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王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t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张红旗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成了甲等残疾战斗英雄,而他年龄又小,家里三口人的生活全凭他母亲一人在支撑,顾不上他,成了没王蜂,像个放荡不羁的小霸王。
  那个时候,学生们上学坐的凳子都是从家里带的小木凳,课桌是用砖头垒的四根柱子,上面放一块长长的木板条。班级里没有几个同学是爱学习的,大家崇尚的是靠老师的督促。
  上课的时候,为了减少上课时间,张红旗悄悄地在课桌柱子腿里插一根木棍,下课的时候用脚在木棍上猛地一跺,课桌便“哗”地倾斜倒了。同学们哄然大笑,然后谁也不管,集体跑到教室外面疯狂玩耍10分钟。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慢腾腾地走进教室,漫不经心地一块砖一块砖垒着桌柱子腿,等把桌柱子腿码好,再把长长的木板放上去。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悄然过去10多分钟。
  一天,上数学课的时候,一个同学对他周围的同学悄悄地说:“看,咱们数学老师尖嘴猴腮那个熊样儿,谁敢站起来骂他?”
  张红旗一听迅速站了起来,指着讲台上老师的鼻子就骂,老师气得哭着跑出了教室。几个同学高兴地欢呼起来。此后,他们把张红旗看成了英雄,同学们很快团结在了张红旗的周围。
  一天下午放学后,张红旗与几个同学到生产队早蜀黍地里偷土豆,拔了好几棵也没挖出几个。在还没离开的时候就被生产队的队长发现了,不仅被狠狠地臭骂了一顿,还把他们刨的土豆全没收了。
  几个人灰头土脸地走出早蜀黍地,心里满是懊恼。见队长走远之后,张红旗对几个同学努努嘴,他们又悄悄回到地里,用脚把还未成熟的早蜀黍踩倒了一大片。
  这几件事儿,校长很快就知道了。因为张红旗的父亲是战斗英雄,母亲又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校长的女人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他早已经和张红旗的母亲打过招呼,也就没有把张红旗这几件事情上纲上线。他把他们几个叫到校长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又叫他们写了一份检查,就算过去了。
  正是因为校长的这个态度,老师们更不愿意管理张红旗所在的班级了,他们更自由,班级也就更乱了。
  三年级下学期的一天,上课铃响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胳膊窝下夹着书,满脸慈祥地走进了教室。不知为什么,闹哄哄的教室竟然静了下来,张红旗一向恶作剧的心思突然没有了。
  她没有上讲台,而是走到张红旗身边,伸出她那苍老而又温柔的手,在他的头上轻轻抚摸了一下,笑着看着他轻声问道:“你叫张红旗吗?你爸爸是我教过的学生,现在我来做你的老师好不好?”
  “嗯,好的!”张红旗竟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她满意地转身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我从校长那里听说,你们都是好孩子,校长要我来给你们上课。今天,我不想给你们上什么课,我想给你们讲几个关于好孩子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好!愿意听!”张红旗大声喊着并带头鼓起掌来。
  那节课,老师讲了好几个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下课了,孩子们都不愿离开,张红旗恳求老师继续再讲两个故事。一个同学站起来想去厕所。张红旗瞪了他一眼,他赶紧坐下了。老师发现之后,微笑着说:“孩子们,下课了,该去厕所的去厕所,我等你们回来再继续给你们讲。”
  几个同学快速离开了教室,又跑着回到了座位上。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说话了。有一个同学开心地吹了声口哨,见张红旗瞪他,就不敢再吹了。其他同学大气不敢出地看向张红旗。老师微笑着什么也没说,又开始了她的故事。
  放学的时候,老师说:“张红旗你留一下,我有话对你说。”她一手拿着书,一手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她的住室。她的手温暖得像极了奶奶的手。张红旗想。
  走进她的住室,她给他端了杯水,放在桌子上,他没喝又恭恭敬敬地把水端给了她。她微笑着把水接住,喝了一口,放回桌子上。
  “红旗呀,你爸爸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你现在也成了我的学生,你想不想像你爸爸一样优秀?”
  张红旗没有想到她会说这样的话,他更没有想到自己会立刻点头。
  “我明天要在班上宣布,你来做我们班的班长。如果你在三个月内,能让我们班上学习、纪律、劳动都成为学校最好的班级,我就请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给你戴红领巾,给你发三好学生奖状,你能做到吗?”
  她的话让张红旗感到惊喜。他说:“老师,我能做到,一定比我爸爸更好!”
  从此,因为张红旗不论什么事都抢着干,他所在的班级同学们也都改变了,变得都爱学习了,变得都自觉遵守纪律了,变得都热爱劳动了,变得老师们都愿意给他们上课了。
  三个月后的一天,校长在操场上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亲自给张红旗和班里的几个优秀学生戴上了红领巾,并颁发了三好学生奖状。
  令张红旗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父母竟也在会场。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他的情况,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看到张红旗戴上了红领巾,拿到了三好学生奖状,他那英雄的父亲竟然老泪纵横。
  许多年之后,张红旗成了花城地产的老总。因为张红旗的资助,一座高规格配备设施齐全的小学校已经交付使用。
  作者简介:赵福海,系河南省作协会员。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诗集《小鸟醒了》、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散文集《淚珠打湿月光》等。文学评论集《小小说创作启蒙》获得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长篇小说《黄金机遇》获得江山文学精品长篇荣誉。
  (责任编辑  象话)
其他文献
我小时候,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大队部的办公室里,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放农忙假的时候,我割完猪草,就把草篮子放在一边,站在队部办公室的窗外,盯着地图看,常常一盯就是半天。中国地图盯多了,我就盯世界地图。  上了高中后,地理书上出现了魏格纳,出现了大陆漂移说。地理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手舞足蹈,我坐在下面也有一点小激动:嘿嘿,十年前我就知道了哈。  那时候,刚刚开始恢复高考。村子里的几个高中
期刊
尊师与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泽冱老师便是践行这种传统美德的榜样。  一年多以前,已经七十高龄的李老师去泸州看望他的老师,已经九十高龄、在西南医大附属中医院住院的梁老师。途中因在街上过斑马线时被车撞倒,右小腿骨折,李老师也住进了西南医大附属医院,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为了固定折断的小腿骨,手术时上了钢针与钢片。这一年多的时间,李老师的行动很不方便,小腿骨折三个多月后,才可以下地。最初还只能坐着
期刊
楔子  祁落是在大海的涛声中醒来的。  大概是午后,一片无垠的海面,闪耀着粼粼的波光。放眼望去,没有任何标志物,礁石也好,海岸也罢,没有,什么都没有。便是远处的几只海鸥,也并不向这个方向来,只是时不时用翅膀与海平面碰撞一下,又倏地飞起、远去。祁落看看四周——自己仿佛身处一座无人的孤岛,可这里竟然有修剪齐整的草坪和一片小树林,零散的礁石缝里藤草疯长。这里听不见鸟叫,也听不见虫鸣,除了寂静,还是寂静。
期刊
茕茕孑立  于山谷沟畔安身  或坡间灌丛立命  任山风一次次剥落裙衫  仍掏不尽骨子里苦涩沧桑  知音未至  点起再多红灯笼  也照不亮前路苍茫  焐不暖四季薄凉  岁月轮回流转  跳出旧版本的天帝九子神话  恰伯牙子期相惜  欣欣然移山野至雅居  抖落仆仆風尘  待巧手山河重整  虬枝劲骨形俏  择一盆一钵瞻仰供奉  任红色风铃奏响音符  听老鸦柿也有春天  耳朵  悦耳的,刺耳的  一并传来 
期刊
十指相扣,中间  是時间流成的河  此岸  花开陌上  涌动的风  吹动波光粼粼的往昔  不觉  人已在彼岸  随柳叶轻拂  雨水  隔着玻璃  鳞次栉比的楼宇  逶迤连绵的雨  水面涟漪点点  飘逸的帘  隐匿了流岚虹霓  百褶裙的碎花散落  淋湿的春季  是重逢,还是  初见  不曾远离  就像你  春风化雨  过年  排队,有序站立  从年初到岁末  心情开始  翻阅一张张挂在  墙上的日子
期刊
初秋  梧桐树叶抢先示爱  在道旁的树枝上一跃而下  飘飘然亲吻洁净的路面  乡村的偏僻道上  太阳洒上金光的路面  人走过去  发出清脆的声响  偶爾一个旋风走来  梧桐叶翻飞的舞姿  是那么的曼妙轻盈  初秋  今年的酷热走得有些留恋  立冬  收与藏悄悄约会  坚守江南沃野旳黄金  收敛耀眼的光芒  钻进口袋仓廪  西伯利亚吹了声口哨  塞北明珠  一夜间僵硬了笑颜  水姑娘的脸顿失了柔情 
期刊
涼风乍起时  天高云淡去  落英缤纷  大雁南飞  大自然奏响这支歌  一支秀丽的歌  月朗星稀日  驻足桥头边  盈盈秋水  月之故乡  我低吟这支歌  一支恬静的歌  蓝天白云下  碧水青山间  心手相牵  情意绵绵  你我同唱这支歌  一支缠绵的歌  层林尽染中  色彩斑斓里  摘片红霞  拾束金黄  我高唱起这支歌  一支狂放的歌
期刊
时至今日,村里有许多人,在经过浪仔家门口时,依旧忍不住要往里头看一眼。虽然,浪仔从小在村里长大,可他的全名谁也记不清。村里人只知道他姓符,名字中带一个“浪”。过去,村里人习惯称他“浪仔”,后来又叫他“靓仔”,久而久之却成了“烂仔”。在方言里,“烂仔”是一句骂人的话。  早些年,浪仔在外地打工,肯听话,能吃苦,生活过得还算滋润。打拼几年,省吃俭用,攒了一笔,在外地讨了一个老婆。可想不到老婆跟着与他关
期刊
一团报给师部关于黄晓光的评功材料,引發了相关人员的热议。  一团团长说:“黄晓光是我团的战士,这次参战,他孤身潜入敌军后方。被敌人发现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不但炸毁了敌人一个团的指挥机关,还带回了敌方极其重要的火力部署情报。根据他的情报,我们的部队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歼灭敌军两个团。我团给他报请一等功,恳请师部批准!”  一团政委说:“黄晓光牺牲前只是念着未婚妻的名字,这思想境界也太不高尚了。
期刊
我看到扶贫对象杜平的名字,心里一怔。我脑子里立时涌现出十多年前的情景。  那时,我在市文联的某文学杂志社当诗歌编辑。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办公室的门被一个留着长头发的男子敲开,来者衣着不整,目光呆滞,精神恍惚。看上去三十五六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黑色皮袋子,提着一个塑料编织袋,那里面装着一只活鸡。他从破旧的黑色皮袋子里面拿出一打诗稿递给我。他是来投稿的。  从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叫杜平,是个农民
期刊