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真正发挥了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经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既提高学习的能力,又磨炼学习的意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今天是兔妈妈生日,小白兔要送给妈妈一份精美的礼物,她兴高采烈地来到商店,准备买包装纸装饰礼物。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纸,一种是红色的长方形纸片,另一种是黄色的长方形纸片。小白兔想买大张的那种,可是用眼睛又判断不出来。同学们,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助它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当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出这两张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时,教师又提出:“如果想知道长方形的果园和游泳池的面积有多大,怎么办呢?有没有简便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这使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求进入新课学习,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巧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合。由于每个学生准备的三角形形状不同,在拼合中会出现不同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初步感知自己所拼合图形的特征。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它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你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呈现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提供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呈现教材,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圆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圆柱的体积怎样求?(着重讨论什么是它的底面积)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科学验证,再进一步提出钢管、三棱柱等直棱柱的体积该怎样求。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自主建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至形成网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也得以发展。
四、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创新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们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现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商店从上午8∶00到下午7∶00营业,全天营业多少时间?学生们探讨的方案有多种:
解法(一):12-8=4(时),4 7=11(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二):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计是19时,19-8=11(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三):上午8时到晚上8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而实际只工作到下午7时就下班了,这样就要少1小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四):上午7时至下午7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而实际上只是从上午8时开始上班,这样就要少1个小时,所以全天的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学生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提出多种解题的方案,特别是后面两种解法,解题思路独特又有新意。我想: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对知识的产生、结构、特征及应用有切实的感受,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参与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是以这种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自主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再提出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今天是兔妈妈生日,小白兔要送给妈妈一份精美的礼物,她兴高采烈地来到商店,准备买包装纸装饰礼物。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纸,一种是红色的长方形纸片,另一种是黄色的长方形纸片。小白兔想买大张的那种,可是用眼睛又判断不出来。同学们,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助它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当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出这两张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时,教师又提出:“如果想知道长方形的果园和游泳池的面积有多大,怎么办呢?有没有简便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这使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求进入新课学习,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巧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合。由于每个学生准备的三角形形状不同,在拼合中会出现不同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初步感知自己所拼合图形的特征。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它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你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课堂呈现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三、提供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呈现教材,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圆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圆柱的体积怎样求?(着重讨论什么是它的底面积)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科学验证,再进一步提出钢管、三棱柱等直棱柱的体积该怎样求。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自主建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至形成网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也得以发展。
四、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创新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们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现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商店从上午8∶00到下午7∶00营业,全天营业多少时间?学生们探讨的方案有多种:
解法(一):12-8=4(时),4 7=11(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二):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计是19时,19-8=11(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三):上午8时到晚上8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而实际只工作到下午7时就下班了,这样就要少1小时,所以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解法(四):上午7时至下午7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而实际上只是从上午8时开始上班,这样就要少1个小时,所以全天的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学生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提出多种解题的方案,特别是后面两种解法,解题思路独特又有新意。我想: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对知识的产生、结构、特征及应用有切实的感受,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参与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是以这种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自主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再提出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