领导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与行动向世人表示了汲取历史教训的真诚态度,赢得了广泛信任和赞誉。正确的历史观是确立新时期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二、主权观。德国作为被分割、被占领和被分裂的国家,战后初期一度不能享有主权,其主权由占领国所掌控。20世纪50年代,它才从占领国那里获得了部分主权,实际上长时期处于有限主权状态。直到美苏英法同当时的联邦德国、民主德国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签定《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两个德意志国家实现统一,德国才从国际法上被确认为内政外交上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德国对享有完全主权倍加重视和自豪。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贯穿着“享有完全主权”的宗旨。
  三、多极观。在上世纪东西方冷战时期,德国既是冷战的前哨又是冷战受害者。美苏在欧洲争霸的格局结束后,德国面临两难的选择,是惟美马首是瞻,成为单极世界的追随者,还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完全主权国家;是遵从单边主义思维行事,还是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走自主与和平的道路。执政的社民党选择了自主发展道路,反对单边主义,认同世界的多极发展趋势。欧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德国是这一极中的核心力量。一个多极的世界有利于维护各国主权与和平。
  四、和平观。和平观亦即和为贵的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以及各国利益取向的最佳思维。德国新时期的和平观主要包括以下含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本国历史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不为极端民族主义所驱使、单方面追逐本国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不以意识形态划界,蓄意制造假想敌,煽动仇视其他民族的情绪;以和平优先、和平为国策作指导,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平等、互利、互惠式合作,谋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
  
  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以维护和加强欧盟为核心,奉行超国家的主权安全战略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扮演了核心成员角色,为在欧盟内部推行农业政策,创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和政治合作制度,建立政治经济货币联盟,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致力于使欧盟享有超国家的主权,将本国的发展与繁荣,将本国的某些主权,融入到欧盟一体化中。德国积极主张欧盟东扩,加速与新欧洲国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整合,其目标是,将所有欧洲国家乃至与欧洲有地缘关系的国家都吸收到欧盟中,最终建立全欧统一安全体系。德国这样做的动因是,它只有融入欧洲一体化中,与其他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才能赢得战争受害国的真正谅解和信任,才能受到强有力地制约。在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如同其他国家一样会失去一部分主权但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考虑,得到的是持久和平与有保障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也有可能遏制有强烈扩张欲望的势力冒然挑起战争。欧盟主权是各国主权安全的保障。
  二、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为主导,推行全方位外交战略。
  德国统一后,不论科尔政府还是施罗德政府,都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推行全方位外交战略作为基本国策。他们认为,享有完全主权的德国已经具备了政治大国条件,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争常”的主要理由是,战后德国与纳粹德国彻底划清了界限,自觉执行了各项赔偿责任;以和平政策为国策,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履行联合国成员国义务,是缴纳会费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欧洲一体化作出了不懈努力等。此外,德国经济实力在欧洲最强,国民生产总值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2倍。
  在谋求政治大国思想主导下,德国推行了以维护和平、反恐、合作、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外交战略与政策。它立足欧盟,积极主张东扩,谋求全欧一体化;在维护跨大西洋联盟关系的同时,不断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力求东西两翼的战略安全与平衡;在合作与发展的旗帜下,大力开拓与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欧亚关系,力图为本国安全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营造政治大国的氛围。
  三、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建立世代友好的睦邻关系。
  德国与邻国关系具有历史敏感性,其所有邻国都曾是纳粹政权的受害者。战后,为修好同邻国的关系,德国作出了巨大努力,尤其在经济上付出了代价。在同邻国关系中,德与法、波关系尤其引入瞩目。20世纪50年代,德法领导人妥善解决了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一笑泯恩仇,形成了德法轴心,作为欧盟中的两个核心国家,为欧洲大陆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历史原因,德波关系较为复杂而敏感。波兰亲美立场明显。在对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波兰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而不支持德国的反战立场。波、法是欧洲大国,代表着新老欧洲国家的不同利益取向,处理好同波、法的关系,不论对德国还是欧盟都有重要意义。统一后,德国本着以史为鉴,着眼未来的精神,通过一系列双边条约与邻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政治上保持高层往来,及时增信释疑;经济上利用地缘优势,扩大经贸合作,尤其重视对东欧转型国家的资本输人与扶助;在加深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求同存异,妥善解决相互的利益关切;始终坚定地打击新纳粹势力,稀释昔日受害国的疑惧心理。总之,德国在新时期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举措,实现与邻国的互信、共处、共荣,建立世代友 好的睦邻关系。
  四、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安全战略,确保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经济安全战略是德国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不少新兴国家崛起的新形势,德国全方位地构想并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安全战略。
  1、对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面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大规模失业,债务剧增(2002年为1.2万亿欧元,人均1.51万欧元)等问题。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表明,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同程度的弊端,都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德国政府克服重重阻力,于2004年初出台了“2010议程”,提出了涉及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就业等一揽子政革计划,旨在促进经济强劲增长和增加就业,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2010议程”为德国进一步的“结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2、加速东部振兴。东部(前民主德国地区)尽快振兴对进一步提升德国综合国力至关重要。统一15年来,联邦政府为改善东部基础设施、变革东部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努力,但迄今东部发展水平离预期相距甚远。政府决定继续提供扶助资金(到2020年为1565亿欧元),大力吸引外部投资,挖掘东部潜力,改善就业条件,加速东部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3、确保能源安全。德国能源贫乏,所需石油3/2以上靠进口。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减少能源风险。在确保从俄罗斯、中东能源进口管道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能源,建立全天侯能源进口结构。(2)改善能源需求结构,强化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3)适当开发本国能源,节省能源消耗。
  4、强化科技创新。主要举措是:(1)增加研发投资。研发的主力军是企业,其次是高校以及国家的私营的非赢利性研究机构。这种研发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又确保基础研究的连续性。(2)加速传统工业行业的技术改造。机器制造、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等是德国的传统工业行业,是出口创汇的大户。德国十分重视对这些行业的革新和改造,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其中汽车行业就占研发开支的40%。(3)促进关键技术的创新。科研机构强化了对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电磁技术、等离子技术以及非线型动力学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尽力缩小与美、日的差距,力争在某些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德国在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保持人口安全等方面已经或将要采取具有长远影响的举措。
  综上所述,德国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显示了完全主权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特别是“争常”问题上,德国既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流露出强烈的紧迫感和失衡感。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是一种动态的思维与决策,可能因时而异,也可能因朝野政党理念不同而改变。
  基民盟在今年9月大选中获胜,11月与社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基民盟主席默克尔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其安全战略会不会变化,尚待观察。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其他文献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高举“反恐”和“民主”两面大旗,以“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政权变革”为手段,在全球尤其是中东和中亚大力散布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稍稍检视美国近期的外交行动: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朝核危机到伊朗核危机,从格鲁吉亚政变到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的更替等一系列所谓的“颜色革命”,再至“5·13”乌兹别克斯坦爆发的“骚乱”,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窥
期刊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世界上最大的超地区性经济论坛。它横跨太平洋,囊括大洋洲,裹挟俄罗斯。今天,它的21个成员总人口逾26亿,占世界总人口1/3以上,经济规模近23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一半以上。它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迹,对整个世界的未来无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APEC是在冷战行将结束时创建起来的。APEC所走过的历程,也是后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历史的每个时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渗
期刊
俄美争夺中亚,是中亚国家独立后展现在国际上的一道风景线,数年间此起彼伏,争斗不止,总的趋势是俄退美进,但2005年则是俄稍占上风。    中亚对俄美两国的重要性    俄美博弈中亚,与它们的切身利益攸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战略需要和对资源控制的渴望,特别是对目前世界上日益紧张的油气资源控制的需要。  中亚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人。由于与俄罗斯毗邻,为俄南部屏障,对俄的安全意义不言而
期刊
10月31日,北京已是深秋季节,晴朗的天空,像被水洗过似的,蓝湛湛的,没有一丝云彩,艳阳高挂天际,照得人暖烘烘的,特别惬意。中午时分,我们在北京西郊万寿宾馆,采访了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里奇先生现年60岁,他是“9·11”后美国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首任部长。这次是他辞去部长职务后,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率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代表团应邀来我国访问。里奇先生高大和善、温文尔雅,穿着深蓝色的西服,
期刊
2005年11月7日,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欧洲社会党代表团团长、欧洲社会党主席、丹麦前首相拉斯姆森先生,就有关欧盟等一系列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主席先生,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欧盟目前的基本情况。  拉斯姆森(以下简称拉):去年5月1日,欧盟又新增加了10个成员国,现在已经有2
期刊
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有出国境举办大型招商活动的,有在国内参加或者在本地举办经贸合作洽谈会的,还有借节日举办的各种经贸活动等等。这些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招商引资方式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践经验看,搞这些活动往往是花费巨大,虽然场面轰轰烈烈,但最后落实的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方式方法不适宜,老调重弹,缺乏创新精神。究竟什么样的招商引资形式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
期刊
10月下旬当选波兰总统的莱赫·卡钦斯基,将于12月23日正式接替克瓦希涅夫斯基就任总统一职,任期5年。    自幼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莱赫·卡钦斯基和孪生哥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1949年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家庭。父亲拉依蒙特曾是国家军战士,参加了1944年的华沙起义,母亲雅德维加则参加了童子军。母亲常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两个儿子,支持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  莱赫·卡钦斯基毕业
期刊
美国的新帝国主义以“仁慈的帝国”面目在全世界推广“自由民主”体制,妄图重建新世界秩序,并以反恐为名推行先发制人、政权更迭和单边主义政策,建立了军事、经济、技术和制度霸权。然而,正如罗马帝国最终要走向衰亡一样,美国的霸权也必将如泡沫一般破灭。    新帝国论的出炉    “9·11”事件之后,帝国主义又死灰复燃,在西方世界再度流行起来,美国毫不隐晦地声称自己是当今世界的“唯一帝国”,并冠之以时髦名词
期刊
盛情迎贵宾    十月的平壤,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大同江秋水潺潺,牡丹峰松柏苍翠。28日上午,平壤市区处处彩旗招展,标语醒目。几十万平壤市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花束标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主要街道的两侧,秩序井然地列好队伍,静静地迎候来自友好邻邦的贵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莅临。深秋季节,原应满地落黄的市区道路,却打扫得一尘不染。  11时50分,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的专机准时抵达平壤顺
期刊
2005年,国际形势看似水波不惊,没有出现冷战结束头两年那种疾风骤雨、颠倒乾坤的转折;没有2001年“9·11事件”那种“风雨暗千家”式的巨大变故和惊心动魄;也没有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科索沃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式的血与剑的洗礼。然而,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的历史性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潮流悄然变化,国际形势表现出了不少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全球性和普遍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