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一些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进入我们的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行为,也是语文新课标带给作文教学的最显著突破。它不仅指作文题目的开放,文体的开放,还包括写作时间、空间的开放,写作形式的多样化,作文批改的多元化等。实践证明,开放式作文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认识和操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无度开放”。剖析反思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
反思一:开放命题,就不要作文题目了?
传统的作文课,老师总要为出一个作文题目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因为要出一个既让学生有兴趣写,又要让学生有话可写的新颖、不重复的题目并非易事。开放式作文解决了很多老师出题目难的问题。有的老师一到作文课,要么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个最熟悉的人,要么写关于环保、生命等等诸如此类大得摸不着边际的话题,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干脆什么题目也不布置,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显而易见,部分老师模糊、泛化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意义,歧义、肤浅地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命题开放理念。开放式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有话写的问题,所以题目尽量不设障碍,这固然不错。但长此以往,学生对审题、围绕中心选材等一系列作文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陌生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提高,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认为:(1)作文题目是必须要的,但题目的拟定必须是多元性。例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时,我们就指导学生采用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_________(什么样的)我”、“××眼中的我”、“未来的我”等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题目的拟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出自己乐于表达的题目。(2)题目的展示需要渐进性。要将每一习作训练单元分成有一定梯度的子目标,逐层展示,使学生拾级而上,在愉悦中完成既定目标,甚至向更高目标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小动物”的作文时,我们设计了开放而有渐进性的作文系列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________、我是××(小动物)______等散文诗童话,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一股股洋溢个性的情思随着他们的文笔汩汩流出,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文随着他们的情思脉脉诞生。所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命题开放,并不是不要题目,而是要根据教师、学生、环境等教育资源对题目进行重新解构,赋予作文题目以新的内涵,且更具灵性,让开放的作文题目更多元化。
反思二:开放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在实践中,不但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连教材的安排也都走向开放的趋势。《暑假里的事》教材上写着“把暑假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写,重在培养作文的兴趣。结果有的学生写的是在暑假里“玩火”。教师意识到了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中出现了偏差,向他指出来,学生却不以为然,说:“我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啊,书上不是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还有些学生写得很简单,只是介绍了事情的大概,提示他可以再具体地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书上说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强调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后,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了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学生不会因为多了这样的话就能自然开阔了思路,也不可能因为这些话语的提示,习作就内容丰富,情感荡漾!所以,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角色意识,正确理解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智慧,引导学生选材时拨“乱”反正,出浅入深。在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渗透甚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搜集处理丰富的信息资料,让学生捕获印象鲜明、情感丰富、感悟深刻、体验独特的“心”事。把想象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不要忘记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感,书写来自内心的想象。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唤醒内心深处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留下独特视角下的难忘一隅,才会写出纯真、动情、个性化的作文。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作文时,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焕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文思泉涌,情感自然流露,一篇篇编织着学生生命感悟的很朴实的作文诞生了,《小白杨哭了》、《官河的哭诉》、《塑料袋漂流记》……强烈地谴责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流露出保护家乡环境的童真童趣。所以,内容开放,应让情境表达相应生辉。
反思三:开放时空,就不要课堂作文了?
传统的作文课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两节课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甚至硬性规定40分钟完成。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前一周、一月或更长的时间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阅读、观察,积累材料,立意谋篇,写出的文章自然比在课堂上两节课完成的要好。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经验积聚得多,情感蕴蓄得深,思想钻研得精,才可以写成好文章。”由于有充裕的时间,有的学生还写出了一千字以上的作文。这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优势。此外,开放式作文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写情景作文;可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随笔,甚至进行专项研究性写作训练;在学校成立文学社,出版文学报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写作文等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表现个性、展示文才的机会,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但是,有的老师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都是写课外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作文的独特风景再也见不到了:时而是“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时而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惊喜的情态变化离我们渐远了;悠悠的情丝如小河淌水的安静,澎湃的激情如大江汩汩滔滔的紧张气氛与我们渐逝;甚至就连学生笔尖在稿纸上发出的“沙沙”声亦已渐弱。这是何等的痛惜!百花齐放,少了“你”的斑斓。长期如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的。所以,开放的课外作文和多样的形式固然需要。但我们同时呼唤课堂作文的回归,在作文时空开放的基础上,让课堂之源与课外之流,互交互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应该有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 练——使习作借鉴有法。让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生活体验,谈论人生意义,探讨习作窍门。也应该有学生与老师、同伴、文本的多向对话,打开思维通道,消除思维障碍,激发思维情趣,活化思维情结,优化思维流程。
反思四:开放评改,老师就不用改了?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老师首先应该深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在新理念引领下的“度”,策划形式丰富,活泼有效的评改策略。然而,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不善调控,方法不灵活,甚至误解了课程理念,任学生自行操作,不负责任。学生呢,因为年龄特征、作文水平等的限制,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评改,很多时候也是匆匆看过,敷衍了事。为此,我们进行习作评改策略探索,对学生的习作采取赏识的态度,让评改在师生合作中互动互生。
1、自我赏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儿童而言,“成功乃成功之母”更切合他们的心理。儿童耐挫能力差,而且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赏识更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如二年级有位小朋友写的《马蜂窝》一文,其中第二段,他用“——”画出了好词好句:
我从来没见过马蜂窝。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一看,只见像“酒坛子”一样的东西高高地挂在屋顶下,有许多只马蜂在泥坛外面爬动,好像值班的士兵在那里巡逻。也许是他们预感会有“敌人”袭击它们,看上去好像很谨慎。
你看改得多认真、多好呀!教师批改作文时,可参照学生自己的赏识,给予鼓励。
2、小组赏识。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自评,有的很难发现自己作文的得与失。学生互改作文,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在自我赏识的基础上,同桌或合作小组可以进行交流。人人参与,由每位学生宣读所赏识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并由组内小朋友谈谈听后的看法。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受益匪浅。
3、教师和集体赏识。老师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这是传统作文批改所没有的。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非常宽容的评估手段,要求我们不要对学生的作文做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作文的热忱,这对形成他们写作的个型和表达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位外国学者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这里有一个笑话,清代一秀才应考,把题目《昧昧我思之》竟抄成《妹妹我思之》,改卷官员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也!”此乃绝批也。这位判宫的幽默批改法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学习。
总之,开放式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不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开放式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吸收传统作文教学的精华,要把握开放的“度”,让开放式作文教学在实践中成长、提升,在反思中趋向成熟。作文教学必将因“有度”的开放而精彩!
反思一:开放命题,就不要作文题目了?
传统的作文课,老师总要为出一个作文题目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因为要出一个既让学生有兴趣写,又要让学生有话可写的新颖、不重复的题目并非易事。开放式作文解决了很多老师出题目难的问题。有的老师一到作文课,要么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个最熟悉的人,要么写关于环保、生命等等诸如此类大得摸不着边际的话题,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干脆什么题目也不布置,让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显而易见,部分老师模糊、泛化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意义,歧义、肤浅地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命题开放理念。开放式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有话写的问题,所以题目尽量不设障碍,这固然不错。但长此以往,学生对审题、围绕中心选材等一系列作文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陌生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提高,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认为:(1)作文题目是必须要的,但题目的拟定必须是多元性。例如在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时,我们就指导学生采用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_________(什么样的)我”、“××眼中的我”、“未来的我”等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题目的拟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出自己乐于表达的题目。(2)题目的展示需要渐进性。要将每一习作训练单元分成有一定梯度的子目标,逐层展示,使学生拾级而上,在愉悦中完成既定目标,甚至向更高目标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小动物”的作文时,我们设计了开放而有渐进性的作文系列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________、我是××(小动物)______等散文诗童话,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一股股洋溢个性的情思随着他们的文笔汩汩流出,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文随着他们的情思脉脉诞生。所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命题开放,并不是不要题目,而是要根据教师、学生、环境等教育资源对题目进行重新解构,赋予作文题目以新的内涵,且更具灵性,让开放的作文题目更多元化。
反思二:开放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在实践中,不但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连教材的安排也都走向开放的趋势。《暑假里的事》教材上写着“把暑假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写,重在培养作文的兴趣。结果有的学生写的是在暑假里“玩火”。教师意识到了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中出现了偏差,向他指出来,学生却不以为然,说:“我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啊,书上不是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吗?”还有些学生写得很简单,只是介绍了事情的大概,提示他可以再具体地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书上说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强调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后,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情可抒了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学生不会因为多了这样的话就能自然开阔了思路,也不可能因为这些话语的提示,习作就内容丰富,情感荡漾!所以,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角色意识,正确理解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学实践智慧,引导学生选材时拨“乱”反正,出浅入深。在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渗透甚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搜集处理丰富的信息资料,让学生捕获印象鲜明、情感丰富、感悟深刻、体验独特的“心”事。把想象的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应该不要忘记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感,书写来自内心的想象。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的同时,应该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唤醒内心深处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留下独特视角下的难忘一隅,才会写出纯真、动情、个性化的作文。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作文时,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焕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们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文思泉涌,情感自然流露,一篇篇编织着学生生命感悟的很朴实的作文诞生了,《小白杨哭了》、《官河的哭诉》、《塑料袋漂流记》……强烈地谴责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流露出保护家乡环境的童真童趣。所以,内容开放,应让情境表达相应生辉。
反思三:开放时空,就不要课堂作文了?
传统的作文课就是在课堂上利用两节课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甚至硬性规定40分钟完成。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前一周、一月或更长的时间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阅读、观察,积累材料,立意谋篇,写出的文章自然比在课堂上两节课完成的要好。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经验积聚得多,情感蕴蓄得深,思想钻研得精,才可以写成好文章。”由于有充裕的时间,有的学生还写出了一千字以上的作文。这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优势。此外,开放式作文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写情景作文;可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随笔,甚至进行专项研究性写作训练;在学校成立文学社,出版文学报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写作文等等。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表现个性、展示文才的机会,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但是,有的老师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都是写课外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作文的独特风景再也见不到了:时而是“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时而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惊喜的情态变化离我们渐远了;悠悠的情丝如小河淌水的安静,澎湃的激情如大江汩汩滔滔的紧张气氛与我们渐逝;甚至就连学生笔尖在稿纸上发出的“沙沙”声亦已渐弱。这是何等的痛惜!百花齐放,少了“你”的斑斓。长期如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的。所以,开放的课外作文和多样的形式固然需要。但我们同时呼唤课堂作文的回归,在作文时空开放的基础上,让课堂之源与课外之流,互交互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应该有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 练——使习作借鉴有法。让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生活体验,谈论人生意义,探讨习作窍门。也应该有学生与老师、同伴、文本的多向对话,打开思维通道,消除思维障碍,激发思维情趣,活化思维情结,优化思维流程。
反思四:开放评改,老师就不用改了?
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老师首先应该深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在新理念引领下的“度”,策划形式丰富,活泼有效的评改策略。然而,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不善调控,方法不灵活,甚至误解了课程理念,任学生自行操作,不负责任。学生呢,因为年龄特征、作文水平等的限制,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评改,很多时候也是匆匆看过,敷衍了事。为此,我们进行习作评改策略探索,对学生的习作采取赏识的态度,让评改在师生合作中互动互生。
1、自我赏识。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儿童而言,“成功乃成功之母”更切合他们的心理。儿童耐挫能力差,而且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赏识更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如二年级有位小朋友写的《马蜂窝》一文,其中第二段,他用“——”画出了好词好句:
我从来没见过马蜂窝。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一看,只见像“酒坛子”一样的东西高高地挂在屋顶下,有许多只马蜂在泥坛外面爬动,好像值班的士兵在那里巡逻。也许是他们预感会有“敌人”袭击它们,看上去好像很谨慎。
你看改得多认真、多好呀!教师批改作文时,可参照学生自己的赏识,给予鼓励。
2、小组赏识。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自评,有的很难发现自己作文的得与失。学生互改作文,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学生看学生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在自我赏识的基础上,同桌或合作小组可以进行交流。人人参与,由每位学生宣读所赏识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并由组内小朋友谈谈听后的看法。这种赏识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受益匪浅。
3、教师和集体赏识。老师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这是传统作文批改所没有的。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非常宽容的评估手段,要求我们不要对学生的作文做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作文的热忱,这对形成他们写作的个型和表达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位外国学者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这里有一个笑话,清代一秀才应考,把题目《昧昧我思之》竟抄成《妹妹我思之》,改卷官员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也!”此乃绝批也。这位判宫的幽默批改法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学习。
总之,开放式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不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开放式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吸收传统作文教学的精华,要把握开放的“度”,让开放式作文教学在实践中成长、提升,在反思中趋向成熟。作文教学必将因“有度”的开放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